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以下文章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作者知识就是力量


面对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 在中华大地上,包括科技工作者和医护人员在内的很多国人用行动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其中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女科技工作者。


林学钰,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中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生产项目多达 5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3 项,二等奖4 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3年,16岁的林学钰即将高中毕业。林学钰决心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寻找“地下的宝藏”。她报考了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学部”)。入学之后,她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叫“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专业。因为成绩优异,林学钰在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她成为地下水动力学教研组的一员,开始了她一辈子所从事的水文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事业。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林学钰带领百多名师生,先后参加和领导江苏宁镇山脉地区水化学找矿、松辽平原和皖北、皖南地区的1/20万水文地质测绘以及唐山市雷庄供水等生产实践工作。

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1959年松辽平原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阶段总结会


1959年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林学钰带领学生边实习边利用水文地质手段,帮助农民打井抗旱。她开始感觉到作为一名水文地质工作者的意义。1960年1月,国家决定开始著名的“松辽石油大会战”,探明这片油田的储量,并开展开采试验。林学钰参加了这次著名的石油开发行动,负责带领一个科研组,进行油水界面运移的研究工作,成果受到了大庆油田指挥部的表扬。


发展地下水模拟技术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与此同时,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开始进入科学界的视线。1978年,林学钰来到河北省的矿区,尝试解决奥陶纪灰岩层中的地下水给煤炭安全开采带来的危害。在这次为王凤煤矿解决这种突水问题的研究中,

林学钰首次将水文地质模型、数值法求解和计算机技术引进水文地质领域,成功地进行了持续32天的大型抽水实验,为王凤煤矿水下采煤的疏干降压设计提供了依据,以科学的方法为安全采煤提供保障,受到了原煤炭部地质总局的表扬。

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80年代中期,带领师生在石家庄开展野外做试验


20世纪80年代后,她在吸取国外最新理论的基础上,围绕水文地质学的前沿问题,引进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并与现代应用数学、应用化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开展地下水模拟模型的研究。

在进行地下水质模型研究的同时,林学钰根据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数学方法,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流模拟模型和地下水水位、水量预报模型的研究。为了提高这些模型的精度,她和她的团队因地制宜,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数学方法。

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1985年在英国野外考察白垩纪含水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林学钰致力于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区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定量评价、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模式、水文地质编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学术成果。

20世纪90年代末,林学钰与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陈梦熊院士一起,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基础,综合多种水文地质计算方法,进行了松嫩盆地地下水资源综合评价;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宗旨,建立了松嫩盆地地下水合理开发模式;按照国际最新的编图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系列图件,这些图件以反映水资源和水环境为主要内容,具有四维特征和预测功能并全部实现了编图工作的计算机化,此项工作有力推动了中国水文地质编图工作进入国际水文地质编图的新历程。

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1998年林学钰夫妇在研讨松嫩盆地水文地质图的编制问题


因地制宜管好中国地下水


地下水优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水文地质界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早在1982年,林学钰就敏锐地洞察到地下水管理研究的重要作用,并为之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她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中国不同典型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管理目标,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管理模型。这些模型对推动中国地下水管理的深入研究,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

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1999年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庆典大会后留影


此后,她考虑到在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中不但要包含有易于定量化的水量、水位、水质等目标,还应包含环境质量,经济分析和属于专家判断的知识(如概化的水文地质条件、参数选取)等大量难以定量化的问题,为此,她和研究组成员又创造性的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数量化理论将上述定性变量的描述变为可以“计算”的,而后结合到地下水模拟、预报和管理模型中去,这大大地拓宽了地下水模型的内涵,提高了管理模型的适用性。

林学钰所建立的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模型,为控制石家庄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发展,防止地下水质恶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决策方案;而在开封,她提出的地下水管理方案,不仅控制了市内已有降落漏斗的发展,而且通过“一水多用”,解决了禹王台多年来缺水的面貌。


推动地下水和土壤污染修复和治


由于地下水、土污染的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在中国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在治理方法和技术研究以及应用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林学钰就对此给予广泛关注,密切追踪国际该领域的发展态势,除了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和咨询会议上积极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积极倡导尽快开展中国地下水土污染修复和控制的科学研究外,她和她的团队还开展了长达20多年的潜心研究。

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2002年8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在早期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林学钰她带领学生在地下室建立了实验室,他们找来旧的烘箱、冰箱、玻璃器皿等物品,还请木匠做了一个简易的无菌操作台。从这个简陋的实验室开始,林学钰带领她的团队,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浅层地下水中人工微生物除氮、农药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机理及污染治理、有毒有机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机制及其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地下水土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和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林学钰的推动下,她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地下水、土污染场地修复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研究工作,力图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在地下水、土污染的修复理论和技术方面向工程实践应用迈出关键的步伐。


言传身教培养优秀人才


在紧跟学界潮流、锐意创新的同时,林学钰也努力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传承下去,为国家培养大量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在国家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她共培养了71名博士生(包括4名外籍博士生,所培养的伊朗博士生Manouchehr Chistsazan是中国最早培养的理工专业的外国博士生之一)、68名硕士生、27名博士后。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林学钰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道德和做人的品质。

在毕业之后,林学钰开始了她一辈子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研究事业。

2004年在鄂尔多斯高原指导研究生


有的学生家庭贫困,她就自己拿钱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要参加学术会议和论文答辩,她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传授经验。学生的研究遇到了困难,她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帮学生渡过“难关”。论文发表的时候,学生把她的名字放在了最前面,她却只要求做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甘为人梯的崇高师德,跌然于字里行间。

在林学钰的指导下,他们在水文地质学科的多个前沿研究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林学钰指导过的研究生当中,已经有40人晋升为博士生导师,67人晋升为教授。他们将继续林学钰的事业,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中国的地下水资源,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