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网文对传统文学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我先拿自己举个例。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从小就爱读书那种,从小学开始每周跟着我妈去图书馆看书(当时我妈要考证),且看书很杂,不挑,什么都看。这个很杂到什么程度呢?

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在我还不能理解武侠是个什么概念的时候,我就在看我爸枕头底下的古龙系列小说以及《寻秦记》(有一说一真的不适合小孩子看);也开始拿我妈书架上的刘墉、曾国藩的书来看;在图书馆的时候,既喜欢看《鸡皮疙瘩》、《淘气包马小跳》之类的少儿文学,也不介意去我妈看书的那一边,看一些例如《说话的艺术》(大概这种书名类型)之类的书籍。

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等到培养起了读书的爱好后我开始自己想尽办法找书看,小学高年级看的是步非烟,是沧月,中学看的是饶雪漫,是韩寒,是郭敬明。我妈没有制止,她可以给我去买《幻城》、去买《左耳》、去买《悲伤逆流成河》作为鼓励,但是我挑选书的大头永远得是名著或者经典文学,小说只是我阅读的一小部分。

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我二年级起就拥有了高尔基三部曲,顺便赠送了配套的电影光盘;高中学文言文不需要辅导书翻译,因为平常找语文老师讨论时拿的都是《牡丹亭》跟《史记》;我妈为了让我别沉迷郭敬明跟韩寒,还会给我挑选一些亦舒、三毛、张爱玲的作品。

我得感谢我妈,真的,是她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也是她在坚持让我读一些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书的时候,不忘让我看到一些"荒诞的甜头"。什么叫荒诞的甜头?不切实际的少女梦,漫无内涵的爽文,都是荒诞的甜头,如今的网文更是其中翘楚。

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为什么老师会这么坚持让学生们读名著?因为名著哪怕情节再平淡,读起来再拗口,但是它的文字却是优美的、值得起其推敲的;内容是充满独立内涵的、能够让人拥有思考量的;是可以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到指点作用、有所感悟的。

而如今的大部分网文呢?《斗破苍穹》是我高二、高三追了整整两年的一部网文,也是一部大爆文,当初我高三时每天学的昏天暗地,就指望睡前读两章"爽一爽",但也只是"爽一爽"。

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上千章节,耗时几年,一部作品让人能够记住的除了"恐怖如斯"跟"摧枯拉朽"外,再无其他。但是有一说一,《斗破苍穹》在如今的网文市场中,还算得上是难得的"精品"了,可见整个网文市场有糟糕。

讲白了,网文带给你的就是一个快感,一个爽感,一个你明知道超脱现实,却期盼自己能够达到的不可能的程度,因为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网文中有精品吗?有,比如《雪中悍刀行》,比如《鬼吹灯》,其实我觉得都还算是值得一读的,但也仅是能够一读了,从文字上来说还不如我中小学时候看的那部分曾经被各种鄙夷的"疼痛文学"。

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名著好在那?好在对语言,对思想的提升,对眼界的开阔。说句老实话,这些年我也开始沉迷网文,能够坚持在文字相关岗位几年,不过是"啃老本"而已。明知道这些空洞毫无内涵的文字就像精神鸦片一样,却还是忍不住去看,因为太放松了,根本不需要去思考。

问题是一个人如果不去思考,要脑子有何用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在床头放上基本我觉得有用的书,或者是经典文学,或者是专业书籍,哪怕是当个睡前助眠读物,也好过脑中装了小半瓢水,摇起头来全是哗哗的水声。

为什么在网文横行的当下,老师还只鼓励读名著,对网文嗤之以鼻?

为什么老师会要求你读名著而非网文?因为他想让你当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希望能够为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仅此而已,反正不是害你。哪怕已经不是学生了,读一本好书或者上一节好课,真的也不亏。

明确论文写作思路与方法,锻炼论文学术思维,培养论文语言的写作能力,一次论文课,终生都受用。第2导师,中国论文辅导在线教育开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