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登時代》小人物的荒誕境遇,分析如何運用喜劇因素講述悲劇

美國上世紀經歷的真正危機,還要追溯到30年代大蕭條,危機從美國波及到歐洲和日本,最終促成了二戰的爆發。

作為上世紀最負盛名的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特別擅長運用肢體語言和誇張行為講故事,他影片裡的世界,誇張、怪誕、讓人捧腹,仔細回味又讓人笑不出來。

比如《摩登時代》這部卓別林的默片代表作,深刻揭示了大蕭條時代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而作為導演兼主演,卓別林也運用大量喜劇因素,將影片的悲劇內核演繹的獨具匠心。

喜劇通過人物荒誕不羈的行為,讓觀眾對人物遭遇產生同情,繼而帶來片刻優越感以產生歡愉。喜劇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悲劇。

卓別林的影片,無一不在講述悲劇,不同年齡段觀看會產生不一樣的人生理解,看懂他時,多已明白生活的沉重,包括我在內,所以我想從三個方面寫寫影片如何巧用喜劇因素,表達其悲劇內核。

從《摩登時代》小人物的荒誕境遇,分析如何運用喜劇因素講述悲劇

一、工業時代資本家的剝削本質,通過機器與人的感官碰撞直接展示

這部1936年於紐約利沃裡劇院上映的影片,用誇張的電影語言還原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殘酷現實。

初次觀影,我被那個年代美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程度震撼,查閱資料得知,影片中一些機器道具為了情節需要,超出了時代掣肘,但也能從側面反映好萊塢當時就高人一等的電影工業。

影片開頭,給出羊群一擁而過的鏡頭,接著工人像羊群一樣擁擠著走進工廠,隱喻任人宰割的命運,而主人公查理,就在這群人中間。

接下來,人與機器誇張的卡通式碰撞屢屢出現,成為影片笑料擔當,我剖析其中幾個細節

查理負責把工廠傳送帶上的螺絲擰緊,大比爾負責用錘子加固查理擰過的螺絲,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但查理因勞累而精神錯亂,經常出錯,導致大比爾沒法繼續掄錘子,所以大比爾總想揍查理。

情節止於此,則略顯平淡,好笑就好笑在老闆能在後臺監控工人,還能調控傳送帶速度。每當大比爾要揍查理時,傳送帶就加速,大比爾不得不跑回自己工位,這個細節表達出工業時代人和機器沒有區別,都要受資本家操控,這些工人不能有自己的喜惡,他們的價值甚至還不如傳送帶上的螺絲。

自動餵食機的出現,讓影片帶了點科幻色彩。工廠發明家想通過這臺機器討好老闆,結果強行綁住查理做實驗時,機器出了故障根本停不下來,差點噎死查理,導致發明家討好老闆的行徑變成了騙經費。

自動餵食機,表面為減輕工人負擔,實則讓工人在吃飯時繼續留在傳送帶上,這麼一點時間也要壓榨。影片用傳送帶表現資本家的貪婪本性,又通過更高級的自動餵食機表現資本家的虛偽。

③第三個細節是全片經典,也是《摩登時代》的代表鏡頭。查理被捲進巨大齒輪,像麵條一樣被碾來壓去,不做任何反抗,直到機器把他當廢料吐了出來。整個過程查理並不痛苦,反而有些悠然自得。

如果現實中存在這種機器吞人的場面,人是凶多吉少的,影片赤裸裸的感官刺激,屬於創新的電影表達技巧,把資本家通過機器吃人,工人對處境的無奈很直接展示出來,雖然不夠含蓄,但視覺和心理衝擊力十足。

馬克思曾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而僱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

查理在工廠裡的一系列遭遇,基本都是通過和機器的衝突表達的,這種衝突方式略顯卡通化,讓人啞然失笑。電影用機器象徵資本家的冷酷貪婪、缺乏人性,在那時的好萊塢,是很前衛的藝術形式。

從《摩登時代》小人物的荒誕境遇,分析如何運用喜劇因素講述悲劇

二、用命運的陰差陽錯製造喜劇效果,凸顯小人物在時代危機下的無力感

如果僅僅用人機對碰的鏡頭語言來揭露社會現實,影片頂多是膠片上的行為藝術,只有加入意想不到的荒誕情節,才能彰顯主人公命運的無常,從而為影片添上一筆悲劇色彩。

我再列舉幾個荒誕的細節:

第一個荒誕來自查理的精神狀態,他在傳送帶上重複著機械動作,無法停歇,疲憊中出現幻覺,從而引發大比爾不滿。精神錯亂是查理個人悲劇的伏筆。

正因為查理精神錯亂造成工作失誤,才被工廠送進精神病院,繼而發生其後遭遇。而大比爾暴躁的脾氣失業後也沒有改掉,最終成了搶劫犯。查理和大比爾性情的改變,何嘗不是來自工廠流水線的壓榨呢?

從精神病院出來後,查理在大街上因為一場意外摩擦,手裡抓到了一杆旗子,他拿著旗子漫無目的往前走,卻被警察當做示威領袖,關進了監獄,不曾想又在監獄裡誤食獄友的毒品產生幻覺。

故事講到這裡已經很悲哀了,卓別林的高超在於,他能用喜劇式轉折畫龍點睛。查理產生幻覺後竟打趴下一群前來劫獄的歹徒,從而被監獄提前釋放了,他失去監獄保障後再度陷入困境。如果你看過歐亨利的《警察與讚美詩》,就能體會異曲同工之妙,只有扭曲的社會環境,才會扭曲人的心態。

③查理去酒吧做服務生,酒吧表演者因故不能唱歌,查理只能臨時頂替,女主角怕他不會唱歌給他準備了歌詞,結果歌詞丟了,查理即興表演,沒想到大獲成功,升職加薪在向查理招手。

歐亨利式的諷刺繼續展現,沒想到通緝女主角的警察突然到場,二人匆忙逃跑,再次被迫流浪荒野。故事先用逐漸溫馨的情節讓觀眾感到寬慰,又用突然轉折把觀影體驗帶入絕望,強化了影片的悲劇主題。

從頭到尾,影片都貫穿著命運的不可預知和難以把握,訴說著底層小人物面對命運的隨波逐流,與其說這些荒誕中的笑料是表達悲慘,還不如說這是小人物表達憤怒的方式,即便顯得孱弱和可笑。

從《摩登時代》小人物的荒誕境遇,分析如何運用喜劇因素講述悲劇

三、用喜劇式的樂觀給人以希望,更增添了影片的悲劇效果

有比感官衝突和情節轉折更能表現《摩登時代》悲劇的因素嗎?有,就是希望。把個體希望置於命運的無力感中,渺小的希望會比絕望更加絕望,能夠激發觀影者的同理心,產生戳心體驗。

影片中的希望是愛情。一個孤苦的漂亮女孩,在父親死去,無依無靠的情況下被迫流浪,也在流浪過程中結識了查理,相似的命運讓他們走到一起,有了愛情。

愛情是掙扎主線外,影片的另一條主線,如果用主人公被迫掙扎這條主線展現大蕭條時代的社會慘狀,略顯單一,那麼用愛情來象徵底層小人物無用的希望,則為悲劇增添一抹色彩。

查理和流浪女的諸多窘迫,都是愛情的結果,如果沒有愛情,兩人或許早就屈服於命運,正因為愛情帶來希望,才讓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拼命掙扎。

有兩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查理在百貨公司找到工作後,利用職務之便和流浪女在商場裡偷偷駐留了一晚,他們想擁有片刻偷歡的生活。沒想到,半夜商場來了劫匪,匪徒竟是同樣失業的大比爾,大比爾見到查理很高興,查理開了商場裡的酒和大比爾喝到大醉,第二天,大比爾不見了,而查理還在貨櫃上熟睡。

剛得到的工作又失去了,查理和流浪女擁有正常人生活只有一晚,這一晚溫暖還是偷來的。有個長鏡頭表現了偷這個字的沉重,查理和流浪女穿上旱冰鞋,攜手翩翩起舞,身影穿過琳琅滿目但不屬於他們的商品時,畫面十分虛幻。

查理和流浪女在河邊發現一個廢棄的木屋,十分高興,意味著他們有了棲息之處。流浪女用撿來的破爛,儘量把這個廢屋裝扮成家的樣子,查理坐椅子,椅子塌掉,開門,門框掉下來,流浪女再用木棍支撐住,堅持和他吃燭光晚餐,並想象這是別墅裡的樣子。

最美麗的憧憬,和最飢寒交迫的現實,構成了一副不忍直視的景象,這段木屋裡的情節溫馨到心酸,讓人笑不出來。影片最後,木屋也沒了,流浪女陪查理繼續流浪,卓別林把愛情之美堅持到最後,表達的何嘗不是一種倔強?

影片的荒誕誇張,讓兩個人的愛情顯得笑料十足,但兩個人對愛情的不離不棄,昇華了喜劇的價值,之前說過,喜劇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悲劇。如果沒有愛情這條主線,影片將是一部精妙的熒幕小品,正是查理與流浪女相依為命的愛情,才讓《摩登時代》成了不朽之作。

哪怕再冰冷的故事,都離不開人性這個主題。

從《摩登時代》小人物的荒誕境遇,分析如何運用喜劇因素講述悲劇

結語:

現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在經歷危機,疫情前期美國政府沒把老百姓福祉擺在第一位,才讓國家陷入了目前的境地,所以,以當下時代為背景,重看《摩登時代》,有了更多感悟。

《摩登時代》裡的故事仍在上演,只是形式變的更隱晦,更高級。那時的落魄被今天的繁華代替,而今天的悲劇,本質上和那時的悲劇是差不多的。

人在任何時代都應該是主角,任何把人刨除在外的繁榮都是虛假的繁榮,經不起考驗和推敲。

生活裡偶爾出現荒誕,屬於鬧劇,鬧劇多了必然變成悲劇,卓別林通過《摩登時代》講了一個小人物在悲劇中抗爭的故事,這種精神價值,在任何年代都不會落伍。

卓別林表達悲劇高超的藝術手法,很難複製,換任何人,都無法再將悲劇表達的如此讓人發笑。

笑過之後,才發現,很多人仍沒走出摩登時代,這才是悲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