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比简化汉字还简单的汉字系统呢?

机单轨珠海


汉字不但不太可能继续简化,还有可能会回归“复杂”,无论是语文的改革,还是民间的学风,我们都慢慢看到了一点变化!

首先,我们要明白,无论是从简到繁、或者是从繁到简,都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才能够触发的。

秦代之前,从最早、最简单的象形符号,逐渐加入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创造出了更多、也更复杂的扩展性汉字,就像是把小房子改造成大房子,因为不够用,添砖盖瓦式的复杂化就是大势所趋。甚至是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后来为了补充小篆而生的前期隶书,可以说都还是在从简到繁的进程中。

随着汉字书写作用的不断放大,人们开始意识到书写效率的重要性,从后期的隶书逐渐代替小篆,又发展到更重视笔画规律的楷书,还有很多民间自创流行的简化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国实施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简化字改革,才算是进入了化繁为简的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简化字改革也是多次几乎实施了的,主要还是无法很好的将汉字文化的内涵跟汉字简化的需要相结合,才屡次耽搁下来,随着解放后中国大陆大力推进简体字改革,处处要跟大陆唱反调的台湾才最终作罢,反过来以文化传承为立场贬低汉字简化改革。

新中国建国之后,就没有停止过汉字简化的推动工作,始终还是一个文化内涵必须传承下去的难题,到后来是由董必武带领着郭沫若、老舍这些文化大咖们才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这样的班底,还沿用了80%太平天国那次改革的简化字方案,难度可见一斑。

简体字的从繁到简,是大力发展国家力量的信息化效率的大势所趋,我们都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更多的笔画上。

那么接下来的大势所趋是什么呢?数字化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很多的书写。人工智能翻译的时代,语言相通也不再是问题。

挽回文化的丢失,才是现在,大势所趋的最强音!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所学的“国”字,还是一个口里面包着一块玉,而不是一个“國”,是人民拿起金戈放哨,保卫国土的完整,保护人民的安全。

我们不希望,我们孩子所学的“爱”字,还是没有“愛心”的爱,我们更不希望,孩子不懂得愛字就是:亲手打开盖子,双手把真心捧出来!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所学的“人”字,就是一撇一捺站起来活着就是人,“人”本来描述的是一种弯腰鞠躬、谦和礼让的人品。

……


说名讲字的老王


我认为是不能再简化下去了,否则就没味了。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主要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法而形成。

象形字是独体字,如:日 月 牛 羊 马等,再简化还能象“形”吗?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笔画而成。《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例如 刃 寸 小 千 勺 上 下等。如果再简化就视而不识,察而没意了。

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如林 尖 地 炎等。这字怎么简化都表示不出它本来的含义了。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如桃 他 她 铜 钱等。如果简掉形旁或声旁,这个字还有意义吗?

汉字是独特的,每个字的边旁部首,甚至是每一个笔画在那个字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再简化汉字的话,就连书法和对联都会失去其韵味和美感。有见过用其它文字来写书法和对联的吗?


流峰装饰光头哥


有的,被废除了。二简字和拉丁化汉字。因为扫盲已经初见成效,再简下去,民心不附,说到底也是人民抛弃了更简的汉字。

要知道简化字只是汉字拉丁化的过渡,最终目的是消灭汉字,全盘使用拉丁文来表达汉字,这样汉字就完完全全成了表音文字。

中国的语言文字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把语和文分开。哪怕你嘴上说的方言千奇百怪,写出来的字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全国人民能够无障碍交流,团结一致的基础。书同文是国家统一强盛的标志。

欧洲为啥四分五裂,很少有统一的时候?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说,他们使用的都是表音文字,虽然用的是拉丁字母,但是写出来各不相同。他们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很低,自然各自为政。

你的说法非常不负责任,极其浅薄,展现了许多文化不自信,对我国文化没有认同感,归属感,妄自菲薄的中国人的心理。

为什么外国人觉得中文难学,就要中文更简?为什么不能是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中文呢?你的想法真是奇怪。

其实中文并不难学。汉字是一整个彼此联系的系统,并不是孤立的,掌握了方法并不是非常晦涩难懂。汉字作为表意文字,逻辑性是极强的。一般来说掌握常用的3500个汉字就能读懂大部分的书籍了。

对比下英文,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词汇,且逻辑性很弱。举个例子,物理专业的专家若是不明白化学领域的专业词汇,看化学类论文就像看天书,是绝对看不懂的。

而且要推广一门语言,决定性因素并不在其难易程度,而在使用这门语言的国家的国力以及文化输出能力。为了推广汉语而精简汉字,不过是舍本逐末,甚至可以说连逐末都算不上。


万象干货资源


已经简化过了。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简化汉字,就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也曾两次大规模开展汉字简化运动,第一次是1955年开始的,运动效果不错,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汉字大多数都是那个时候开始推广的。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一个重大历史任务,那就是扫盲。简化汉字运动有力的配合了扫盲运动。使得运动成效显著。第二次是1977年开始的,这一次简化运动,是在1955年简化的基础上再次简化,很多字确实简化了很多,笔画变得很少。但是很快发现了问题,那就是这次简化后的汉字没有充分研究古代汉字华文发展历史与文字部件,随意简化造成违背汉字道法规律,缺乏文字传承性,而且在地方上引起了群众的很多意见。所以最后中央决定废止了这次简化方案。虽然作为一个方案被废止了,并不代表汉字简化就不进行了,只是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了而已。最后附上几张二次简化汉字的图片,感受一下。







叠翠听风


汉字是文化和历史的沉淀,每个汉字都是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简化后的汉字就中断了,将来汉字会恢复正体字的。

繁体字虽然笔画较多,但它是中华正统,无可争议,而且比较美观,符合人体工学,是比较科学的文字。简体字虽然方便,但是残却不全,略显丑陋。台湾方面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我觉得非常好,抓住了要点。

随着中国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越来越自信,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汉字恢复可以说是民心所向。简体字只是为了推广汉字,提高人民识字率的产物,也是当年民族自卑的产物,就像越南、朝鲜、韩国废除一样,大家对正体字都没有了信心。将来社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正体字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唯一字体。


过客李新武


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汉字具有五个方面的巨大优势和特点。

优美

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著名的有兰亭序、神策军纪圣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无数作品。

辨识度高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形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易懂,具有关联性

例如,“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

请比较下面一组中英文的词:

汉字词

英文词

cattle

calf

公牛

bull

母牛

cow

牛奶

milk

牛肉

beef

牛角

horn

形象,直观达意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 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汉字有着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根本特点,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

信息量大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汉字的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无疑会使其在阅读心理方面较拼音文字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使汉字的书面语在感知、理解的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速度和效率,能够实现阅读速度、理解速度、记忆速度的协调发展,快速阅读,也是中国为何能崛起的天然因素,汉语不失,华夏永存。

请参阅我的今日头条专题文章:

简体字繁体字孰优孰劣

精卫填 2019-03-15 20:45:56

https://www.toutiao.com/a6668597966657290764/

从繁体到简体,有进步也有遗憾,如果汉字进一步向简单方向演化终将失去汉字以上的五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那么距离汉字的消亡也就不会远了。


精卫填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已经是简化很多次的比较方便的汉字系统了。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

汉字实际上经历了很多次的简化

精简笔画:

◆《简化字总表》—— 第一表有350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有132个可以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1753个简化字。

◆主要简化方法:简化偏旁、同音代替、草书楷化、换用简单的符号、保留特征或轮廓、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几种差异:局部差异、偏旁更换、全部更换

2)精简字数:整理异体字,要根据从俗和从简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既要考虑选用通行得较广的字形,又要选用字的笔画不要太多。如果从俗和从简原则不能兼顾,或者繁简相去不远,就以从俗为主。

3)字形整理:

◆印刷体力求与手写体一致

◆折笔改为直笔

◆连接个别笔画结构

◆删去可有可无的笔画

◆精简偏旁、部件数量,加以规格化

◆适当使用按音分化原则


人间一趟看看太阳1


已经很简化了,再简化可能就会失去汉字的意义。中国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每一个汉字的构成都有他本身的意义。还有就是我也觉得英语难学,为啥英语就不改变英语本身来适应我们?还有就是,为啥会有人那么脑残,居然想外国佬一年就学会一门外国语言?提出这问题,我越想就觉得脑残。汉字一点都不难,其实外国佬也不用写汉字写的那么好,很多汉字呀记得大概,写出来我也知道。


时效追踪


汉字系统自诞生之日以来,延续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数次简化,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再到今天的简化汉字,其实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变革。简化后的汉字不仅延续了华夏文化的生命,同时也使得汉字让更多的民众去学习认知,易于传播推广。文化和文明只有传承才能发扬光大,一味的追求创新和简化并不一定是好事。古代汉字文化风靡于整个东亚,时至今日,日本自然沿用汉字,将古中国文明视为他们的文明母体,朝鲜和越南自从废除汉字以后,大部分民众连本国的历史典籍都看不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文化已经断层了。我们应该庆幸今天的炎黄子孙依然使用着祖先呕心沥血创立的文字,它使得我们的文明一脉相承,冠绝古今。据典籍记载:仓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如果我们数典忘祖,那么带来的将是文明的灭绝和无尽空虚。


八目刀


不是不能创造出,而是还未创造出。

我想,汉字简化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既要让她变得更简单,还要保持她里边凝结的历史内涵。还要考虑一旦改变对现实的影响等多方面。

从现行汉字来看,确实有些有很大的简化的必要性,但是在没有成熟方案和成熟条件的情况下,肯定是不能进行的。

汉字一定还会简化的,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