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歷史名人:李陽冰滑州留名跡

2008年國家文化部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第 00584 號為《滑臺新驛記》。《名錄》記載的內容是:“《滑臺新驛記》,李勉撰文,李陽冰書,唐大曆九年(774)刻石,宋拓本,(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李陽冰滑州留名跡

原來這是唐朝碑刻的宋代拓本,原碑是立在唐朝滑州的滑臺驛館之內的。碑的拓本之所以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主要是它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價值。因為碑刻的書寫者是與秦相李斯齊名、號稱“二李”的篆書作手李陽冰。

提起李陽冰,愛好文學和書法的朋友都很熟悉,因為他在文學史和書法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他是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趙郡(治今河北趙縣),為李白族叔。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溫,寄寓雲陽。初為縉雲令、當塗令,後官至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世稱少監。他善詞章,早年以詞章登科,有“一代大作手”之譽,但他在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是他在任當塗縣令間,對窮困潦倒的李白竭力相助,並將李白詩文遺稿輯成《草堂集》十卷,為之作《序》,使李白著作賴以流傳,為後人瞭解李白的身世留下了可貴的史料。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李陽冰滑州留名跡

李陽冰的盛名,最主要的還是他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被譽為秦朝李斯之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影響很大。自秦李斯創制小篆,歷兩漢魏晉以至隋唐,時逾千載,學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中廢。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繼承玉筋筆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他自己曾非常自信地說:“ 斯翁(李斯)之後, 直至小生(陽冰自稱),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唐代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之大。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後世提起小篆來,往往“斯冰”並稱。

李陽冰書寫的《滑臺新驛記》,碑文為滑州刺史、滑亳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所撰。滑臺驛是古驛站名,位於滑州城(也就是現今滑縣老城)西北,這裡在唐代北臨黃河,北面的白馬津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軍家必爭之地。唐初就在這裡設置了驛站,還在這裡設立義成軍(後改永平軍,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安史之亂中驛舍被毀,破敗不堪。後來,名臣李勉(唐宗室,鄭王李元懿曾孫)來任滑州刺史、滑亳節度使,決定重建新驛。大曆九年(公元774年)新驛落成。李勉親撰碑文,李陽冰將碑文全文用篆書書丹,刻石立於驛館。碑文內容說明了滑臺驛的重要地位,記述了重建新驛的緣起、經過,表明了不尚雕飾奢華、只圖實用寧體的用意。碑文正文加上題目及撰文、書丹人姓名共計312字。碑陰還刻有中書侍郎崔祐甫的文辭和舒元輿的贊銘。贊銘曰:“斯去千載,冰生唐時;冰今又去,後來者誰?後千年有人,吾不知之;後千年無人,當盡於斯。嗚呼!郡人為吾寶之!”對於李陽冰的書法,大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嘆,可見對此碑評價之高。

歐陽修於北宋康定元年(1040 )和慶曆二年(1042),先後兩次來滑州任義成軍節度判官和滑州通判之職,親眼看到了此碑,並在他的金石名著《集古錄》中作了詳細著錄。宋代的另一位金石學家趙明誠,在他的《金石錄》(他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李清照的名文《金石錄後序》就是為此書而作)中,也對此碑作了記述和考證。可見宋代此碑尚完好地存在,可惜在後來的戰亂中亡佚了。有資料介紹,清代咸豐辛酉年曾經出土了它的殘石,碑前刻有同治辛未長洲宋祖駿題記。有說現在殘石存於山東東平縣,不知確否。

李陽冰書作原碑多已亡佚,拓本流傳至今的也不多,現存的碑刻有些系翻刻或偽託。傳世刻帖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怡亭銘》、《般若臺題名》、《吳季札墓誌》等,均為後世翻刻本。《滑臺新驛記》原碑拓本稀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藏《滑臺新驛記》為原碑的宋拓孤本,是此碑最早的拓本。全碑三百一十二字中,前一百四十四字自原石拓出,後一百六十八字是缺葉後以墨補鉤而成。一般李陽冰篆書的翻刻拓本多線條纖細軟弱,結體怪僻,徒有其形而已,而《滑臺新驛記》線條綿裡藏針,骨肉停勻,筆法圓轉淳勁,結體也呈古拙之氣,渾厚朴實,沒有後世翻刻的弊病,所以十分珍貴。可惜不見印行,現在書店裡出售的《滑臺新驛記》碑帖,都是根據殘缺不全的拓本印製的,僅有三十多字。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李陽冰滑州留名跡

李陽冰的侄子李騰頗能傳承李陽冰篆法,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唐貞元五年,義成軍節度使賈耽請李騰書寫了許慎《說文解字》540個部首,命為《說文字源》,刻在大伾山石做成的石碑之上,立於滑州公署,供人摹寫。此碑也為世人所珍,宋代鄭樵《通志·金石略》中也有記載,可惜也沒保存下來。

附:《全唐文·滑州新驛記》

滑臺舊驛,天寶丙申歲逆臣盜國,師競而焚。滑臺四衢,通於四海。夷貊奉聘,諸侯覲王,有疊騎擊轂,填郛翳衢之日也。或寒冱凝血,或炎赫鑠肌,疲心躁憤,駢立無寄。剛塞者多氣奮盱衡,溫願者猶神忿吐息。雖遠馨醪膳,腐積菽槁, 小吏夏執輕箑,冬備重裘,獻用*無所,曷補餒殆。常惕惕祗懼,終湑湑議繁,亦有吟憤作誣,口吻震發者。幕客請餘構驛傳以備政,縣吏請餘廣驛傳以息責。

遂命試光祿卿兼同州別駕裴萬以恪以幹,俾主剞劂圬墁之工。授其意曰:“無尚雕木之異,無榮飾土之奇,揆時勿奪,詳費就簡。惟疏楹楝,*將違暑也;廣庭廡,將達風也。取寧體之用,去娛目之奢。彤彩為文,刻剸像物,有益勞費,豈利蔭庥?況玩巧蕩神,夸麗逾度乎!”及息役休工閱成,度費則萬,祗懍不墮,餘誠素不違。乘軺之賓,無或嗤餘不效徐湛之風亭月觀之盛也。大曆甲寅八月二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