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故宫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用户7371482410127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紫禁城被清军接管。 [20] 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


古史今鉴


紫禁城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使用功能分区,依用途和重要程度有等差、有节奏地安排建筑群的体量和空间形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布局的最高水平。紫禁城的基本布局是明代的,现存明代建筑尚有百余座。

建筑群组布置上,紫禁城强调中轴线,也利用院落的大小、殿庭的广狭来区分主次。前三殿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为宫城的百分之十二,后三宫面积为前三殿的四分之一。其余的宫殿,包括太上皇、皇太后的宫殿,又小于后三宫,以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在建筑形体上,主要是通过间数多少和屋顶形式来区分主次,间数以十一间为最,屋顶等级依次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最重要的加重檐。通过这些手法,把宫中大量的院落组成一个轴线突出、主从分明、统一和谐的整体,把君臣、父子、夫妇等封建伦常关系,通过建筑空间形象体现出来。

首先我们看到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至武英殿东向,经武英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

  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最后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全长2100米。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宫中营造用水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