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华夏先祖黄帝的诞辰。

自古就有“三月三,生轩辕”、“三月三,拜祖先”的说法。

做为炎黄子孙、华夏子民,这一天是个特殊而重要的日子。

因而自古代起,炎黄子孙往往会于这一天在黄帝故里举行祭祖大典。

“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农历三月初三逐渐成为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例如在汉族地区,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

此时寒去春来,风和日丽,春暖花开。


“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蛰伏了一个寒冬的人们,便纷纷到户外沐浴春光,踏青赏景,活动筋骨。

同时,还要举行一些仪式活动,例如祭祀、在水边洗濯身体。

春秋时期的《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诗经•郑风•溱洧》中,就记载有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情景。


“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在汉代被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或 xié,古同“洁”,干净之意。)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音同趁,泛指疾病),为大絜”。

“祓除”也称为祓禊(fu xi)。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即在水边祭祀、沐浴。

“上巳节”正处于冬春季节交换之际,天气变化无常,人容易得病。去水边祭祀、沐浴,可以祛除污垢和疾病,驱邪化吉。


“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由于巳日多逢三月初三,于是在魏晋以后,“上巳节”就定在三月初三,后世沿袭。又称为"重三"、"春禊"。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有“祓禊”活动之外,还演变为皇公贵族、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也就是大家坐在溪流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觞(酒杯),顺流而下,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取杯饮酒,有时还得即兴吟诗作赋。

“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其实这种活动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人们进行"曲水流觞",主要有两个寓意: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晋代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贵族官员王羲之与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几位贵族、官员、名士,在兰亭修禊后,进行"曲水流觞"活动,赏景饮酒,咏诗论文。

据史载,在这次活动中,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因为未作出诗而各罚酒三觥。

王羲之将这些诗集中起来,乘兴挥毫作序,写成《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于是《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成为千古佳话。

曲水流觞、即兴吟诗作赋的风雅习俗,留传后世。

到唐代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减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清明、上巳这三个时间接近的节日,逐渐合并混同。

另外,三月初三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个隆重的节日。

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三月三”这一天不平凡,古人在水边集体沐浴、宴饮、欢歌


在古代壮族传说中,三月初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

古时壮族在这一天,要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

同时,也是壮族传统的“踏青歌节”。人们聚集在街头欢歌,汇聚在江边饮宴。

在清代,形成了数百上千人聚唱的大规模的“歌圩”。

至今,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

三月初三也是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