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一戰索姆河戰役中,坦克第一次亮相,推平敵方陣地如入無人之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軍隊都面臨一個最棘手的戰術問題——如何突破敵人的防線?蘇聯軍事理論家認為是多梯隊的、波浪式的大型裝甲部隊。這種理論需要多種類型的坦克,用於步兵支援的輕型坦克,用於追擊的中型坦克和用於突破的重型坦克。基於這樣的理論,蘇聯生產了一種的重型坦克:KV-1的任務是一馬當先,衝向敵陣,為後面的中型坦克打開缺口,它的結局只有兩個:要麼成功突破要麼被擊毀。

反觀德軍,在一戰時受到英軍坦克打擊損失慘重,決定發展更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來對付敵人的坦克,受時代限制,當時的反坦克炮需要牽引機動,一旦到了戰場就無法移動它的結局也只有兩個:要麼成功擊毀敵人坦克要麼被坦克壓碎。

雙方都沒有撤退可言!!當蘇德戰爭如火如荼,這兩種武器同場較量時,情況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先從戰場主角的起源說起:

一:KV-1坦克的起源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KV-1重型坦克

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認為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需要大量的中型和重型坦克,為了啟動蘇聯的重型坦克項目,研製重型坦克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德國工程師愛德華·格羅斯抵達列寧格勒,蘇聯紅軍機械化和機動化辦公室制定了一個裝備兩門76.2毫米炮,一門37毫米炮和六門機槍的60噸坦克計劃,既能用於反坦克作戰也能用於對付步兵,同時還需要機槍來掩護每一個潛在的火力範圍。另外由於蘇聯沒有生產坦克發動機或變速箱的能力,設計團隊只能將一個現有的飛機發動機與一個拖拉機發動機拼湊在一起,試驗表明車輛幾乎不能移動,模擬效果即為零。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蘇聯紅軍機械化和機動化辦公室只能尋找其他替代品,決定將開發工作分成兩種不同的多炮塔設計,一種是45噸的重型坦克(T-35),另一種是28噸中型坦克(T-28), 1932年9月建造了T-35重型坦克的原型,五炮塔安裝一門76.2毫米炮,兩門45毫米炮和六門機槍,裝甲30毫米。它的機動性非常差,坦克指揮官也沒能有效地控制住五個炮塔,缺陷非常明顯,只能進行試驗和宣傳,在T-35慘敗之後機械化和機動化辦公室又製造了一輛T-111,但從未投入生產。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T35

因為理論方向錯誤研發接連失敗後,1937年裝甲部隊理事會的新主任德米特里·巴甫洛更新了1929年最初的重型坦克的要求:將重點放在裝甲保護上,這是一種“防彈”坦克,不僅能抵抗37毫米的反坦克火力,並能在1200米的射程內抵抗75毫米的武器。(巴普羅伊很聰明,他認識到不僅需要對抗目前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還預見萊茵金屬公司開發75毫米反坦克炮。這個重型坦克項目交給SKB-1和SKB-2兩個團隊競爭,兩個團隊都試圖總結T-35和T-111的經驗教訓,由於重型坦克要求強調保護,兩個團隊都專注於設計一種至少有60毫米正面裝甲的坦克,由於沒有時間開發一款新的變速器,簡單地用一輛美國霍爾特10噸拖拉機的變速器進行了替換。1938年5月,兩個團隊都把他們的設計提交給斯大林和沃羅希洛伊,兩個設計都將使用新開發的76.2mm L-10火炮和gam34 bt汽油發動機,以及扭力杆懸掛系統。但斯大林認為應把省下來的重量用在裝甲上,並考慮把設計減少到只有一個炮塔,隨後他批准了這兩種設計的進一步發展。兩個設計團隊全力生產原型機,SKB-1團隊還同時研製了單炮塔的重型坦克,命名為KV重型坦克,KV樣車大量採用了SMK的設計,,特別是底盤的構造幾乎完全一樣。由於減少了一個炮塔,KV的車體略有縮短,因此少了兩對負重輪。1939年9月一輛SMK,兩輛t100和兩輛kv原型被送到庫賓卡進行試驗,1939年11月30日,

蘇聯入侵芬蘭,這是一個測試三種原機型的機會,五輛重型坦克原型被分配到第20重型坦克。芬蘭的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完全無法阻止蘇聯的重型坦克。儘管重型坦克成功地突破了芬蘭的障礙帶。SMK被地雷困住放棄了,一輛t -100的引擎出了故障。KV原型機也被證明是無堅不摧的,SMK被認為是失敗的,項目被放棄,但是兩架t -100被修復,國防委員會忽略了KV機動性問題的批評,決定立即批准KV的生產,無需進一步的測試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由於76.2毫米火炮對掩體射擊不足,基洛夫工廠的工程師在短短兩週內設計了KV-2,在KV車體上安裝了一門ML-10榴彈炮,創造了KV-2。KV-l和KV-2生產於1940年6月在基洛夫工廠開始,月產量上升到50-60輛,斯大林本人對KV很感興趣,他下令將所有可用的KV發給基輔軍區的第4機械化兵團。斯大林希望KV能儘快到達前線部隊,(這不僅破壞了KV設計的改進,也影響了蘇聯坦克接受新武器的訓練)。KV-1型坦克的作用是作為一種突破坦克,任務是突破敵人的反坦克炮設防區域,然後推進至少10-15公里進入敵人的縱深,為更多的T-34和輕型坦克創造了可以利用的突破口,KV-1坦克就是圖哈切夫斯基所設想的突破性坦克,可以給蘇軍提供決定性的優勢。

二:德國坦克炮的起源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德國軍隊在一戰時被打得損失慘重,毛瑟13mm 反坦克步槍對1916- 1917年的慢速輕甲坦克有一定的效果,但當盟軍生產出更重的坦克時,其不足之處就顯現出來了,萊茵金屬公司決定利用現有的部件製造了37毫米TaK反坦克炮,可以穿透500米外15毫米的裝甲,足以擊穿英國的Mark V坦克,但根據《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條款,德軍不得不放棄這些武器。戰敗後德軍深入研究教訓,認識到坦克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需要更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來對付敵人的坦克,但受《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條款,德軍不能擁有也不能發展反坦克炮,德國只能在蘇聯秘密進行了武器開發計劃。

當時唯一擁有大量坦克的國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的設計仍然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坦克技術。現存的唯一重型坦克是10輛法國Char 2Cs,裝甲發展的總體趨勢似乎有利於便宜的輕型坦克和坦克,37毫米的反坦克炮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滿足德軍反坦克的要求,1925年,德軍決定從1918年中斷的地方繼續,由萊茵金屬公司研發一種改進的替代37毫米TaK的武器,卡爾·瓦寧格博士被任命為25名工程師小組的負責人,僅僅六個多月,瓦寧格的團隊建造了第一個37毫米的PaK L/45反坦克炮原型。由於盟軍檢查員的警惕,這門炮被運到蘇聯,測試中,這門炮彈道設計非常先進,能穿透500米內29毫米的鋼板。1929年5月德軍批准每年低速率生產14門,最終目標是為每一個師配備36名門,由於不想公開違反《韋薩里條約》,所以被存放在倉庫裡,軍隊繼續用木製的反坦克炮訓練。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希特勒上臺後,萊茵金屬公司對PaK反坦克炮進行改裝,安裝了輪胎由機動車牽引,開始大規模生產,30年代,德國國內出現了另外三種重要的反坦克武器。第一種是錐形口徑的反坦克炮,測試表明它具有比PaK更好的穿透力,重量顯著減少,但大大縮短炮管壽命,500米後性能迅速下降。第二種是空心裝藥彈頭,可以穿透70-80毫米的裝甲,但裝藥熔合是一個問題,而且炮彈只適用低速榴彈炮,不適用高速反坦克炮,第三種是無炮塔坦克底盤或大型半履帶車輛上安裝反坦克炮,雖然車輛重量是坦克的兩倍多,更容易被發現,但可以跟上裝甲部隊,被進一步發展成自行反坦克炮。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當德國國防軍在1935年開始其現代化計劃時,幾乎沒有外國重型坦克在服役,20噸以上的坦克仍然罕見。西班牙內戰爭中37毫米的PaK在對抗蘇聯的T-26和BT-5坦克時表現良好。這些重達10-11噸、裝甲不超過15毫米的坦克500米的範圍內容易受到攻擊。隨著法國的H-35,R-35和SOMUA 35坦克裝甲保護從30毫米增加到60毫米,導致德國人重新考慮反坦克炮,萊茵金屬公司決定增加炮管的長度和口徑,但是拖曳式反坦克炮的基本結構保持不變,改造成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500米的距離可以穿透57毫米的裝甲,幾乎是37毫米反坦克炮的兩倍。二戰開始後不久,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開始開發一種後續的7.5釐米PaK炮來對抗敵人的重型坦克,但是沒有獲得合同。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發現蘇軍竟然有一種德國反坦克炮無法穿透的重型坦克,開始瘋狂的開發新武器或改造現有的武器來對抗KV-1型坦克的威脅

三:戰場的真正較量

在1940年5月至6月的西部戰役中,德國坦克部隊在對抗英法的中型和重型坦克的戰鬥中獲得了相當多的經驗,儘管德國的反坦克炮無法穿透法國的Char B1 bis或英國的Matilda坦克的正面裝甲,但由於勝利來得如此迅速,德國反坦克武器的不足並沒有表現出來。 進攻蘇聯時德軍總共有9000門反坦克炮,包括7782門37毫米的PaK L/45反坦克炮、216門47毫米的PaK 36(0)、783門50毫米口徑的PaK 38和178門28毫米口徑的sPzB 41。

德軍情報部門在收集關於紅軍坦克部隊的信息方面做得很差,低估了其質量和數量。雖然德國人知道T-35重型坦克,但KV和T-34的存在是未知的。由於T-35的最大裝甲只有30毫米,德軍認為蘇聯工業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無法部署重型坦克。因此主要的對手是薄裝甲的T-26和BT-7輕型坦克,而3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輕易擊敗它們,這種對德國技術優勢的信心在第二天就被粉碎,蘇軍有大約24000輛坦克雖然只有5%是t -34s和2%的KV1。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KV-2的巨型炮塔,代價就是機動力極差

到1941年6月,10個坦克師已經接收了KV系列坦克,但戰備水平是微不足道的,人員配備平均為75%,大多數單位缺乏足夠的彈藥和燃料,76.2毫米和152毫米坦克彈藥的產量都是最低限度的,儲備庫存也不存在。理論上,KV1幾乎是無懈可擊的,即使是很小的數量也可能成為德國人推進的障礙,但戰備不整,訓練不到位,導致實際效果並非如此。

德國只有兩種武器可以對抗KV重型坦克,8.8釐米高射炮18/36高射炮和10釐米K18炮都能在500米範圍內破壞或摧毀KV坦克的能力。1941年6月,德軍有622門8.8釐米的高射炮和300門10釐米的大炮,這似乎足以對付任何敵人的重型坦克。但在現實中,這些都不是實際的解決方案。這兩種武器重量都超過5噸,需要用laree SdKf 7半履帶來移動,通常需要幾個小時。

真實戰場下,雙方似乎都遇到了設計之初沒有預料到的場景。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1941年的KV-I是世界上防護最好的坦克,為數不多的弱點是炮塔環可能被大口徑炮彈的撞擊損傷堵塞。全景瞄準器也可能被直接火力破壞,從而大大降低KV定位目標的能力。由於傳輸和馬力不足,機動性非常差,最高越野速度是16公里/小時,轉彎半徑很差,在戰鬥中,KVs以3-4公里/小時的速度前進,這使它們成為大型、緩慢移動的目標,而且在沼澤或鬆軟的地面上表現很差,許多失敗僅僅是因為它們陷入了泥沼,反坦克炮保護不是來自於裝甲鋼板,而是來自於在幾百米以外是很難被發現的低輪廓。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然而KV重型坦克部隊非常樂意把反坦克炮壓在他們的履帶下,問題如何發現了反坦克炮,KV重型坦克與外部能見度差,炮手的TMFD.7瞄準器只有15度的視野,這使得尋找目標非常耗時,指揮官的PTK-5全景瞄準器視野更寬,但它在炮塔左側有一個嚴重的盲點,KV-I的左後方幾乎是失明的。此外,KV-1坦克炮4-8發/分鐘的射速遠低於每分鐘12發或更多的反坦克炮,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因此,在KV-1能夠做出反應之前,隱藏的反坦克炮通常能成功地進行幾次射擊。但是在最好的情況下,只有15%的37毫米的反坦克炮有機會傷害KV坦克,嚴重破壞KV的概率也為零,只能20-50米範圍內從車輛後方下手攻擊驅動輪或薄裝甲才有機會,裝備PxGir 40鎢芯彈藥的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情況略有改善,KV1坦克在摧毀反坦克對手方面一直享有優勢到1942年2月,德軍第一批76毫米 PaK 36r到達後才獲得與KV-1交戰的可靠能力,到1942年中期,為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提供的大量空心裝藥彈藥也極大地增強了德國的反坦克能力。但空心裝藥彈藥通常只有效到500米,只使用標準穿甲彈時德國反坦克炮無法可靠地穿透KV-l。

四:人員與戰術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KV-1乘員培訓的缺乏是KV-1坦克部隊的嚴重約束,蘇軍傾向於選擇受過良好教育的新兵,通常是高中畢業生,有後續的汽車訓練或經驗,在重型坦克部隊服役。戰前的訓練一般要花一年的時間,戰爭開始後,KV1的生產和機組人員的訓練都中斷了。1941年10月,基羅工廠遷至謝爾瓦賓斯克。大部分KV也轉移到了那裡。在車里雅賓斯克建立了一個後備坦克訓練團來進行訓練,但大部分時間裡,它只有替代品坦克和一些其他類型的坦克。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初級士官的受訓期縮短為3個月,訓練是不現實的,幾乎沒有為戰鬥做準備。對付敵人的反坦克炮以及如何與支援步兵協同作戰訓練是不存在的,1941年12月,大多數倖存的kv被整合到擁有t .34的混合坦克營中,通常是7-10輛的連隊規模坦克。到1942年中期,有足夠的KV1開始重建更大的團級單位,但這些團經常分散在不同的前線之間,所以沒有大量的重型坦克集中突破,傾向於以3-4輛坦克組成的方陣作戰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1941年6月,德軍大多數部隊都是滿員或接近滿員的,並且有相當比例的老兵,反坦克炮人員主要是軍區招募和訓練。新兵在替換營接受了12-16周的基本訓練,並接受了大量的步兵野外訓練,在基本訓練快結束時,新兵在一名經驗豐富的炮兵手下組成炮手,在最適合訓練的37毫米的PaK L/45反坦克炮操練。。標準37毫米的PaK L/45反坦克炮由一名炮長、一名炮手、一名裝彈機員、兩名彈藥員和司機組成。訓練重點是選擇火力範圍好的射擊位置,隊員們被訓練達到高射速後轉移到當地的靶場進行實彈射擊。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標準反坦克炮機組人員不會去攻擊600米以上的目標,而是強調隱蔽等待敵人的重型坦克迂迴通過陣地,然後向目標較薄的一側裝甲發射穿甲彈。這種戰術在一定程度上對付了法國的Char B1 bis重型坦克。1941年,德國反坦克炮連有三個排,每個排有三門37毫米的PaK L/45反坦克炮,一個排有兩門50毫米的PaK 40反坦克炮。在戰術上,反坦克炮以一種“消防隊的方式”為裝甲部隊提供支援,當大量敵軍裝甲出現時,每個連隊都在半獨立地作戰,任務基本上是防禦性的。

五:總結

1941年6月,德軍完全被KV-1型坦克嚇了一跳,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被證明是災難性的錯誤,比盟軍1944年對付德國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的問題嚴重得多,1941年6月至1942年5月間,損失了3600多門37毫米和350多門50毫米反坦克炮,許多是被可怕的KV-l坦克壓扁的,損失率達到令人震驚的45%,不過KV-1也損失慘重,頭六個月1540輛 KV-1/ kv -2坦克中大約損失了900輛,其中只有24%的KV1在戰鬥損失,61%是由於機械缺陷被拋棄,戰鬥損失中的一半是被8.8釐米高射炮或重型火炮擊毀,其餘損失於反坦克地雷或者火災。一般來說,KV1在被毀之前能先擊毀了3-4門反坦克炮,

沒有撤退可言!蘇軍突擊坦克和德軍反坦克炮的正面硬鋼

很明顯,KV重型坦克在1941年的決鬥中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但隨著德國75毫米反坦克炮的裝備,德國人已經取得了對KV的明顯優勢,KV重型坦克未能將其優越的技術特性轉化為決定性的優勢,說明了過於依賴武器某一因素是行不通的,KV-1只是簡單地在已經超載的底盤上堆起裝甲鋼板,但是沒有足夠的動力來完成它的任務。德軍在近2年的時間裡被KV-1遠遠超過也充分說明了德國國對全面戰爭的準備不足,德國工業缺乏資源也是一個明顯的弱點,如果德國有足夠的碳化鎢,那麼KV重型坦克和t -34造成的威脅可能會很快消失,而德國完全依賴外國供應商來獲得鎢礦,西班牙和葡萄牙限制鎢出口後,德國無法再用鎢作為反坦克彈藥,只能不斷升級火炮口徑,最後原來輕巧隱蔽的反坦克炮都變成又大又笨的巨炮,完全失去了反坦克炮的優勢。

雖然在較量中KV系列坦克大獲全勝,但這種錯位的武器,依然不能逃過被棄用的命運,到最後淪為廢柴雞肋。關於這個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

其中有尷尬的KV-2和T35的的最後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