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樣落後於世界的?

說到過去的日本坦克,許多軍迷都會嗤之以鼻,在諾門坎和南太平洋的戰績讓人留下了筷子捅豆腐的既視感,認為日本的坦克製造一無是處。

嚴格來說,這種印象流是有些失了偏頗的,日本的坦克發展,並非一開始就不行。

其實30年代的日本坦克水平還是能追上國際平均線的,部分技術(例如柴油動力和風冷發動機)甚至還有些小領先。

89式中戰車(1927年)是日本第一款量產的國產坦克,雖然各項指標慘不忍睹但畢竟是20年代末的產品,同時期的維克斯Mk.III之類也沒好到哪去。


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樣落後於世界的?



95式輕戰車(1935年)作為30年代前期標準的6噸級輕坦,性能和同時期同噸位輕坦(I號A或B型、維克斯Mk.E)比起來算是中規中矩。只不過對手往往是T-26、VZ35之類10噸級甚至更重的坦克,所以實戰就完全不夠看了。


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樣落後於世界的?



97式中戰車(1937年)的性能大約和早期的38(t)相當,硬指標達到同時代平均水平。但由於設計思想問題導致57mm短管炮的穿深感人,嚴重拉低了裝甲對抗能力。諾門罕戰役中日軍投入了4輛97式進行實戰測試,25mm硬化裝甲在遠距離對蘇軍45mm炮的防護能力還算可以,是諾門罕戰役中裝甲最好的坦克。


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樣落後於世界的?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深感坦克技術日新月異,於是開發了換裝一式反坦克炮的97改(正式稱呼為97式新炮塔型),反裝甲性能與III號坦克的50mm/L60差不多。 97改(1942年)的綜合水平大約相當於德軍III號E型(1938年)或蘇軍T-26S(1939年),已明顯落後於國際水平。

1943年,日軍在97式基礎上改良出裝甲厚度加倍的1式中戰車,性能水平大約相當於III號G型(1940年)或蘇軍T-50(1940年)。但產量不高(170輛-568輛諸說不等)且絕大部分配置於本土,無實戰記錄。


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是怎樣落後於世界的?



三式中戰車(1944年)的水平大約相當於IV號F2(1941年)或早期型號的M4謝爾曼(1942年),產量只有數十,無實戰記錄。

之後的四式以及五式均未完成研製,水平大約與M4A3E8之類後期型謝爾曼相當,弱於T-34-85。

所以,日軍坦克是在1938-1941年這段時間裡,被突飛猛進的坦克技術發展大潮甩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