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才是一生最美的修行

女兒已經五歲了,可愛依舊的同時,也總是會對她的一些任性力不從心,比如挑食。作為父親,雖然在外經常“好為人師”,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居然沒有太多方法,只能苦口婆心教育“這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的糧食,不能浪費……”

問了周邊很多朋友同事,好像苦惱是共性的,更戲劇性的是,幾乎所有家長教孩子背的第一首詩就是《憫農》,但倒背如流的城市孩童有幾個真正明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所以,當看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將勞動育人定為國策的時候,大家紛紛拍手叫好。個人認為,市場經濟發展到現在,養尊處優的小皇帝小公主比比皆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巨嬰”“啃老族”屢見不鮮,是時候讓勞動全面迴歸價值觀教育,因為勞動不僅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源泉,更是每個人一生最好的修行。

尊重勞動是青少年的價值觀第一課。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關鍵期,正確的勞動觀則是基石,有效的途徑便是教育。《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但在當下,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窘境是每一個家長都會教“鋤禾日當午”,但真讓孩子去頂著太陽體驗一次勞動又下不了狠心。此次《意見》顯然是國家審時度勢的充分考慮,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讓學生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動手實踐,出力流汗,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教育,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法定勞動教育,幫家長們做了抉擇,相信會有一個美好的結果。

熱愛勞動是成年人最好的價值體現。與其說生命在於運動,倒不如說生命在於勞動,因為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性標誌。成年人是社會運行的核心骨幹,是生產力提升的引擎,整個成年人群體努力工作,才能產生出足夠的價值,才能維繫“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人類社會體系。如果成年人好逸惡勞,拈輕怕重,這個社會就會失衡。在社會新聞裡,“巨嬰”現象時有發生,多數都終於悲劇,讓人唏噓。與此同時,一些人為了延年益壽,寧願相信“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進行所謂時髦的“辟穀”甚至到終南山“修道”,卻不願意從事生產勞作,這種看似超凡脫俗的“仙風道貌”對社會卻毫無價值。什麼是成年人的社會擔當,其實就是勞動,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敬業”。

終身勞動是老年人最美的夕陽餘暉。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一個人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勞作,老了“享受享受”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還有一批更加值得尊重的人,他們身上體現的一種精神是“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老有所為”。就以身邊的事情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84歲的鐘南山成為定海神針;在河南,83歲的河南蔬菜之父張紹文老先生心臟手術剛做完就要下田,他的一句“我是一臺老爺車,修修還能上路”讓人為之動容;78歲的禽病專家王澤霖,捐出近億元科研所得,自己卻生活儉樸,搬家都是和老伴用三輪車一趟一趟親自運輸……他們比很多成年人還辛苦,但卻很坦然開心,因為老人用自己積累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為國家、社會和他人奉獻餘熱,便活成了最美的夕陽。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習近平說“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號召“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範、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

如今,《意見》將勞動貫穿到學校教育的始末,為社會明確價值導向,相信更多的人會從內心愛上勞動,就如李大釗先生所說的——“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河南農業大學 周紅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