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蘇軾作品中最傳神最打動你的是哪一首?

月盈紅袖


蘇軾一代文壇大家,詩詞無數,但我最喜歡的是下面這首: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是:這首詞是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蘇軾觸景生情,睹月思親,想念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上片圍繞中秋月夜進行聯想,下片由景至情,道盡離合變遷,同時也希望親人之間能夠長久平安。

我喜歡這首詞的首要原因是,大家之作,虛幻現實結合,涵義悠遠,思慮無限。

我喜歡這首詞第二個原因就是其中有些名句被大家所常用。

例如:高處不勝寒 ,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也經常用來描述事物變遷,悲喜無常。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來表達人們對於親人、愛人之間長久守望的期盼。

我喜歡這首詞還有一個原因,它被製作成了歌曲,被很多音樂人所傳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藍調的海風


眾所周知,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很多。我認為最傳神最打動我的當數那首《定風波》。因為這首詞讓我們瞭解到一個名氣超高的大文豪大作家達觀豁達的心胸和氣魄。這是現代的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也許終其一生也無法企及的境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也被入選高中語文必修本的一篇課文。蘇軾為什麼會想到寫這首詞?他是這麼交代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原來,三月七日這天,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這是這首詞的由來,可謂是創作靈感吧。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詞的大致意思: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這首詞最傳神最打動我的一句便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很好理解,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直接感知到蘇軾的為人、脾性。

或許我們可以通過這首詞的創作背景來更加了解蘇軾豁達的性格對後世的影響:

這首記事抒懷詞的創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春,正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由此可見蘇軾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


阿桑與書


我認為最能打動我的是這首《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受烏臺詩案的牽連,被朝廷一貶再貶。在黃州,生性單純、率直的他孤苦伶仃,生活悽苦,但是,命運的坎坷和不公並沒有壓垮這個偉大的文學家,他在苦中尋找快樂,尋找生活的樂趣。

蘇軾的詩詞、文章、書法在貶謫的路上達到了頂峰,尤其在黃州期間。

在黃州的生活很苦,蘇軾放下了那些由磨難帶來的煩惱,用詩情點綴著生活。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成於在黃州初期。

由《寒食帖》到《定風波》,蘇軾克服了水土不服,由悽惶轉為樂觀。表面柔弱的蘇東坡成功實現了精神上的黃州突圍。

這首《定風波》表達了蘇軾樂觀向上、單純可愛、精神豁達的性格及人生態度,讀來輕鬆。

感謝歷史,給我們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讓身在後世的我們依然沐浴在蘇東坡所創造文化的滋養中。


淡水河邊207


我最喜歡蘇軾這首感情真摯的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用詞悼亡,是蘇軾的首創。

   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也是同樣的。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他不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極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常懷念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恆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暱,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別後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落。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並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淒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而柔腸寸斷。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淒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裡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嫋嫋,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悽清幽獨,黯然魂銷。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我每次讀此詞,都不覺會溼潤雙眼。



江山js


蘇軾作品最傳神最打動我的當屬《念奴嬌▪ 赤壁懷古》。

讀一讀就覺得豪放開闊,打動我的地方有:

1蘇軾寫這首詞的時的地點,是在黃州,赤鼻磯,是個小地方,並不是真實的赤壁戰場發生地,他卻藉著波瀾壯闊的山河景象映出了真正的赤壁的感覺,以小見大,想象力極其豐富。

2大氣磅礴,開頭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豪放之極;單就這一句,大江,大浪,波瀾起伏,洶湧澎湃的感覺,氣勢恢宏,需要一個大漢扯著嗓子讀出來才夠味兒。

3非常的形象,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比喻當時的赤壁戰場,用高聳巨石穿空比喻有無數長矛朝天而豎的大場面,驚濤拍岸的巨響比喻赤壁戰場上的喊聲震天,捲起千堆雪本是指浪花散落,此時比喻戰場的宏大場面。

4三國時期有許多風流人物,顯赫一時,蘇軾羨慕的是周公瑾,周瑜年紀輕輕的,有出名的美女小喬為妻,更有官職;三十四的周瑜羽扇綸巾,頗有儒將風範,彈指一揮間,用檣櫓灰飛煙滅表現的輕輕鬆鬆,赤壁得勝,立有不世之功,真可謂少年得志啊,怎麼能讓人不羨慕呢?

5重點突出,多情應笑我,本來是應笑我多情,重點是“多情”,人生如夢,喝一杯酒,與江月訴說。

蘇軾被貶黃州,仕途不順,此時已經四十七歲了,比起年少得志的周瑜真是差遠了,羨慕不已,形成鮮明的反差,心中本是無限的惆悵憤懣,無處安放,只能寄情山水,把這種憋屈用豪放的詩詞表達出來發洩來平復心情,也許只有江月理解的他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吧。


平凡的時代奮鬥者


念奴嬌·赤壁懷古

[ 宋 ]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我最喜歡蘇軾的這首詞。寫得大氣磅礴,豪情萬丈。作為豪放派的傑出代表,蘇軾的這首詞借古喻今,直抒胸臆。學過蘇軾好多詩詞,就這首記憶猶新。



李想話人生


蘇軾現在流傳在世的作品大都多為經典之作,我個人覺得最傳神最打動我的是那首《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一是這首詩是蘇軾由“蘇軾”向“蘇東坡”轉變的節點所在,“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他被貶黃州之前只能叫蘇軾,他是在被貶黃州之後有了那塊“東坡之地”之後才自號“東坡”的,這世上才有了“蘇東坡”,東坡之前,他就是一個在朝為官的政治家,充其量就是個詩人;東坡之後,他才成為了世人所愛的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生活的哲學家,才有了為世人留下了“東坡肉”、“東坡肘子”等等美食的美食家,才有了那個被林語堂先生盛讚:“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的蘇東坡;

二是蘇東坡的“黃州惠州儋州”,其實是他被奸臣構陷被朝廷越貶越遠、生活越發顛沛流離的時候,但是在他最後回鄉路上作這首《自題金山畫像》時卻只認可自己一生的功業在這被貶的路上……這正如臺灣作家劉墉先生說的:我們豐富地過一生,不是因為有太大的享樂,而是因為有太多的苦難,這些苦難,在我們的掙扎下,都過去了,成為一種坦然。這也正驗證了蘇東坡經過生活的荼毒和抽打之後已涅槃成一個哲學家;

三是蘇東坡作這首詩後不久便病逝於赴京路上的常州,可作為是其離世之作。一生功名利祿就在這一首詩裡。一代奇才尚且如此,我等俗夫又能奈何?只把東坡先生常記心頭,還有什麼難事乎?


攝影師範國雄


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看透人生的感悟,境界已經翻一番了!





JAY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代]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感情真摯,描寫入微,把十年來對亡妻的思念、重逢寫的感人至深。


阡陌有故知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出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是何等的瀟灑超脫!在別人看來被雨打,狼狽不堪時,他卻攜杖還步,且吟詠且徐行。這不是裝出來的瀟灑,而是有深厚文化根基和強大內心的反映。啟發我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應抱有積極向上的態度。迎難而上,披荊斬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方能遇難呈祥逢凶化吉。否則則悽悽悲悲,將復何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