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自有鲜明的喜剧幽默特色。接地气的表演风格,常常以自黑的方式,擅长调侃自己来娱乐大众,尤其是二人转中习惯用一种夸张的、并带有一种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形式来说人叙事。这种喜剧语言风格在赵本山力推二人转后被无限放大,尽管有人认为刘老根大舞台中的表演不是正宗的、传统的二人转了。但不可否认,存在即合理,赵本山及其弟子们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提高了民间文艺的话语权。尽管有许多人不喜欢看《乡村爱情》系列剧,甚至对刚播完的《刘老根3》也颇多非议。但不可否认,人们在热“骂”这些剧时不正说明在关注它吗?一个事实是,赵本山在央视春晚表演的一系列喜剧小品树立了中国小品艺术的标杆作用,至今无人能超越。这种带有黑土地特色的幽默方式来自乡间民舍,带有新鲜的泥土味,张口就来,俯拾即是,成为中国喜剧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正是有了赵本山,人们才知道了东北人这么能搞笑。一大批出自于东北的谐星才广为人知。人们也才知道了有范伟,高秀敏等那个年纪的喜剧人和至今仍活跃在各卫视和网综节目上的赵本山的那些众多弟子。

笔者今天想就《刘老根3》中的对白看东北话的幽默色彩。或者说看黑土地上喜剧特点。有人说如今网上段子层出不穷,《刘老根3》中的“梗”是老梗了,不新鲜,不搞笑了。但我说如同相声的包袱,如果能浑然天成,妙语连珠,而没有人为的生硬和别扭,这种语言幽默为什么在喜剧领域不能占有一席之地,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语言艺术为什么不值得欣赏,研究,细品?

需要声明的是,我之前在看《刘老根3》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分析该剧对白中的幽默感和“包袱”,是将看完该剧时,看到网上有人说赵本山在该剧中的一些对白“包袱”太旧,不新鲜。我这才注意搜集后面几集的对白中的幽默内容,尽管是管中窥豹,但足可以举一反三。现在我们就来领略我随手搜来的片言只语,供你品,请你细品。

在刘老根被气成“谵妄症”后不辩人事时,范伟扮演的药匣子李宝库从国外赶回,用一段自编的旧“诗”来唤醒老根的记忆,可见幽默能“治病”。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在老根一众送药匣子回泰国时,刘老根无意中一句话“见一回少一回”虽显凄凉,也是事实,还带点幽默感,正符合当时还没有神智完全康复的他的性格。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药匣子临别给前妻包子馅配方时,二人对白虽有互相关爱之意,却也不乏搞笑色彩。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老根送药匣子上车后叮嘱常打电话,一急说成了“打电棒”,也很符合此情此景和当时他的身体状况。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刘老根得知山庄小剧团晚上演出缺少演员,让曾给他演出《新上海滩》的保姆小芹,药丸子和凤英女儿小月晚上去山庄演出救场,药丸子说在剧场演不好糊弄观众,老根急了以为说自己好糊弄。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药丸子说去收拾(准备衣服),老根又顺嘴就甩一包袱。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老根的“谵妄症”还没有好利索,时而糊涂,这不孙女珊珊给他搧扇子时,他又认不出她是谁了,最后的“搧”谐音了“珊”!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老根叫大奎带孙女珊珊和男友韩世信来,想让他们在收购宋老板剧场开业时结婚,他那里知道大奎正为韩世信怂恿珊珊挪用山庄公款700多万投资被骗,收购宋老板剧场成泡影,大奎还要瞒着老根这事,生怕他知道又急昏过去,而他被老根叫来以为老根已知挪用公款的事,后来得知是想让他们结婚,这个剧情和这处戏本身就充满喜剧色彩。老根见珊珊二人闷闷不乐,大奎圆谎说他们想买大房子(一急说成大耗子,其实是暗喻身为山庄总经理的韩世信是硕鼠,掏空了山庄),他不同意才互相呕气。再看他们的对话。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而接下来大奎说二人婚事办不了,韩世信要去上大学,且上的是“司法”或“监狱管理”之类,其实是大奎已准备报案,韩世信也做好蹲监狱的准备。而老根还真以为韩要深造,改行,还劝孙女别依依不舍,不行也去上学。看到这里的剧情和对白,让人忍俊不禁。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面对有苦难言,欲哭无泪的的孙女,老根竟想出让孙女也去上学,更加重了误会的喜剧性。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而老根真以为韩世信去上学,还对专门从国外赶回来替侄子还挪用公款的韩冰也是如此介绍,说的韩冰一愣,随即明白了。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照顾老根的凤英女儿考上大学,老根以为她去烤羊,这段对白也笑得人肚子疼!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所以,《刘老根3》很好地采集东北民间鲜活的话语,接地气,唠家常,信手粘来,自带幽默。这种喜剧色彩在老根大舞台上进一步放大,如同相声,二人逗捧包袱不断,引来欢声笑语连连。

看看《刘老根3》中结局一集中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表演,就会明白本剧对白的幽默来源,也明白了赵本山竭尽一生之力推广二人转的目的,不正是弘扬民间文艺传统,提高文化自信吗?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从《刘老根3》中对白的“包袱”看黑土地上的幽默特色


这种东北特有的幽默感有时不能光是浅薄地引人发笑。而是真要细品,才知其中的潜台词的含义。根植于民间,带有泥土的芳香味,这才是《刘老根3》中对白的喜剧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