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1-两个人的相逢

第一帝国.秦汉帝国


两个人的相逢


一个人,一个帝国,一个故事,都有一个起点。那就让我们从据说是两个人一生中唯一一次相逢来开始中华帝国的故事。

这两个人分别是两个帝国的开国君主,秦帝国的始皇帝嬴政和汉帝国的高祖刘邦。据说,只能是据说啊,因为没有明确的史籍记载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话说某日,秦始皇外出巡游,旌旗飘扬,威风八面,场面恢弘壮大,恰被当时身为秦朝小吏,去京城咸阳公干出差,后来的汉高祖刘邦遇见。刘邦发了一句著名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

就是这次说起来很是勉强的相遇,这次对始皇帝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感觉的相遇;对后来的高祖刘邦来说,也不过就是感慨了几句命运的闲话的相遇,我们不妨浪漫一点地想,也许就是在冥冥之中上天特意安排的一次权力的交接。始皇帝的使命已经完成,未竟的事业要托付给他的继任者,汉高祖刘邦了。

这么说,起码在一般的历史意义上是合理的。史学家们通常总是把秦始皇开创的短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帝国和他的后继者汉帝国放在一起进行考量。的确是这样,没有秦帝国对统一的国家形式的摸索和先期带有诸多实验性质的治理实践,以及对上古中国封建政治形式的毁灭性打击,和更为重要的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精神层面的荡涤,恐怕无法想象汉帝国怎么可能如此迅捷地完成整个中国的统一,并能顺利地通过前期的治理危机和政权瓶颈,并进而成为了万世不移的中国王朝模式的开创者。

不说这些冠冕堂皇的大话了,继续我们的故事。

话说大概算是差不多同期吧,还有一次相遇,也挺有意思。这次相遇除了始皇帝外,另一个主角换了个人,也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甚至某种程度上比高祖刘邦还要有名一些。这就是著名的千古悲情英雄,霸王项羽。当年,年少轻狂,素有大志的项羽也曾经指着路过的始皇帝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英雄豪情溢于言表。据说当时和他在一起的,他的叔叔项梁赶快拉着这个不知死活的小子伏下身子,并心中狂喜,天可怜见,我们项家报仇雪恨,光复故国就得靠这个志存高远的小子了。

你别说,项家祖上积德,项羽叔侄二人的愿望和诉求均得到了上天的回应。报仇雪恨,项羽后来将秦朝国都咸阳付之一炬,三个月的大火将据说是世间无双的阿房宫烧成了一片瓦砾。并且也建立了以彭城为都城的西楚王国。

但是,也就仅止于此了。估计,天老爷在回应九泉之下的项羽叔侄的不满和抱怨的时候会说,这也怨不得我啊,你们当时要求的就那么多啊,我都满足了的。看来,向上天祷告的时候还是要想得稍微周全一些才是。

玩笑归玩笑,但这两次遇见还是值得我们再咀嚼一番的。

“彼可取而代之”,翻译成现代汉语,这货是可以被取代的,被谁取代,当然是我,这是潜台词。无需多说,这番话里满满地是赤裸裸的权力欲。从现在流行的心理分析的角度讲,这是充满了自信的宣言和论断。当然,考虑到说这个话的时候,项羽正值青春年少,目空一切的年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这的确也昭示了项羽一生的人生基调,甚至可以说,对项羽的命运已然做出了一种裁决,来自上天的裁决。因为项羽的这种精神状态“很不中国”,它缺乏中国式的隐忍和厚重,他过于决绝和强悍,而少了宽宏,随和,甚至有点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的中国色彩。所以注定他是没有可能成为中华帝国的真正的开创者。这种认知有宿命论的味道,但我想,其中不无道理。

索性再来评说几句这位刘邦的老对手,中国最为著名的“悲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吧。说项羽同志是刘邦的对手,从史实的角度来看没错,毕竟,两个人打了那么多年仗,好几次还有把刘邦置于死地的机会,当然是敌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比如精神,个人觉得项羽最多算是刘邦人生的一种磨砺。项羽乌江自刎时不过三十出头,从一般的常识上来说,这个年纪的人还谈不上能成为一个开国君主的对手,况且这个“国”,完全地可以把他引申为整个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整体。也就是说,刘邦开创了整个的中华帝国。

至于说项羽的“英雄称号”,我个人是无法苟同的。理由是,他太年轻了,还没有来得及经历人生真正的悲凉和对苦痛的咀嚼。缺乏了这样的底色,英雄的称号是有些虚浮的。总之,项羽的故事,他的经历,他的遭遇,和着那个时代的背景是凄美的。尤其悲剧式的故事结尾更让一切充满了凄凉的美感。但他本人,与美无关。

再来看刘邦的名言,“大丈夫当如是也”。这个话里面有艳羡,有期望,也有野心,但是,它的语气语调弱化了很多,他充满了弹性,甚至一些自我调侃的心境,它昂扬奋发但同时又不失乐天知命和对自我现实状态的一种充分理解。我们普通人不也经常自言自语,或者对身边人唠叨,“哎,人就应该这样活啊!”。尽管我们没有机会像我们设想的“那样活”,但我们多数人依然还是生活的不错。

再者说,刘邦这个话,不知道你发现没?它其实并没有过于强烈的所谓使命感,它更多地是表达了刘邦想风风光光的生活的“小愿望”,只是因为他的这个小愿望只有通过成为帝王才可以实现而已。用我们现代人的理念来解释刘邦先生的这番心思呢,可以这么说,刘邦基本上能算个“人本主义者”,我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至于国家不国家的,那只是顺便的事情,并不是我的直接目的。

显然,刘邦更“中国”,我们不一定会喜欢他,人天生讨厌和自己相像的人,但一定能很容易地接受他的想法,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他说出了我们心底里的心思,他做的事情大多符合我们的期望和习惯。所以,他成功了,他才能创造一个我们能够生活在其中的帝国。实际上,从这个意义来讲,说刘邦先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际建立者也不算太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