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所有父母:“身教”重於“言傳

投稿:[email protected] 鄭老師

商務合作:yuqinghao666 於老師(註明合作)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這是“三字經”裡面的一段,相信我們都不陌生。古時候是孩童的啟蒙讀物,近些年國學漸漸迴歸,被我們慢慢的重視起來。

我們發現古人們更重視的是“身教”。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尊稱他為“亞聖”,僅此於“聖人”孔子。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三字經這段講的就是孟母以自身為例教育孩子的故事的故事。

據說,孟子小時候也很貪玩,經常逃學。有一天,孟子早早放學回到了家,母親正在屋裡織布,看到孟子就問他“你上學是為了什麼”。孟子回答“為了自己啊”。孟母聽了非常生氣,拿出剪刀,剪斷了快要織好的布匹。古時候織布多費勁啊,眼看就要好了,卻毀於一旦,太可惜了。然後孟母對兒子說“你這樣荒廢學業,就和我剪斷即將織成的布匹一樣可惜”。

在我們看來,孟母就只是一個居家婦人,但他用自己織的布為例,給孟子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當然孟子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和培養,成為了當時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每個孩子都不缺智慧,他們欠缺的是我們對他們的“身教”。

“倉頡造字”之後,人來才有了文字和語言的交流,那在這之前沒有文字的時候,人類是靠什麼來教育後代的呢?就是“身教”,就是一遍遍的示範和實踐,教會他們禮儀、狩獵和生活。

有了文字語言之後,我們似乎漸漸地把“身教拋在腦後了。

我們總是以為,道理我講給你,你就應該懂並且去執行。事情我講給你了,你就應該理解並且做好。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孩子不是父母的複製。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在他們的年紀不像父母一樣懂得人情世故,甚至他們對於好的、壞的意識也很模糊。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父母親身教給他們“應該怎麼做”、“哪些不能做”。

網上有個故事說,媽媽帶小孩到朋友家去玩,小孩頑皮,把可樂全部倒在了朋友家孩子的鋼琴琴鍵上,事後朋友孩子覺得小孩子頑皮,雖然心疼鋼琴,但也沒打算索賠。沒想到孩子的母親不但不教育而且還袒護,說什麼“小孩子,鬧著玩呢,他知道什麼”。之後朋友的孩子倒也平靜了下來,反而封了一個紅包給他,這讓小男孩沾沾自喜。過了一段時間聽說,這小男孩在商場把人家的鋼琴用可樂澆了個遍。

孩子固然不能像大人一樣什麼都懂,但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他的行為和價值觀的形成。在孩子長大之前陪伴孩子最多的就是父母,教會孩子最多的也是父母,孩子第一個模仿學習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積極的榜樣,那就真的是應了一句老話“養而不教”。

父母的理想有一半在自己身上,有一半在孩子身上。“照貓畫虎、有樣學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正是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從“無”到“有”的過程,他們會吸收他們所看到的一切和聽到的一切,之後去模仿以適應和融入這個世界,這個時候父母和周圍人的“身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孩子最“好學”的時候,請給他最好的“正能量”,父母的另一半理想就有了實現的最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