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康复驿站里的“客串”记者: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记录温暖战疫故事

湖北大学康复驿站有个新闻小组,

这5个人都不是专业新闻人。

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第一时间记录抗疫一线故事,

用深动感人的文字,激励人心的画面,

去记录、去传递

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故事、好新闻! 


湖北大学康复驿站里的“客串”记者: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记录温暖战疫故事


2月29日根据上级指挥部统一安排,湖北大学康复驿站正式成立,驿站第一时间便制定了驿站宣传方案,明确分工,切实保障驿站新闻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杨园学校副校长苏晓洁为主的5人新闻小组成立,他们深入驿站防控一线,用一篇篇报道彰显了驿站新闻人的初心和担当!


杨园学校副校长苏晓洁是一名70后,在学校她是教学管理的一把好手,现在她则是驿站新闻工作小组的组长,全面负责驿站的新闻报道工作。

她穿行在驿站不同的部门,收集各种素材,采访、摄影、撰文,她说:“驿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天上演着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事迹。所以我要加快自己工作的脚步。”


湖北大学康复驿站里的“客串”记者: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记录温暖战疫故事


每天早早来到驿站,深夜还在电脑旁写稿。面对艰苦的采写任务,她一笑而过,“我要让大家都了解医务工作者,了解湖大康复驿站,了解英勇的武汉人。”她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受驿站的温情,书写驿站的故事。


江汉大学大二学生赵振是一名00后,春节本应该回河北老家享受与家人的团聚,他得知驿站招聘志愿者的信息后,第一时间报名。被分配到新闻小组后,赵振虚心学习,为把每一个故事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还尝试用美篇、H5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驿站的动人故事。

同为00后的颜瑞华是华中科技大大二学生。他小学与中学都在沙湖之畔度过的他在收到志愿者招募消息时没有多想便主动报名,“在疫情防控新闻报道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勇于冲锋在防控一线,让文字更有人性的温度。”对颜瑞华来说,这次特殊的新闻工作显得尤为珍贵,更彰显了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湖北大学康复驿站里的“客串”记者: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记录温暖战疫故事


最为年长的张卫东,今年53岁,是一名60后,平时他是一名资产评估师,来到驿站后成为一名“新闻摄影师”。他用镜头中记录了康复驿站那些动人的瞬间、奋斗的日子。张卫东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新闻宣传组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图片、影像素材,这些珍贵的镜头,将成为这段战疫岁月珍贵的记忆永存在每个驿站人的心中。


湖北大学康复驿站里的“客串”记者: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记录温暖战疫故事


康俊杨是城改局的一名80后年轻干部。她因为尚在哺乳期,不能亲自到一线,但她依然主动申请参与驿站工作。当得知分配在新闻组后,能用自己擅长的文字为抗疫做点事,她觉得非常高兴。就这样她在家里随时待命,每当有任务,她都放下幼小的孩子,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中。除了分配的工作,她还主动联系同事,搜集资料,完成多篇新闻报道,为宣传组的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湖北大学康复驿站里的“客串”记者: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记录温暖战疫故事


自新闻小组成立以来,共推出了几十篇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包括微信推文、美篇、短视频,其中《抗疫父子兵 驿站付深情》《我们回家了》等多篇文章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APP等国家级媒体转载,《武昌“蓝朋友”化身“突击队”》等十余篇报道,登载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上,《医者仁心 温暖先行》 《英勇的湖大人》等十几篇文章在武昌区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登载。


湖北大学康复驿站里的“客串”记者:他们一次次深入一线, 记录温暖战疫故事


驿站运行期间接受多家电视台的采访,湖大志愿者闫超作为90后志愿者代表发言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武警医院的医护团队被央视军事频道报道。驿站副指挥长陈静局长多次接受媒体采访……驿站新闻组为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