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隴南】甘肅宕昌“脫貧菌途”:深山“種菌人”錯季生產拓銷路

中新網蘭州3月27日電 (閆姣 艾慶龍)三月下旬,在甘肅隴南市宕昌縣的大山深處,“種菌人”三兩配合忙碌在食用菌產業鏈上。與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景象不同,農民在乾淨明亮的廠房內,操作著現代化育菌設備,生產“錯季菌”以拓展銷路,謀增收脫貧。

日前,中新網記者前往宕昌種菌基地,一探山裡居民“脫貧菌途”故事,並記錄深山的現代化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

“90後”李海燕是該縣哈達鋪鎮各居村人,也是“種菌鏈”上的“揀菌人”,負責撿起傳送帶上的菌棒,一一羅列在運菌車上,擺放整齊。“雖然工作一天需彎腰、起身數百次,回到家腰痠背痛,但想到每月有3500元的工資,可以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就覺得累而踏實。”她說,生活有保障,幹活就更有動力。

各居村蘇小俊是一名“運菌人”。“80後”蘇小俊過去背井離鄉,在深圳一家電子廠上班。收入雖可觀,但花銷也大,且遠離家鄉。逢年過節無法與親人圍坐,令他時常有一種“獨在異鄉”的漂泊感。

和很多返鄉者一樣,最初,蘇小俊也想借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在“家門口”創業謀生。無奈受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限制,這一想法未能實現。去年,哈達鋪下羅村成立宕昌縣興宕菌業有限責任公司並試投產,距離蘇小俊所在村子不遠,他應聘成為該公司一名“運菌人”,可以掙錢顧家“兩不誤”。

蘇小俊的工作是將裝滿菌棒的運菌架,從養菌車間送到運菌車間,5分鐘送一趟,每天能送100趟左右。他每月能掙3600元,工作穩定,離家近。他說,妻子在裝袋車間上班,夫妻二人一同上下班,回家後一起幹家務,分享在車間的趣事或難事,感覺十分溫馨。

將運菌車的叉子插入兩個摞起的菌架縫隙之間,穩定後抬起菌架,最後緩緩將頂層菌架移出……操作看似簡單,但蘇小俊坦言,有時兩菌架之間縫隙只有一手掌厚,工作之始,常因不熟練而壓爛菌棒,“後來熟練了,也就越幹越順了”。

宕昌興宕菌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蘇小強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公司是宕昌食用菌標準化、全鏈條生產的產業扶貧示範性龍頭企業,以食用菌加工生產和種植為主,“宕昌地處深山,氣候和天氣影響,正好和南方生產食用菌的季節錯開,上市後能賣一個好價錢”。

拌料、裝袋、拉運……記者在現場看到,生產鏈上的各個“種菌人”各司其職忙碌著。在運菌車間,一輛來自宕昌沙灣鎮的貨車上,工人正協作將菌棒裝車。企業辦公室內,還有來自甘肅臨夏州東鄉縣一合作社的負責人,專程來取“致富經”。

蘇小強稱,企業依託“宕昌模式”,整合了產業扶貧到戶資金,生產的食用菌棒,均以成本價提供給縣裡村辦合作社和貧困戶。2019年,為宕昌縣11個鄉鎮的13個村辦合作社提供菌棒105萬棒。今年,共吸納12個易地扶貧搬遷村後續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入股600萬元,為3個鄉鎮的94戶貧困戶託管8萬餘袋食用菌棒。

“企業通過以資金入股、託管、務工、技能培訓等形式,以及統一收購、銷售村辦合作社和貧困戶生產的食用菌,來解決未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及易地扶貧搬遷村民眾的增收問題。”蘇小強說。

宕昌是甘肅乃至全國最貧困的縣份之一。扶貧之前的1985年,該縣農村貧困面高達75.8%,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59元。到2019年底,該縣還剩貧困村35個、貧困人口0.72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8.8元。(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