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隻顧了效率,作業中的這些習慣,孩子需要從小養成

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養成良好習慣,對人的身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能對孩子目前的學習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也能讓孩子的未來可期。

面對現在疫情蔓延,假期延長的情況,讓父母與孩子多了更多相處的時間,因而摩擦不斷,便出現了家長在朋友圈、抖音等地方戲稱孩子是"神獸"的情況。

別隻顧了效率,作業中的這些習慣,孩子需要從小養成

其實我想孩子可能只是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段時間父母與孩子在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這段期間,家長應該先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再考慮成績的提高。

下面,這幾個好習慣必須在孩子小時候就要養成。

第一:尊重

尊重是我們現在經常提起的一個詞語。如"請尊重我的隱私"、"請尊重我""請尊重別人"等等。所以學生從小就應該學會尊重,尊重長輩、尊重同學、尊重自己。其中尊重長輩,不僅包括尊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老師,還包括所有比自己年長的人。尊重同學,學會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尊重自己,不僅要尊重自己的優點還要尊重自己的缺點,才能更好的揚長避短。

別隻顧了效率,作業中的這些習慣,孩子需要從小養成

第二:學會提問

如果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推動力,那提問就是孩子學習路上最亮的指路燈。善於提問的孩子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是孩子主動學習的表現,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的接受知識,還可以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孩子質疑,讓孩子帶著問題去學習,去請教,去歸納。

別隻顧了效率,作業中的這些習慣,孩子需要從小養成

第三: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現在由於很多時候家長不得不為生活奔波的情況,會讓孩子去到補習班做作業。"明明在補習班作業做得很快。為什麼只要回到家,孩子自己做作業就那麼慢呢?"這是很多家長的疑惑。其實不難理解,孩子在補習班時,因為有老師的約束,有同學之間的競爭,有家長的催促,他們都比較急迫的想要回家。

但在家,孩子的緊迫感就會下降。因此家長應該適當的增加孩子的緊迫感,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告訴孩子在做題時要認真思考,要總結方法。同時,家長也需要更多的耐心。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別隻顧了效率,作業中的這些習慣,孩子需要從小養成

第四:仔細審題的習慣

很多孩子在平時做作業甚至考試的時候都會出現"讀錯題"、"看錯題"、"寫錯題"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表示很無奈,因為孩子做錯題不是不會做,而是因為馬虎出錯。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在平時沒有養成仔細審題的行為習慣。

所謂審題,其實就是孩子對這道題要求的理解,或者信息的理解。審題出錯就是孩子對題乾的信息、要求的理解出現錯誤。所以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在做題時仔細閱讀、在重點信息或者要求下方做標誌的習慣。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重點要求的關注度,從而進行思考。

別隻顧了效率,作業中的這些習慣,孩子需要從小養成

第五:學會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向來與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經過一天或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家長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如反思行為、反思學習內容、反思學習方式等等 ,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短板,從而更好的學習。

別隻顧了效率,作業中的這些習慣,孩子需要從小養成

良好行為習慣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家長要有耐心,要堅持,要陪伴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紮實的往前走。為孩子的美好未來增添更多的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