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是说用兵作战没有固定模式,如同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制定相应对策从而战胜敌人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古往今来善谋善战的将帅,无不擅长根据敌情变化而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努力把握战争主动权。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一个军事指挥员能否在战场上获胜,固然取决于自身的谋略才智,也常常取决于对手是否精明强干。如果吴军统帅是一个碌碌平庸者,那么在夷陵之战中获胜者极有可能是刘备。可惜刘备的悲剧就在于他遇到的对手太优秀,太精明缜密,没有留给他任何有机可乘的余地。陈寿《三国志》在多人传记中记述了蜀军进军夷陵的部署和吴军的对策。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其一,陆逊最初担心刘备将全部蜀军主力运送至夷陵城外,然后水陆并进,即刘备步军主力沿夷陵道(汉代由夷陵城通往当阳、江陵一带的驿道)攻击当阳、临沮、江陵一线,而水军主力顺江而下进占西塞、宜都城,再进而配合陆路进攻江陵等重镇。这是蜀军最佳进攻线路和方案。陆逊为了打破刘备之战略企图,便趁刘备主力尚在秭归之际,令宋谦、徐盛等部对先期攻占夷陵城并屯驻城外东西两岸的蜀汉水军营地发起局部反击战,“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五屯,即五座营寨,按一屯一至两千人计算,蜀汉损兵约在五千上下。这大大挫败了蜀汉水军的锐气,使之不敢贸然前进,蜀汉水军自攻占夷陵城之后不见攻城略地的任何记录,也证明了陆逊的反击战沉重地削弱了蜀汉水军的战斗力,起到了应有的震慑作用。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吴黄武元年春正月,正是蜀汉章武二年春正月,即刘备大军进驻秭归而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之时。作为蜀汉前锋部队的精锐之师,吴班、陈式水军在半年多的战斗中,攻占巫县、秭归、夷陵等地,战绩显著,但进展顺利无疑助长了其轻敌情绪,又深入敌境三四百里,已成疲惫之师,陆逊趁其轻敌冒进与疲惫不堪之际迅疾发起局部反击战,重创其实力,其灵活机动善于捕捉战机的睿智可见一斑。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其二,蜀汉水军严重受挫,打乱了刘备最初的作战计划和决心。蜀汉大将黄权向刘备提出由他打头阵进攻“悍战”的吴军而由刘备率主力作“后镇”跟进的方案,但刘备否决了黄权的提议,并调整作战部署,决定兵分三路:一路由蜀汉水军约万余人驻守夷陵城,扼守西陵峡口及周边沿江地带,以牵制东吴水军;一路由黄权率领先期抵达夷陵的前锋步军约两万人进驻夷陵道“以防魏师”夹击,并牵制当阳、江陵一线的吴军;一路由刘备亲率主力约七八万人从秭归南渡长江,“缘山截岭”走山道进入江南夷水(今习称清江)流域,进驻夷道猇亭一带,以期夺取宜都城,然后与西陵峡口水军夹击东吴水军,夺取西塞关隘,再顺流而下与黄权率领的“江北军”夹击江陵等重镇。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可见,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最终布设了一个弯曲的长蛇阵,营寨横跨大江南北,绵延数百里,兵力分散,交通阻隔不便,难以起到相互策应和支援的作用。刘备没有将主攻方向选在江北夷陵道和长江水道上,主要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忧虑“吴人悍战”,即东吴水军强悍善战,技能娴熟,水上作战罕有对手,遭受重创的蜀汉水军战斗力更加有限;二是担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即害怕曹魏军队与吴军联手夹击蜀军,使其腹背受敌,两年前关羽一败涂地丢失荆州正是吴魏夹击所致。刘备的担心固然不无道理,但此一时彼一时。三国争雄此消彼长,都不希望对手强盛而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当关羽势力在荆州急速膨胀之时,吴魏均感到了严重威胁,故而联手消灭了关羽。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而在关羽毁败蜀汉丢失荆州之后,东吴实力大增,这是曹魏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吴蜀交兵曹魏不会轻易联吴击蜀的,只会采取坐山观虎斗之策。《三国志·刘晔传》记载魏资深谋士刘晔曾建议曹丕乘机袭击东吴:“可因其穷,袭而取之”正说明曹魏集团忌恨东吴得志的心态。可见,刘备不仅缺乏以弱胜强的军事信心和拼死一搏的战斗意志,还对吴魏关系和争战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判。这种错误的估判直接导致了主攻方向的错选和整个战役的失败。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其三,刘备在江北陆路和长江水道上采取守势,而将主攻方向放在江南山地,如此排兵布阵正中陆逊下怀。陆逊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兵力应对:一是料定黄权江北军专“防魏师”,不敢对吴轻举妄动,因而置黄权军于不顾,仅令驻守当阳一带的吴军偏师监视黄权所部;二是令水军将领李异、刘阿、徐盛等部布防楚之西塞一线,钳制蜀汉水军;三是令骁将孙桓驻守坚固的夷道城(汉武帝时为开发西南蛮夷地区,特地修建了一条驿道,称为夷道,并设置夷道县管辖,县治可能位于今湖北宜都市城西十五里处清江北岸),以吸引大量蜀军围困攻城,消耗其实力;四是坐镇宜都城(最初应由蜀汉宜都太守张飞修建,后陆逊加以扩建,位于清江入江口,今湖北宜都市西城),将吴军主力移防夷道猇亭一线,扼守关隘,与刘备大军对峙,使吴蜀夷陵之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果断调整作战部署,才取得胜利

陆逊不愧为聪明睿智的军事统帅,善于从实际敌情出发,不断调整攻守方略,灵活机动,部署周密得当,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将蜀汉大军牢牢地钳制在漫长的战线上,使其首位不能相顾,锐气消磨殆尽,为后期的大举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孙子所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指的正是陆逊这种务实权变的军事头脑和作战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