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現代社會流行“治癒”一詞。治癒的途徑有很多種,暖文,雞湯,音樂,歌曲,影視作品等等。當那曲《Summer》的音樂響起來的時候,本是浮躁的我,居然一下子覺得周圍安靜了。自己的心緒也放鬆了,一切都跟歡快的旋律有關,我忘卻憂傷與過往的不堪,感覺世界都是美好的。

我想這音樂給我帶來的舒適感覺恐怕就叫“治癒”吧,但殊不知這音樂背後的電影-《菊次郎的夏天》,才是治癒。

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本部影片其實就是北野武導演的人生投射,他將自己的童年經歷串聯起來的一部片子,看似瑣碎的日常,卻成就了經典治癒電影範本。

這個故事其實也比較簡單,就是一個叫正男的小男孩,放暑假執意要去尋找媽媽,而鄰居大嬸不放心他於是叫自己的丈夫菊次郎,一個糙漢陪著正南一同踏上尋找媽媽的“漫長”旅途。期間發生了許多多啼笑皆非的故事,最後當然找到媽媽了,可是媽媽擁有新的家庭。正男只好悻悻而歸,不過好在一路有好多善良的人們陪著正南。同時,本是陪著正南的菊次郎也順便找了下自己的媽媽。

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01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正男被母親拋棄的可憐處境,亦是北野武孤獨童年的真寫照。

電影開場前12分鐘裡,正男低著頭的特寫鏡頭重複了五遍。他為何低頭——奶奶的對他身世的講述,夫妻意外去世,母親為了生計去謀生,別人都可以全家總動員海邊歡樂,都和他作別,而自己卻對著空曠的操場踢足球,連個撿球的都沒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磨時間而已,因為這樣的假期,對於正男來說還不如上學。

這些不停切換的場景中,只是為了說明同一件事:正男是被拋棄的孩子。父母和好友,親情和友情,他們都處於長期缺席的狀態之中。

不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鏡頭下的色彩和光線都是陰暗的,本是酷熱難耐的盛夏,卻給人內心以陰冷孤獨之感。這些無疑都襯托出正男孤獨的處境和黯淡的內心。

而此刻,活在一座孤島上的,不僅僅是正男,還有北野武。

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從資料中我們瞭解到,在北野武的記憶中,他從未和父親菊次郎有過交談。父親每天下班就會去酒館,他把自己喝得不省人事。等到晚上,北野武一聽到父親開門的聲音,便會立馬躲進房間裡,而不一會兒,外面就傳來摔東西聲音和母親哭喊的聲音。

這一幕我想各位讀者,可能從各自人生的記憶裡或多或少都能搜尋出零星一點類似場景。記得一個朋友曾說過,他的父親是個賭徒,從小家裡就困難,父親想盡一切辦法把僅有的一點錢拿去賭,當然結局都是一直輸,所以,母親由此跟父親吵架的場景數不勝數,以至於到現在,都是今歷歷在目。他到現在也無法原諒自己的父親,居然對母親動手,而理由竟然是母親阻止他去賭。

在北野武成年之後,他在心裡始終住著一個不曾長大的孩子。他醉酒飆車,打砸雜誌社,痛毆記者,即使當時他已經是大導演,卻全憑意氣行事。

究其原因,我想,因為在童年時期,沒有父親的教導。父親是權威的象徵,適當的管教能夠讓孩子懂得敬畏規則。父愛缺席,無人管束,導致北野武內心從未成長,一生都在挑戰規則。他的為人,他的電影都貫穿著一種叛逆的氣質。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孩子之所以會叛逆,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想要父母看到他,關心他。然而,直到父親去世,北野武都不曾擁有父親的愛。

從童年就缺失的東西,他用了一輩子去尋找,去找尋這個創傷的解藥。

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02、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片中的菊次郎大叔,是北野武現實父親和理想父親的融合形象。

身為父親,卻擔不起身為父親的一丁點責任。行為舉止,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想滿足自己的慾望,不考慮家人的感受。

這樣的父親,其實就是電影裡流氓大叔原型,一向我行我素,不如意就發洩,不論死後還是打人毀物,全部按照他自己的人生法則來,其餘的統統不管。

菊次郎把妻子給他的旅費拿去賭馬,血本無歸。居然打起正男孩子零錢的主意。吃飯的時候,一個人在飯館裡大快朵頤,卻把小正男丟在門外。

別看他一向為人蠻橫,一副“你奈我何”的模樣。其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徹頭徹尾的慫。這前後反差的效果源自北野武父親的形象,在家是老虎,出門成孫子,俗話叫“窩裡橫”。

依然記得他帶著正男玩魚的那次,非得打破規矩,按照我的大碗來幹,是的當時很牛掰,可是鏡頭一轉,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大叔鼻血直流,弱弱地求饒,“我有個孩子的,別再打我了。”

真是慫到了家,居然能拿孩子虎口脫險。

如果北野武沒有這些傷,怎麼會糅合到電影中得以淋漓盡致的表達?

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03、童年的創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菊次郎沒能帶正男見到媽媽,可他自己原諒了媽媽,同時也給了正男不一樣的夏天回憶。

在回去的途中,菊次郎借道探望一下曾經遺棄自己的母親,當他看到輪椅上年邁的母親時,我想他的內心是激烈的。或許母親呆滯的目光望向窗外,剛好盼著兒子的出現。

於是乎那一刻,恐怕一生的心結在那一瞬間解開了,他原諒了母親。因為在正男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在成全正男的同時,實則也成全了自己。

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只有母愛。單親家庭或者失去母愛的孩子,恐怕會深有體會。當他受到委屈或遇到狀況時候,沒有可以依靠的臂彎。沒有母親溫暖的懷抱,久而久之他會變得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膽小,唯唯諾諾,逃避,不負責任,脾氣暴躁等等。這正如《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唱的那樣“世上只有媽媽好,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

所以,在影片的最後,菊次郎會對正男說一句:下回我還帶你去找媽媽。

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即使在現實中找不到媽媽,我們也要在意念中找一個精神的媽媽代替。

而他們一群大漢陪著正男玩耍,“先生,來一起玩吧,為了那孩子。”這雖然聽起來有點牽強,但他們也盡其所能做到了讓一向沉悶的正男,再加上媽媽的不得見更加鬱悶的他有了原本屬於他的天然歡笑。

他們一個個滑稽,粗糲,笨拙、不倫不類的表演,其實不是自己童年的寫照嗎?他們把藏在內心的東西都拿出來給了正男,就是希望他不要有負擔。

重溫《菊次郎的夏天》,童年的傷或許需要一輩子來治癒

現實中,北野武曾發現父親去世後櫃子裡的紙條,寫著父親的名字,即便字跡潦草。源於母親一直嘲笑父親沒有文化,連名字不會。但沒人知道,父親也曾在無人知曉時候偷偷努力寫好自己的名字。

一個社會底層小人物,窮,沒本事,被老婆和孩子嫌棄。他又何嘗不想試圖想要活出個人樣,做一個合格的丈夫,偉岸的父親?但是他不論如何,都做不到。

父親本身是個棄嬰,也是在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長大,他也不懂得如何當一個好父親。

終於,他終於原諒了父親,而這一原諒恐怕已過大半生。

人生苦短,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擁有健康的童年,更希望為人父母,有責任,有擔當。畢竟,這比一生治癒的來的好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