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评:国人麻木公共精神缺失的价值观基础——个人主义泛滥

国人公共精神缺失的价值观基础——个人主义泛滥


在林语堂看来,国人缺乏公共精神首先与他们信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1.1

现状

林语堂评:国人麻木公共精神缺失的价值观基础——个人主义泛滥


按照个人主义的定义,传统中国显然不是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因为传统中国社会既不“高度重视个人自由”,也不“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因此,林语堂此处讲的“个人主义”并非其本来含义,而是赋予了特殊含义,即特指那种只为自己及小集团谋利益的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说,林语堂认为近代中国的国人之所以普遍缺乏公共精神,首要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大家眼里只有家庭或家族利益,而没有社会关怀,本质上还是自私自利主义。


当人们只顾关心自己的小家庭利益、只顾效忠自己家族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涉及众人的公共事务自然就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懒得理会。


“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民间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语,也是众多国人的生活理想,其中既表达了对家庭的高度关切,也流露出对社会的淡漠。只要小家庭好就行,社会好坏与我无关的处世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多数国人的实际选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句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中流行的口号,其中倒是饱含社会关怀的公共精神,但多数读书人只是嘴里喊着“治国平天下”,心里真正渴望和追求的是个人的功名利禄,并非福泽苍生。因此,那些高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口号的读书人,一旦身居要职,真正实际造福苍生的寥寥无几,为自己及家族谋私利的却比比皆是。在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泛滥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公共精神的养成非常艰难。

2.1

历史

林语堂评:国人麻木公共精神缺失的价值观基础——个人主义泛滥


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泛滥还带来另外一个消极后果,即人们不但自己不关心公共事务,而且怀疑、鄙视他人热心公共事务。信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人认为,人们的行为都应当是为自己及小集团利益服务,否则就不正常。因此,当看到他人热心公共事务时,极端个人主义者要么怀疑他向社会公众献殷勤以沽名钓誉,要么觉得他多管闲事,是正常人类典型的迷路者。


20世纪初期,有些中国知识青年受美国文化影响,醉心于美国式的社会服务,他们组织了一些志愿团体,在民众中推行“扫除文盲”运动,志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这本是一件实践公共精神、服务社会的好事,但当时一位颇有权势的军阀却公然批评道:学生就应该勤勉读书,不宜干涉外界事务。文盲不干涉你们学生的事,你们凭什么去干涉人家?一帮年轻人热心搞扫盲运动以提高国人文化素质,却被人看做干涉他人事务、多管闲事。因此,林语堂感叹:“在中国人看来,社会工作常视作于干预他人的事。一人热心于社会改革或任何其他公共事务,看来常觉得有些可笑。

2.2

结语

林语堂评:国人麻木公共精神缺失的价值观基础——个人主义泛滥


正因为人们把热心公共事务的人当作正常人类的迷路者,所以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热心公共事务。林语堂指出:“当我们瞧见一个孩子具有公共精神太丰富,勇于参加困难纠纷,吾们将确信地预言这个孩子定为父母的致命伤。”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思想,为了孩子及家庭的利益考虑,必须及早压服他,改正他好管闲事的毛病。


家庭教育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和其他长辈教育小孩要关爱他人,要相互帮助,并且在他做好事后给予表扬和奖励,在这种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往往富有爱心和公共情怀。反之,如果父母和其他长辈教育孩子一切为自己,对孩子热心做好事不但不鼓励,反而老是批评,那么孩子好管闲事的“毛病”肯定会渐渐改变,其本来具有的公共精神自然也会慢慢泯灭。


当一个社会的多数成员只考虑自己及家族的利益,不愿意关心公共事务,甚至还鄙视他人热心公共事务,那么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泛滥和公共精神的匮乏就是必然的结果。



林语堂评:国人麻木公共精神缺失的价值观基础——个人主义泛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