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家外资便利店,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上海第一家外资便利店,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二十多年前,罗森作为新兴事物,被贴上了“神奇”、“时髦”、“洋气”等标签。

但它并不是上海的第一家外资便利店。

早在1993年,港资的“百式便利”就在上海出现了。

上海第一家外资便利店,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1993年《新民晚报》上关于百式便利的报道

1993年5月3日《新民晚报》的报道这样写道:

“本市第一家引进国外‘seven-eleven’经营模式的‘便利店’——百式便利店在偏僻的长阳路住宅区悄悄迎客。”

“齐整的货架上不仅有高中低档食品,还比别家多了灯泡、插座、保险丝和蜡烛等各类细、小、全、杂的生活必需品;”

“靠墙居然还有一长溜陈列着微波炉、咖啡壶、电烤箱的操作台,买了三明治、热狗,当场烘烤加热,再添上一杯香浓的咖啡,‘上班族’的快餐同样‘味道好极了’;”

“便利店专设报刊架为您提供方便;收银台用处更不少,从香烟、饮料到电池,细心的店家还备了红、紫药水、护伤膏布、正红花油等应急药品和急救包,以解燃眉之急。”

27年后来看,上海的初代便利店已经颇为像模像样。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记得这样一个小细节:

作为上海最早的24小时便利店,由于当时还没有联网报警系统,在一些比较偏僻的社区,晚上12点以后,百式便利的门店会开一个小窗户服务,就像现在的深夜药房一样。

上海第一家外资便利店,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1997年百式刊登在报纸上的抽奖活动广告

1985年出生的刘静(化名)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门口、浦东博山路上开了一家百式便利店。

“印象当中它的logo跟现在的7-11蛮像的,红红绿绿的。店堂给我的感觉很明亮、干净。”

“我记得我们去收银台结账,还有点怯生生的……那时每个商品上会打一个价格标签,不像现在,货架上有价码牌。”

记忆里最高兴的时刻是有次去春游,外公带她到百式买零食。“不是买了旺旺仙贝,就是买了妈咪虾条,或者话梅。”

此外,她对百式的记忆还跟一次地震联系在了一起。

1996年11月9日21点56分,长江口以东南黄海海域发生6.1级地震,上海普遍有感。

睡得迷迷糊糊之间,她被爸妈拎起来下楼避震。等准备回去的时候,发现爸爸不见了。

“等了好长时间,他才回来,说去百式买吃的东西了。他讲,(那天)去百式买东西的人蛮多的。

上海第一家外资便利店,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报,1993年05月03日。

2. 陈启甸,《小商品连锁便利店应运而生》,解放日报,1993年07月10日。

3. 黄强,《黄浦区新开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报,1993年12月23日。

4. 沈国芳,《粮油店改建成便利连锁店拆零供应细小商品受欢迎》,解放日报,1993年12月05日。

5. 顾国建、邱源昶,《上海已进入便利店规模发展期》,文汇报,1997年10月10日。

6. 萧美瑾,《粮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报,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黄维,《上海总部负责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没赢利》,新闻晨报,1999年05月04日。

8. 傅贤伟,《上海便利店“五虎争雄”》,解放日报,2000年07月26日。

9. 杨燕青,《连锁便利店市民得便利》,解放日报,1998年12月24日。

10. 季颖,《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报,2002年03月25日。

11. 吴卫群、陈杰,《百米内不能有两家便利店》,解放日报,2002年07月02日。

12. 钱鑫,《便利店扎堆开“选址公约”遭拒绝 前辈“守”新锐“抢”》,新闻晨报,2002年07月09日。

13. 纪录片《上海便利店之争》(捕捉13亿人的欲望 中国超市之战),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凯,《便利店百家争鸣酿变局》,解放日报,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离开上海,我只想带走一间便利店》,DT财经,2017年09月25日。

16. 卢杉、张偲,《每3192人拥有一家店 未来上海便利店的机会在哪儿?》,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姜天涯/

编稿子:韩小妮/画图画: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