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一節失敗體育課的收穫


【教學案例】一節失敗體育課的收穫

【案例陳述】

這是山西省特級教師郭應旭老師,對自己一節失敗體育課以及從中得到收穫的記錄,具體內容如下。

2005年9月15日下午第一節體育課,按學期教學進度安排,初一年級二班應該開始“跨越式跳高單元”第一課次的學習。依照單元計劃要求,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有兩條:粗略掌握完整的跨越式跳高動作;主動觀察和評價別人的動作技術,表現出積極參與練習的行為。

課上,我遵循“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按照由分解到完整的遞進學習順序組織學生練習,並且在練習前引導學生:只有認真練好基本技術才能跳過更高的高度。課中,按照學習技術動作的常規要求,4個小組(採用自然分組)的橫杆均設定在較低的高度,沒有作升降杆的要求,以防止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挑戰高度而淡忘技術學習效果。然而,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很難令人滿意。學生練習2~3次後,學習積極性明顯下降,隊伍開始混亂、有說有笑,有一些同學乾脆停止了練習,教學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課後,我百思不得其解:按照學科規律設計的體育課,而且給學生講明瞭道理,為什麼就達不到預期效果呢?於是,我帶著遺憾,把這節課的感受寫到了教學後記中:課前設定的兩條主要學習目標均未達成,原因是由於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技術動作掌握得不好,評價行為發生率很低,是一節失敗的體育課。應主動請教學科專家或查閱相關資料,找準癥結,今後改正課的設計思路和組織教法。

之後,通過與同事的共同探討,我又擬訂了一份“跨越式跳高單元計劃”,大致思路是:第一課次讓學生按運動能力分組(水平接近的學生在一組),然後介紹簡單的比賽規則與安全事項,接著讓他們比賽;第二課次再引入基本技術學習和主動評價的要求;接下來的課是技術運用(比賽)、提高,綜合評價等。結果,按這份計劃重新組織教學,學生在上課時都躍躍欲試主動練習,那種高興勁兒是前所未有的失敗經歷了,成功也感受了。欣喜之餘,我深深領悟到:第二份單元計劃的成功,在於尊重了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在於關注“以學生學習為主線”而不是“以教師教授為主線”來設計教學過程。

經歷了這件事後,我至少有下列收穫:一是單純地將體育學科的生物學規律運用於課堂教學已經顯得蒼白無力,必須與“學生心理發展”、“學生認識事物”等規律聯合運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施以某種教法、手段時,一定考慮自己欲獲得的“學習效果”和學生想從中獲得的“精神滿足”是否一致(教師出發點與學生的動機方向應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教師施加的教法或手段就會失敗。

【教學案例】一節失敗體育課的收穫

【案例分析】

這是郭老師對自己切身經歷的兩次課的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郭老師之以第二次課能夠成功,其原因就在於他對第一次單元設計的反思,並在這一基礎上對教學規律進行的深入研究。從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發,其實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是在於要單獨抽時間看書,而是在於同日常工作相結合,通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然而,這一過程的關鍵就是教師一定要有“教學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