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碧江:搭“五橋”建“五家”,共青團亮出“十八般武藝”

人民網-貴州頻道

铜仁碧江:搭“五桥”建“五家”,共青团亮出“十八般武艺”
铜仁碧江:搭“五桥”建“五家”,共青团亮出“十八般武艺”
铜仁碧江:搭“五桥”建“五家”,共青团亮出“十八般武艺”铜仁碧江:搭“五桥”建“五家”,共青团亮出“十八般武艺”
铜仁碧江:搭“五桥”建“五家”,共青团亮出“十八般武艺”铜仁碧江:搭“五桥”建“五家”,共青团亮出“十八般武艺”

自“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實施以來,團碧江區委緊緊圍繞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要求,聚焦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共青團所能,搭“五橋”、建“五家”,在摸索中前進、在前進中成長、在成長中思考,探索出“六個三”工作措施,使出“十八般武藝”為“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夯基礎、壯筋骨、出實招,幫助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爭當新市民、過上新生活。

扭緊“黨團社”三股力量築根基

堅持黨建帶團建工作原則,在全區各易地扶貧安置點大力推進“黨團社”一體化建設,在安置點形成黨建引領、團建凝聚、春暉助力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區各安置點通過單獨建、聯合建等方式新建團組織4個,整合團組織4個,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團組組建設全覆蓋。同時,各安置點結合自身實際成立春暉社,吸納社區德才兼備的居民和其他社會人才作為春暉使者,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健全“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謀方向

推動“新市民·追夢橋”工程需要上下齊心、共同發力,積極探索健全“團區委 街道團工委 安置點團組織”的三級聯動機制,定期研究部署工作,開展業務學習培訓,集眾智匯眾力,組建“碧青圈‘新市民•追夢橋’工作群”,確保信息暢通,工作推動及時。每個安置點按照“團區委班子成員帶頭抓、街道團組織負責人蹲點抓和安置點團組織負責人具體抓”的模式,將講政治、懂業務、熟民情、肯奉獻的團幹部選派到落實工作的前沿一線,統籌推進,一以貫之,確保落實省、市、區的工作要求不打折不走樣,上下擰成一股繩。

用活“兩紅一綠”三支隊伍添動力

工作搞得好不好,幹部隊伍是關鍵,社區團幹部、青年志願者、春暉使者的“兩紅一綠”三支隊伍是幹好工作的生力軍。社區所在街道團委書記兼任社區的團建指導員,指導社區團支部日常工作開展,從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選擇優秀青年團員擔任社區團幹部,號召社區青年在社會實踐中鍛鍊自己、展示自己,積極做好發展團員和推優入黨的工作;每個社區配備1名以上的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協助社區團支部做好青年事務工作,同時,以樓宇為單位組建青年志願服務隊,選派1至3名志願者作為聯絡員,負責組織招募本樓棟青年人加入志願團隊,並開展好居民需求摸底和志願活動發佈等工作,鼓勵更多青年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志願服務活動中來,把服務對象轉變為工作力量,實現社區青年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社區春暉社結合實際情況,禮聘社區優秀黨員、退休幹部、有志有為青年和支持社區發展的人才資源等作為“春暉使者”,依託各行各業、各有所長的“春暉使者”們,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助力社區發展。

組建“小中青”三個圈子增感情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搬遷群眾來自全市各個區縣,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際關係。“怎樣幫助安置點青少年群體實現‘社會關係重構’,儘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區?”這是共青團組織推進“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的首要任務。由各安置點團組織牽頭,按年齡階段對中小學生、高中及大學生、社會青年進行分類摸底建檔,並依託微信等社交軟件,組建社區“中小學生家長聯繫圈、高中大學生交流圈、社會青年發展圈”,精準掌握社區青少年群眾思想動態及需求,按需推送課業輔導、假期陪伴、考試培訓、就業招聘、創業講座等信息,發佈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宣傳、個性化的志願服務內容等,幫助各類群體組建嶄新的“朋友圈”,更快融入社區生活,營造團結和睦的社區氛圍。

實施“2 2 N”三類項目拓服務

搬遷點的“兩紅一綠”三支隊伍該做什麼?怎麼做?團區委堅持項目化推動,實體化運行,現階段工作力量主要圍繞“2個經典項目、2個原創項目和N個聯合項目”來實施。

2個經典項目,即“希望工程”、“春暉行動”。依託安置點團屬陣地,開設“希望小課堂”幫助安置點孩子們培養舞蹈、書法、美術等興趣特長,實現青少年在課餘時間有人陪伴、興趣特長有人指導、感恩奮進有人加油。同時,進一步豐富“春暉行動”在異地移民搬遷點的工作內容,在春暉助學、春暉暖心活動、春暉感恩文化宣傳等方面不斷拓展,為推動“新市民·追夢橋”工作注入春暉力量。

2個原創項目,即“星火微志願”和“青之YUE”主題活動。倡導用人人參與、微少時間、做零星事情、齊聚如火正能量的“星火微志願”服務活動,用星火積分的方式一方面鼓勵社區青少年參加學習輔導、就業培訓、文體活動等,另一方面吸納社區居民作為青年志願者,在團組織的帶領下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親情陪伴、便民代辦等服務活動。同時,策劃開展“青之YUE”主題活動,圍繞青少年群體的興趣愛好,以“一月一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號召社區青年走出家門,結交新朋友,共赴志同道合的“青春之約”。

N個聯合項目。即聯合各部門力量,開展好政策宣講、就業培訓、創業扶持等工作,同時,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統籌力量聯合開展春節送春聯、中秋慶團圓、端午包粽子以及拔河、籃球、廣場舞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搭建“陪伴、成長、護航”三個平臺聚民心

陪伴平臺。依託安置點青年之家、春暉社、四點半課堂等團屬陣地,圍繞黨的創新理論、脫貧攻堅成就、青年榜樣故事以及青少年喜聞樂見的主題,開展宣傳活動,激勵引領安置點青少年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積極整合資源,開展好睏難幫扶、圓夢助學、健康助力、愛心陪伴等行動,幫助青少年解決成長難題,為青少年成長營造健康、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成長平臺。將深入實施“民心黨建 ‘三社’融合促‘三變’ 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人才培訓三年行動計劃,依託省市區各級培訓資源,做好對安置點春暉社負責人和春暉社骨幹代表學習培訓。深化銀團青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發展服務講座,幫助安置點創業青年找準創業路子和方向。大力開展好“青扶貸”工作,對安置點符合貸款政策的創業青年優先發放貸款,並積極向上爭取創業項目資金支持,為安置點青年創業提供資金保障。

護航平臺。聯合有關部門,深入社區、學校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強化安置點青少年群體法治觀念,關愛安置點五類重點青少年群體等,做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相關工作,持續開展“為了明天、青春護航益起來”、“雨露計劃”等專項行動。依託12355服務平臺,暢通安置點青少年權益侵害訴求渠道,加強對安置點青年及未成年人等群體的關愛和權益維護。(侯葉敏 廖治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