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此念」嘉賓 董梅


導讀

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閱讀、感受到古典文學的高峰作品嗎?如何有次第地進入一部宏大文學鉅作?如何經由一部文學作品,去體驗你自己生活中無法帶給你的那種幸福感?


我們一起來聽中國古典文學學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董梅,為我們以《紅樓夢》為例,撥開繁花密葉,層層遞進,帶領大家通往一部經典古典文學中的精神世界。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董梅(第二期)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董梅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中國古典文學學者

漢語言文學碩士

從事中國文學史教學和研究工作

開設《董梅講透紅樓夢》網絡課程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01

入物境:喚醒眼耳鼻舌身意,

在文字中身臨其境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 孫溫《紅樓夢》

我從小就對文字特別敏感、特別感興趣。文學對我來講,它就是幸福感。那種美會帶給你,在你的生活裡其它的內容和經驗無法帶給你的那種幸福感。


我覺得閱讀的魅力是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進入到漢語語境之中,你會體會到漢語所獨具的魅力,這個是有方法論可依的。就是還原它的色、聲、香、味、觸,進入它的物境。像能看見顏色、聽見聲音、甚至聞到氣味,你的肌膚上都會有屬於那個環境之中的感覺,比如有風吹過等等。就是你能夠身臨其境,我叫它入物境。


《紅樓夢》寶玉和黛玉共讀西廂的時候,想象那個畫面,他們是坐在一棵桃花樹底下的一塊山子石上。一開始是寶玉自己在看,剛好看到書裡面寫“落紅成陣”這四個字的時候,一陣風過,把樹上的桃花瓣吹下來,落了寶玉的滿身滿臉。


如果你還原一下這個美感,桃樹、山子石,在大觀園裡的石頭一般都是白色。紅色的桃花,白色的石,旁邊是沁芳閘的碧水,然後半空裡邊飛落下來這個桃花瓣。

在春天的時候,兩位剛步入青春期的少年,他們的情思就要萌動了,其實就是在這一天的這一個時刻。


水是什麼顏色?石頭是什麼顏色?花是什麼顏色?要能還原這個春天。你有沒有這種視覺、聽覺,甚至可能落在你身體上的感覺,這些其實都是可以把你自己當成是一個身臨其境的人物。


我們能有二三十篇作品,有意識地做這種入物境的訓練,再接觸作品的時候,就能夠迅速進入到它的物境這個層次。


喚醒我們對文字感受裡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你的感官性。當你接觸文字的時候是打開的,這是第一步。經由這個有序的,有次第的幾步,人人都能夠深層地進入到文字世界中去,都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02

入於情:悲喜與共,

進而回應自己的生命經驗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 孫溫《紅樓夢》

第二步就是入情,每一個藝術家、創作者,他表達了他的感,同時他的文字裡面也容納了他的情,他的喜怒哀懼愛惡欲。


我自己在讀《紅樓夢》這麼多年,包括研究《紅樓夢》,我只掉過一次眼淚。有一段特別偏僻的文字:有兩個婆子,她們說出了一個真實的賈寶玉是什麼樣的,說

“這個寶玉外頭模樣好,但是心裡糊塗,平時看見燕子跟燕子說話,看見水裡的魚跟魚說話,看見星星、月亮,不是長吁就是短嘆”。


你把這一段單獨拿出來,你會看到的可能不是賈寶玉,而是自己。我們經歷自己的青春期的時候,你可能也對著星星、月亮長吁短嘆過吧,也跟水裡的魚或半空裡的燕子說過話吧。


這樣的一個寶玉,他是再正常不過的一個成長的少年。但是在那個時代、在那個社會環境,他是不被理解的,他是一個異類,所以他是非常孤獨的。看到這樣的文字的時候,你可能會生成感受、會生成思考,由它而及於自己,這個可以說是入情了。


其實人類的情感,從基礎類別上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你和他同悲共喜其實是你把自己的生命裡的喜怒哀樂,可能都重新回味了一遍。就是在他的文字帶領之下,這個時候就會有共鳴。

經過通感,進入物境,進而入情,進入他的情境。這個時候你就不僅僅可以身臨其境了,你可以和他悲喜與共,甚至你可以回應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他幫你重新去體驗、重新去思考一下。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03

會於意:在精神進階上與作者對話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 孫溫《紅樓夢》

還有一些作品它有精神力量,或者是思想性的探索。這個時候就是又高一個層次了。我叫它“會意”,你和作者的精神境界有所對話。


沒讀過《紅樓夢》的人,也應該對一個情節是瞭解的,作為中國人不可能不知道,就是“黛玉葬花”。《紅樓夢》的作者寫“黛玉葬花”,我個人認為四分是為黛玉寫,六分是為寶玉寫的。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黛玉是把鮮花的美麗和女兒的美好連接在一起的,所以她說我今天葬花是因為憐惜它,但是誰又能憐惜我。真正懂得青春生命的美麗和美好,那麼將來有誰為我撒這一掬淚水。


對寶玉而言,其實這是非常重大的一個人生時刻。寶玉從自己內心之中最珍愛的黛玉的嘴裡聽到,她有一天會死,竟會歸於無可尋覓,就有一天這個人會不存在了、會消失了。


“寧不心碎腸斷”,寶玉對黛玉之死給他帶來的觸動,其實就這一句話,就到這兒截止了。然後寶玉就超越了對黛玉的思考,他的意識開始飛躍,他想到的是:“推之於寶釵、香菱、襲人,那麼她們也將來會歸於無可尋覓”。


她們將來都無可尋覓,則己身則安哉,那我又去哪兒了呢?我也不會永遠存在的。如果我都不在了的話,則斯園、斯花、斯柳,就是大觀園會去哪兒?賈家會在哪兒?眼前的這些美景都在哪兒?又不知歸於何事也。就是將來這一切的下落歸向是哪裡?


所以這個時候的寶玉,他所經歷的是,此時不知何在何往。他不知道自己現在身在哪裡,將來會到哪裡去。其實何在何往這四個字,就是我們在做當代哲學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所以他此時此際不知欲為何等蠢物,才能夠逃大造,出塵網。就是他意識到了有一個大規律——大造的存在。這個大造之中有一重羅網就是生死,生死這個羅網是誰也出不去的。這個時候寶玉寧可自己化身為一個無知無識的蠢物,能夠超脫出生死這重羅網。


寶玉聽到《葬花吟》的最後的這一段,他慟倒于山坡之上。“慟”是漢語裡面其實比較少用到這個字。這個是漢語裡表達痛苦最為強烈的一個漢字,就是寶玉是被一個非常強大的悲傷給擊倒了。這個強大的悲傷,不簡單的來自於葬花詞的憂傷,也不是簡單的來自於黛玉的憂傷,它是來自於一個少年,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第一次遭遇生死觀、第一次遭遇存在觀的這股強大的力量把他擊倒的。


所以這一段如果沒看懂的話,《紅樓夢》基本上就沒有看懂。這段如果看懂了,我覺得《紅樓夢》可以說明白了一小半。這就是第三個層次,會於意,就是你能夠了解作者他的精神指向,你能夠在這個層面上與他對話。


寶玉的生死證悟是呼應了那塊石頭它來證空的,他經歷一番繁華之後返回大荒山,他看遍了世態炎涼,這個悲歡離合,知道最終一切都會過去的,但是“空”不是紅樓要告訴我們的意義本身。“空”提供的是宇宙觀,就是你要在認知上知道一切最終都會結束,但是你要在信念上理解人生是需要意義的,生命是需要有情感賦予他一個生命的價值作為支撐點的。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2020年

《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生命·覺者》原班人馬

歷時兩年製作,再次誠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

第二季嘉賓名單

尹燁

|華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凱平|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嚴伯鈞|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藝術課》講師

田宏傑|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董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葉遜謙|戲劇教育者、導演

黃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學院創始人

郝景芳 | 雨果獎《摺疊北京》作者童行學院創始人

約格·迪爾克斯|一行禪師德國正念禪修中心導師

王昱珩(水哥)

|《最強大腦》中國戰隊隊長之一

史炎|脫口秀演員,噗哧學院院長

李松蔚|心理學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等

傑弗瑞·薩德|“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及榮休校長

約翰·貝曼|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

奧托•夏莫 | U型理論創始人

周芳 | 紀錄片《水下中國》導演



- END -


出品 | 此念

排版 | 王啊晶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如何經由文學,與生命對話 | 董梅視頻(第二期)《生命·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