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汉)时人语: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你们会知道句是谁吗

蜀汉后主刘禅后期,虽说战争依旧频繁,出现了一批骁勇善战的武将,他们的忠勇与宽厚为巩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王平、马忠、张翼、邓芝和句扶,史称“蜀汉后五虎上将”。

句(读沟)扶(?--249),字孝兴,巴西郡汉昌县(今四川巴中)人,世居大姓。蜀汉后期名将,官至左将军。宽厚忠勇,数立战功,封为宕渠侯。

(后蜀汉)时人语: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你们会知道句是谁吗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昌县,和帝时置,大姓句氏。”可见,句姓是当地的大族,拥有很高的威望。该著卷十二《序志》记载:“果壮:左将军、宕渠侯句扶,字孝兴,汉昌人也。”

古时,勾姓与句姓是同一姓,二字通用。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据北宋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去声》记载:“勾氏,旧去声,今平声。《蜀志》左将军宕渠侯句扶,巴西人,今蜀川多此姓。”清著名学者张澍《姓氏寻源》记载:“澍按:句氏,季汉有句安、句扶为大将军,晋有句方、句鈅为参军,皆蜀人。是蜀有句姓,不始后唐也。”

再说,蜀汉帝国自公元221年建国,至公元263年灭亡,共四十三年。前后经历先主刘备与后主刘禅两个时代。在刘禅时代,因丞相诸葛亮主持国体以来,以及后继者都将北伐中原、铲除曹贼立为了自己的一贯的基本国策,战争就没有停下来过。蜀汉到了后期,姜维更是以北伐为主要目标,致使帝国战争连连不断,国力日渐衰败。可这一国策,使帝国不断加大征召青壮年入伍,不仅汉人纷纷入伍,为加强武装力量,帝国还不断从国内各少数民族中抽调青壮年巩固国防,组成了飞军、青羌军、白眊军、賨叟军、夷兵等少数族兵团。

这些兵团中,尤以巴西郡的“賨人”军团和南中“青羌”军团最为勇猛,成为了蜀汉后期捍卫国土的精锐劲旅。“賨人”军团,是指巴西郡一带的原住民,他们强悍好斗,善骑射,尚武为业,先朝秦王就是依靠这些人群平定了天下,号称“神兵”,后世赞之为“东方斯巴达人”。

其中知名的高级将领有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王平(宕渠人),左将军、宕渠侯句扶(汉昌人),师友从事、儒林校尉周群(阆中人),尚书郎黄崇(阆中人),车骑将军、育阳侯黄权(阆中人),镇南大将军、彭乡亭侯马忠(阆中人,曾人汉昌长),左将军属、州书佐、别驾从事马勋(阆中人),车骑将军参军、尚书马齐(阆中人),荡寇将军、关内侯张嶷(南充人)等。

句扶将军,勇猛善战,与王平将军并称于蜀汉帝国。

(后蜀汉)时人语: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你们会知道句是谁吗

《三国志·蜀书》卷十三《王平传》后,其传记随附其后:“初,(王)平同郡汉昌句扶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可见句扶将军,不但对蜀汉帝国忠心耿耿,为人宽厚仁义,善待士卒,名望仅次于王平将军。学者诸葛元声在《滇事纪略》中记载:“建兴三年五月,武侯渡泸水,进征益州,从征自赵云、魏延外,如张翼、王平、句扶及云长长子关兴(注:后传为关索),尤以骁勇前驱,多建奇功。”

建兴十三年(235),魏明帝曹睿亲率十五万大军,兵分五路进犯蜀汉边境。蜀汉朝廷皇帝刘禅下旨,句扶与王平、张翼、邓芝、马忠、马岱等将领受令率军抗击曹敌。战中,句扶将军数次设计诱敌深入,利用有利地形,亲自率前锋,奇袭出击。魏军畏其骁勇强悍,慌恐避其锋芒,留下数百尸首,大败溃退。蜀汉边境再次得以安宁,句扶将军功不可没。

(后蜀汉)时人语: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你们会知道句是谁吗

然不知何故,陈寿《三国志》没有句扶将军的传记,关于他的一些具体事迹,如今早已无法断定了,包括他的卒年都只有大抵推定,有二种说法。

其一,蜀汉延熙十年(247)丁卯,左将军、特进、显明亭侯向朗年过八十病逝,句扶将军继任,被授予左将军职位,并加封宕渠侯。此后二、三年去世。其二,据学者推定,延熙十年至十二年(247--24),句扶为蜀汉左将军;而延熙十三年(250),姜维北伐,魏将郭循降蜀,即被少帝刘禅任命为左将军。由此知前任左将军已去世,句扶将军也许卒于延熙十二年(249)。

句扶将军,为人宽厚,忠诚勇敢,数立战功,走完了他那不同凡响的一生。时人赞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中盛赞:“忠勇宽厚。” 其后,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亦赞其:“马德信、王子均、句孝兴、张伯岐建功立事,刘二主之世,称美荆楚”。


参考文献

1,《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吴金华标点,岳麓书社,1990年7月第一版。

2,《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7月版。

3,《三国志集解》,卢弼著,中华书局影印,1982年12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