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最近,44歲臺灣藝人劉真去世的消息令人唏噓不已。很多網友除了感喟紅顏薄命生死無常外,對劉真年僅4歲的女兒霓霓也滿是心疼。據說,現在霓霓還不知道媽媽去世的消息,還期待能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飯。

辛龍(劉真老公)選擇暫時不告訴霓霓真相是對的,因為孩子年紀小,確實很難一下子頂受住強烈的悲傷。但孩子總有一天會發現媽媽的缺席,她始終要學著承受並調整自己的悲傷情緒。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不過,每個家庭的人文環境、每個小孩的個性都各不相同,幫助孩子儘快走出悲傷的方式不可能有標準答案。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觀點和應對方法。

悲傷的情緒一定是不好的嗎?

面對親人離世這件事,孩子之所以會產生悲傷情緒,除了血濃於水的情感牽絆,還有孩子第一次強烈地體會到自己擁有的事物也會徹底失去的失落感。

我見過一些家長面對這種情況時,為了不讓孩子傷心,會選擇帶孩子去玩他們最喜歡的遊戲等等。先不說孩子此時還有沒有心思玩,這種方式其實相當於阻止孩子去深刻地體會這種失落感:孩子還沒能好好回憶自己與已逝親人相處的點點滴滴、還沒能用自己的小腦袋瓜去思考以後要如何珍惜自己喜歡的人和物,就被大人們帶著他去“放鬆心情”了。如此一來,孩子就無法逐步學會自行調整和處理悲傷情緒,一旦身邊不再有人陪著他們幫他們排解,他們就會陷入悲傷中難以爬出來。

如果快樂,何必悲傷。但當悲傷難以避免,給予孩子一段沉浸和思考的時間未嘗不可。很多父母崇尚快樂教育,覺得小孩子就應該無憂無慮無愁地長大,因此會盡量避免讓孩子接觸容易誘發其悲傷情緒的人事。事實上,快樂確能讓孩子心情舒暢積極樂觀,但悲傷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讓孩子學會感恩過往、珍惜當下、寬容待人等等細膩品質,能幫助孩子在班上交到更多好朋友等等。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哪些表達悲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表達情緒的行為卻有好壞之分。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感受,有規則接受孩子的行為。——陳忻《養育的選擇》

親人離世是每個人都必然要經歷的體驗,很多大人尚不能很快很徹底地走出悲傷,小孩子對於悲傷情緒的管控就更難。但有的小孩子安安靜靜地躲在房間裡,難過一段時間就沒事了。有的孩子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我以前的鄰居小孩,奶奶去世了,就天天哭著說想奶奶了,不好好吃飯,幼兒園也不想上了。很顯然,後者這種表達悲傷的方式就是不可取。家長們對此不能聽之任之,否則容易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的方式。

悲傷時,一哭二鬧上房揭瓦、扔東西砸東西的孩子也不在少數。這種不愛惜物品的破壞行為也是不可取的。首先破壞物品的同時,孩子自己也有可能會受傷。比如被鋒利的物品劃傷、被堅硬的物品彈傷等等。再來如果扔砸的東西是公共物品,還要賠款修復。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另外,生活裡還存在部分孩子會因為自己悲傷難過就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踢打對方。這種行為是需要家長們重點關注的。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苗頭,就應該及時阻止,這不僅是保護外人,更是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人際社會秩序觀,教育他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而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為什麼有的孩子很難走出悲傷情緒?

孩子表達悲傷時,如果行為不可取,我們還能糾正行為。但如果孩子行為上無可指摘,但就是持續性地低落,很難走出悲傷情緒時,家長們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安慰方式是否妥當?

親人離世,孩子一時難以接受,哭悶是很正常的。有些家長,尤其是沒什麼耐性的家長,卻以此認為孩子故意與自己作對,“我都這麼忙了,你還哭哭哭,總是不讓我省心!”、“你有完沒完啊,你哭能夠讓人起死回生嗎?”這種先入為主的消極評價,讓孩子原本就悲傷的情緒中又平添了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這就讓孩子更難走出悲傷心境了。

還有的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錯誤地以成人的角度安慰孩子。比如孩子只是難過再也沒人把自己舉到肩膀上“開飛機”了,家長卻安慰孩子,“雖然爸爸已經離開了,但是媽媽會堅強起來,供你讀書,以後上大學。”本來孩子還小,悲傷的內容也很窄很幼稚,如果這時能夠聽聽他們的想法,換別的人把他舉高高,他們可能就又高興起來。可一旦家長告訴了他,爸爸離開後,家裡就沒那麼多錢了,生活都難以保障,他們覺得自己很可憐,反而哭得更兇了。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需要警惕一點,家長們不要在孩子面前,對親人離世這件事看得太過坦然。不要一昧地對孩子說“生老病死很正常很普遍,日子還得照樣過,不要太傷心了”之類的話,如此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悲傷情緒是不應該的,是不值得的。這樣一來,孩子除了原本的悲傷外,還夾雜了對自己會產生悲傷情緒的不解、羞愧、煩躁等等消極心理,就更不容易走出悲傷了。

如何幫助孩子緩解悲傷情緒?

《千與千尋》裡說,“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要心懷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這一金句的前半部分說的是人生的必然經歷,後半部分展現出的坦然則是面對“總有人下車”的事實時最正確的態度。

要幫助孩子建立這種坦然態度,以緩解悲傷情緒,家長們可以嘗試以下五種方法: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幫助孩子恰當地定義情緒

有時候孩子太小,他們是不理解自己不想說話、不想見人、不想吃飯,只想悶在房間裡反覆看離世親人的照片等等行為,是出於一種叫做悲傷的情緒。這種對自己心理狀態的不認知,很容易讓孩子感到恐懼。因此,當孩子出現由悲傷情緒引發的行為時,家長們可以幫助孩子定義這種情緒,告訴孩子他們此刻的心情叫做悲傷。當孩子學會解釋自己的狀態,用語言而不是偏激的行為來抒發自己的情緒時,他們就已經走出了緩解悲傷的第一步。

理解孩子的情緒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悲傷,不是因為悲傷本身,而是因為沒人理解他的悲傷。因此,家長可以試著回顧事情+複述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此孩子很可能會因為被家長說中了心事,而覺得家長理解自己,從而不會以其他激烈方式去引起家長的關注和重視。另外,理解孩子的情緒,也會讓孩子認為家長能懂自己,證明出現這種悲傷情緒是很普遍的,是很多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這本身就是很強的心理安慰。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轉變孩子的想法

想法直接影響情緒。當某個親人離世,孩子鑽牛角尖哭著說再沒人陪他玩了,再沒人會給他買好吃的零食、酷酷的衣服了,這時家長就需要轉變孩子的想法。童話、善意的謊言等等都可以嘗試,比如告訴孩子離世的親人會變成星星在天上陪著他,假扮離世的親人每週在孩子的床頭放禮物等等。只有當孩子不再鑽牛角尖了,不再認為自己失去一切了,明白還要很多人關係和愛護他了,孩子的情緒才能緩過來。

引導孩子思考

孩子之所以會悲傷,是因為他們一直想著悲傷這件事。如果家長們能夠引導孩子去思考別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悲傷情緒也會緩和不少。孩子她爺爺前幾年去世,妞妞起初兩天也是哭得眼腫腫。我後來就引導妞妞去思考,問她,“爺爺不在了,沒人陪二樓的伯伯下棋了,怎麼辦才好呢?”妞妞當時聽了停下來想了想,說“爺爺教過我下棋,我可以陪伯伯!”,又問“爺爺養的花花草草,要怎麼照料呢?”、“爺爺喜歡妞妞做個勇敢堅強的小女孩呢,妞妞應該怎麼做才能討爺爺喜歡呢?”……一連串問下來後,妞妞慢慢地就沒那麼難過了。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因人而異,靈活安慰

每個孩子的性格、經歷都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比較敏感脆弱,這時家長陪著他們慢慢消化、慢慢引導,會比單刀直入、強勢安慰要好一些。有的孩子則倔強鑽牛角尖,這時就得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理性的持續悲傷無意義。但要注意,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對孩子的安慰。不要覺得孩子不聽話死拗,就任由孩子沉浸在悲傷中。一旦孩子沒能從家長這裡學習到管控自我情緒的正確姿勢,往後在人際交往中就無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很難與他人相處融洽。



親人離世有時候是猝不及防的,有時候卻又是在一段時間的病痛折磨下最終搶救無效。家長們不可能把這些生離死別完全隔絕在孩子的心理世界之外,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家長們所能做到只有在既定事實下,緩和孩子的悲傷情緒,並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死觀。

《養育的選擇》一書說得好,“從長遠來看,家長所能做的並不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保護圈,而是努力給予孩子正面的積極影響,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他因素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消極影響。”

劉真去世,4歲女兒引關注|面對親人離世,如何幫助孩子緩和悲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