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最近,44岁台湾艺人刘真去世的消息令人唏嘘不已。很多网友除了感喟红颜薄命生死无常外,对刘真年仅4岁的女儿霓霓也满是心疼。据说,现在霓霓还不知道妈妈去世的消息,还期待能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

辛龙(刘真老公)选择暂时不告诉霓霓真相是对的,因为孩子年纪小,确实很难一下子顶受住强烈的悲伤。但孩子总有一天会发现妈妈的缺席,她始终要学着承受并调整自己的悲伤情绪。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不过,每个家庭的人文环境、每个小孩的个性都各不相同,帮助孩子尽快走出悲伤的方式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观点和应对方法。

悲伤的情绪一定是不好的吗?

面对亲人离世这件事,孩子之所以会产生悲伤情绪,除了血浓于水的情感牵绊,还有孩子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自己拥有的事物也会彻底失去的失落感。

我见过一些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时,为了不让孩子伤心,会选择带孩子去玩他们最喜欢的游戏等等。先不说孩子此时还有没有心思玩,这种方式其实相当于阻止孩子去深刻地体会这种失落感:孩子还没能好好回忆自己与已逝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还没能用自己的小脑袋瓜去思考以后要如何珍惜自己喜欢的人和物,就被大人们带着他去“放松心情”了。如此一来,孩子就无法逐步学会自行调整和处理悲伤情绪,一旦身边不再有人陪着他们帮他们排解,他们就会陷入悲伤中难以爬出来。

如果快乐,何必悲伤。但当悲伤难以避免,给予孩子一段沉浸和思考的时间未尝不可。很多父母崇尚快乐教育,觉得小孩子就应该无忧无虑无愁地长大,因此会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容易诱发其悲伤情绪的人事。事实上,快乐确能让孩子心情舒畅积极乐观,但悲伤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让孩子学会感恩过往、珍惜当下、宽容待人等等细腻品质,能帮助孩子在班上交到更多好朋友等等。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哪些表达悲伤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有规则接受孩子的行为。——陈忻《养育的选择》

亲人离世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体验,很多大人尚不能很快很彻底地走出悲伤,小孩子对于悲伤情绪的管控就更难。但有的小孩子安安静静地躲在房间里,难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有的孩子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我以前的邻居小孩,奶奶去世了,就天天哭着说想奶奶了,不好好吃饭,幼儿园也不想上了。很显然,后者这种表达悲伤的方式就是不可取。家长们对此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容易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的方式。

悲伤时,一哭二闹上房揭瓦、扔东西砸东西的孩子也不在少数。这种不爱惜物品的破坏行为也是不可取的。首先破坏物品的同时,孩子自己也有可能会受伤。比如被锋利的物品划伤、被坚硬的物品弹伤等等。再来如果扔砸的东西是公共物品,还要赔款修复。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另外,生活里还存在部分孩子会因为自己悲伤难过就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踢打对方。这种行为是需要家长们重点关注的。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苗头,就应该及时阻止,这不仅是保护外人,更是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人际社会秩序观,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而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为什么有的孩子很难走出悲伤情绪?

孩子表达悲伤时,如果行为不可取,我们还能纠正行为。但如果孩子行为上无可指摘,但就是持续性地低落,很难走出悲伤情绪时,家长们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安慰方式是否妥当?

亲人离世,孩子一时难以接受,哭闷是很正常的。有些家长,尤其是没什么耐性的家长,却以此认为孩子故意与自己作对,“我都这么忙了,你还哭哭哭,总是不让我省心!”、“你有完没完啊,你哭能够让人起死回生吗?”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评价,让孩子原本就悲伤的情绪中又平添了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这就让孩子更难走出悲伤心境了。

还有的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错误地以成人的角度安慰孩子。比如孩子只是难过再也没人把自己举到肩膀上“开飞机”了,家长却安慰孩子,“虽然爸爸已经离开了,但是妈妈会坚强起来,供你读书,以后上大学。”本来孩子还小,悲伤的内容也很窄很幼稚,如果这时能够听听他们的想法,换别的人把他举高高,他们可能就又高兴起来。可一旦家长告诉了他,爸爸离开后,家里就没那么多钱了,生活都难以保障,他们觉得自己很可怜,反而哭得更凶了。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需要警惕一点,家长们不要在孩子面前,对亲人离世这件事看得太过坦然。不要一昧地对孩子说“生老病死很正常很普遍,日子还得照样过,不要太伤心了”之类的话,如此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悲伤情绪是不应该的,是不值得的。这样一来,孩子除了原本的悲伤外,还夹杂了对自己会产生悲伤情绪的不解、羞愧、烦躁等等消极心理,就更不容易走出悲伤了。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悲伤情绪?

《千与千寻》里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要心怀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这一金句的前半部分说的是人生的必然经历,后半部分展现出的坦然则是面对“总有人下车”的事实时最正确的态度。

要帮助孩子建立这种坦然态度,以缓解悲伤情绪,家长们可以尝试以下五种方法: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帮助孩子恰当地定义情绪

有时候孩子太小,他们是不理解自己不想说话、不想见人、不想吃饭,只想闷在房间里反复看离世亲人的照片等等行为,是出于一种叫做悲伤的情绪。这种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不认知,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恐惧。因此,当孩子出现由悲伤情绪引发的行为时,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定义这种情绪,告诉孩子他们此刻的心情叫做悲伤。当孩子学会解释自己的状态,用语言而不是偏激的行为来抒发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就已经走出了缓解悲伤的第一步。

理解孩子的情绪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悲伤,不是因为悲伤本身,而是因为没人理解他的悲伤。因此,家长可以试着回顾事情+复述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此孩子很可能会因为被家长说中了心事,而觉得家长理解自己,从而不会以其他激烈方式去引起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另外,理解孩子的情绪,也会让孩子认为家长能懂自己,证明出现这种悲伤情绪是很普遍的,是很多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这本身就是很强的心理安慰。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转变孩子的想法

想法直接影响情绪。当某个亲人离世,孩子钻牛角尖哭着说再没人陪他玩了,再没人会给他买好吃的零食、酷酷的衣服了,这时家长就需要转变孩子的想法。童话、善意的谎言等等都可以尝试,比如告诉孩子离世的亲人会变成星星在天上陪着他,假扮离世的亲人每周在孩子的床头放礼物等等。只有当孩子不再钻牛角尖了,不再认为自己失去一切了,明白还要很多人关系和爱护他了,孩子的情绪才能缓过来。

引导孩子思考

孩子之所以会悲伤,是因为他们一直想着悲伤这件事。如果家长们能够引导孩子去思考别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悲伤情绪也会缓和不少。孩子她爷爷前几年去世,妞妞起初两天也是哭得眼肿肿。我后来就引导妞妞去思考,问她,“爷爷不在了,没人陪二楼的伯伯下棋了,怎么办才好呢?”妞妞当时听了停下来想了想,说“爷爷教过我下棋,我可以陪伯伯!”,又问“爷爷养的花花草草,要怎么照料呢?”、“爷爷喜欢妞妞做个勇敢坚强的小女孩呢,妞妞应该怎么做才能讨爷爷喜欢呢?”……一连串问下来后,妞妞慢慢地就没那么难过了。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因人而异,灵活安慰

每个孩子的性格、经历都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比较敏感脆弱,这时家长陪着他们慢慢消化、慢慢引导,会比单刀直入、强势安慰要好一些。有的孩子则倔强钻牛角尖,这时就得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理性的持续悲伤无意义。但要注意,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安慰。不要觉得孩子不听话死拗,就任由孩子沉浸在悲伤中。一旦孩子没能从家长这里学习到管控自我情绪的正确姿势,往后在人际交往中就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很难与他人相处融洽。



亲人离世有时候是猝不及防的,有时候却又是在一段时间的病痛折磨下最终抢救无效。家长们不可能把这些生离死别完全隔绝在孩子的心理世界之外,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家长们所能做到只有在既定事实下,缓和孩子的悲伤情绪,并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死观。

《养育的选择》一书说得好,“从长远来看,家长所能做的并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保护圈,而是努力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影响,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他因素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刘真去世,4岁女儿引关注|面对亲人离世,如何帮助孩子缓和悲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