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路遥先生

今天,是著名作家路遥诞辰70周年。

这位从陕西山村走出的大作家,虽然只活了40多岁,却用自己真诚质朴的文字,深深影响了一代人。他的好友贾平凹曾说:“路遥暂短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长寿的。”斯人已逝,文字不朽。今天,就让我们在《平凡的世界》里,重温那份质朴的感动吧。

在陕西榆林地区清涧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有一户贫困的农户人家。“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至于一家只有一条被子。”在儿子王卫国眼里,父亲是一字不识的农民,性格软弱,活得窝囊,过的完全是被抛弃的生活。卫国小时候,被别的大孩子打了一顿,委屈的他希望得到家人的安慰。却得到的却是被家人再打一顿,不要惹事。所以,卫国打小便意识到:你只能依靠自己,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亲人。

1956年,在贫困的重压下,父亲把7岁的王卫国过继给他远在延川县的伯父。成年后的卫国回忆起那一日,他说:“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感到十分孤独”。一大早起来,因为要赶路,早早把他喊醒,穿起破烂的衣服,因为衣服的底层都破了,所以十分难穿。父亲带着他,一路上要饭吃到伯父家。父亲只揣两毛钱,第一天在清涧县城待一天,第二天黎明穿过这个县城,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卖油茶的老头,穿着破烂的衣服。父亲掏一毛钱买一碗油茶给他喝,还找五分钱。离开家后漫漫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

父亲的欺骗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痛,“三十年来再没有在这个城里作停留,再也不想停留,不走那条石板街。”那条曾将他抛弃的一条路。

敏感的卫国从人们的神态和言语上感觉到生活将要发生变化。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父亲很早就起来了,他唤醒儿子,对他说要去赶集,下午就回来。“明天咱就一块儿回老家去。”卫国点点头,但他知道父亲是要悄悄溜走。趁家里人不注意,卫国抄近路来到村边一棵老树背后,含着眼泪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卫国咬住牙忍着没有去追父亲。成年后的卫国有了一个笔名:路遥。伯父王玉德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孩子,家里赤贫如洗。但伯父稍有余力供路遥上学,这对于路遥来说,是比任何事情都让他开心的。虽然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铅笔而发愁。好在学校离家五里路,可以回家吃饭。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恶作剧,故意把他拉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