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太平洋變化無常,就像叵測的人心

《麥金託什》出自毛姆著名的短篇小說集《顫抖的葉子》中的第一個故事。故事的背景取自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中的塔魯瓦島,一個被白人統治的土著村落。在這種文明與原始的意識碰撞中,凸現出人性中善惡交替的多面性,正如變化叵測的太平洋海面。

故事的主人公麥金託什,原本是生活在倫敦的一個寒酸的公務員,但由於身體原因被迫到南太平洋求職。於是他來到了塔魯瓦島,併到一個名叫沃克的行政長官手下做事。故事就此圍繞麥金託什與上司沃克之間的觀念差異,以及統治者沃克與被統治者土著居民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述論。

通過矛盾的層層推進,故事最終以讓人唏噓的悲劇收場。沃克本是出自善意的強勢統治,引爆了下屬麥金託什和被統治者馬努馬惡的決心。最終在麥金託什暗中的推波助瀾和馬努馬主動出擊的報復下,沃克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而麥金託什在披著善的外衣之下的惡的衝動,讓其在清楚地瞭解事情的全貌之後幡然悔悟,最終因不堪巨大的心理壓力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到底誰對誰錯,誰善誰惡?什麼是真正的善與惡?這篇文章將圍繞麥金託什與上司沃克,以及統治者沃克與當地土著居民的矛盾衝突,這兩條故事主線去探尋善與惡的界線,以及超越界限所要付出的代價。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歸根結底源於性格觀念的差異

麥金託什從事的是公務員式的安穩工作,在事業上一直都是平平淡淡,循規蹈矩,缺乏激情。再加上患病的陰影,讓他整個人看起來既遲鈍陰鬱,又敏感脆弱。所以在一開始,沃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對他充滿了吸引力,他在入島之前對這位尚未謀面的上司充滿了好奇。

相對麥金託什乏味平淡的人生經歷,沃克的人生經歷則充滿了激情與挑戰。他十五歲開始跑船,在一艘運煤船上剷煤。十六歲的時候,他積累一些資本去賭賽馬,並且把全部的賭資押在一匹冷馬身上,並憑藉自己超凡的勇氣和魄力賭贏了。之後沃克用贏得的一千多英磅買下當時工作的煤船,九個月後又轉手賣掉,大賺一筆。二十六歲時,沃克以一名農場主的身份定居在塔魯瓦島,隨後的二十年他一直從事管理島嶼的工作。

沃克的實幹精神和賭徒氣質,讓他整個人看起來既世故又生機勃勃,並且總是充滿堅定的神氣,相信自己戰無不勝。所以雖然沃克個子很小,體態臃腫,但卻動作敏捷,聲音哄亮。

不同的人生背景導致麥金託什與沃克在性格上的差異。一個陰鬱冷靜,一個飛揚跋扈;一個做事井井有條,一個處事毫無條理;一個嗜書如命,一個不通文墨;一個溫文爾雅,一個粗俗無禮。這種巨大的性格差異,致使麥金託什對沃克的態度從最初的好奇與欣賞,轉變為後來的鄙夷與憎恨。再加上沃克總是有意無意地嘲弄麥金託什身上的某些特質,導致麥金託什對沃克的恨意愈加高漲。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他學著剋制自己的情緒。但他的恨意漸漸高漲,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像瘋子一樣緊盯著沃克的一舉一動。只要沃克顯示出了某種庸俗之氣,比如幼稚的虛榮心、詭詐的性格和粗野的舉止,麥金託什的自尊都得到了一定的滿足。

而沃克對於麥金託什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滿,他對麥金託什唯一特別挑剔的,只是他不跟他們一起喝酒,這在沃克看來是不入流的行為。至於他對麥金託什的嘲謔,只是為了讓他粗野的幽默中多一些好笑的談資。

好玩的是,月復一月,雖然下屬對他越來越不滿,可沃克一直毫無察覺。雖然他取笑他,但是他也漸漸適應他了,他差不多對他要有好感了。他多少能容忍別人的怪癖,因此,他把麥金託什當作是一朵“奇葩”接受了。

當你自以為是的善失去本心時,就會演變成別人眼裡的惡

①沃克的善源於他對這片島嶼深沉的愛

雖然沃克粗俗不堪的行為人讓麥金託什憤恨不已,但就連這個對他恨之入骨的人,也能清楚地看到他對這個島嶼所做的一切貢獻。二十年來,沃克將這個地盤治理的井井有條,並且處事公正,為人誠實,從不佔當地人的任何便宜。為了保護當地人在經濟上的權益,他對一切外來的投機商毫不客氣,絕對不讓他們忽悠當地土著。對待當地的土著村民,他總是將他們視作孩子。不管他們犯了什麼罪,他都不屑動用任何司法機構。他僅有一名助理,一個印歐混血文員和幾個當地的土著警察來協助他管理島嶼。儘管如此,他的治理效果卻遠遠好過擁有駐建軍的烏波盧島。

他將這些土著視作自己的孩子。對他這樣一個粗野、庸俗、自私的人來說,這種心理真令人驚訝。他愛這個島嶼,他在這裡熱氣騰騰地生活了這麼長的時間;因此,出乎人們的意料,他對這些當地人,心中有一種奇怪的、粗魯的溫柔。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在沃克看似荒誕的治理手段之後潛藏著一顆仁愛之心,我想這才是他多年來治理島嶼最行之有效的秘密武器。

②過度控制的愛會激起強烈的反叛之心

沃克對於他所統治下的島嶼,的確有著一種不被麥金託什所理解的濃烈感情。他愛這裡的土著居民,也愛這裡鬱鬱蔥蔥的青草、綿延無際的田野、荒涼寂寥的海域,以及那宛若鐘形的小屋。也許是這份愛過於濃烈,所以他在愛這片島嶼的同時也滋生出了極強的控制慾。這讓他看起來猶如一個封建王國的大家長,事無鉅細,都要插手,並且不允許任何人違反他的意志。

所以當見識過文明社會形態的馬努馬——當地酋長的兒子試圖攛掇村民們把修路的工錢從25英磅提高到100英磅時,沃克簡直氣瘋了。他用一切汙言穢語來羞辱這些土著,劈頭蓋臉地對他們一頓詈罵。而當他明白這些土著不肯輕易改變心意時,他用陰險的招式對他們進行了最嚴厲的懲罰。當土著們被逼就範以後,他仍不收手,硬是逼他們倒貼25英磅給鄰村修路的人付工錢。

就是沃克這種變本加厲的殘忍行為,讓挑事者馬努馬身陷絕望的囹圄,不惜鋌而走險,同時也讓麥金託什對他的恨意達到了至高點。最終在馬努馬和麥金託什一明一暗的行兇之下,沃克身亡。

最終沃克這種過度控制的愛演變成一種不容反抗的意志,導致他認為他所決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當地村民的保護。然而在這種強大的高壓統治之下,一些思想意識進化了的土著人必然會生出強烈的反叛之心。所以當沃克的自以為善的統治不被接受,並且超越一定的界限時,就會演變成別人眼裡的惡。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當你極力壓制的惡漸入深淵時,就會遭到良心上的強烈譴責

與沃克所不同的是,麥金託什對這片島嶼的一切充滿厭惡和不適。猖獗的蚊子、驚濤拍岸的聲音、沉悶溽熱的天氣折磨的他想要發瘋。在他看來,這裡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無生趣可言。所以他無法理解沃克對這片島嶼那種粗魯中夾雜著溫柔的微妙情感,更無法理解沃克在此次修路事件中對村民們那種殘忍霸道的統治。再加上麥金託什本就對沃克的為人極為鄙視和憎惡,所以他心中壓抑許久的惡念終於決堤,致使他鬼使神差地與馬努馬暗中聯合,將沃克置於死地。

如今,他成了一個囚犯,不僅沉寂的大海是他的牢籠,還有他對那個惡毒老人的恨意也成了自己的桎梏。他用雙手狠狠壓著隱隱作痛的腦袋。他想殺了他。

而當沃克真的快要死的時候,麥金託什的內心卻慌亂無措起來。尤其當他聽到沃克要他接替他的職位,並要求他好好對待這些村民,對上級隱瞞遇害事件的真相,好好保護他們的臨終遺言時,更是悔恨交加,羞愧難當。他衝動的惡行讓他在看清事情的全貌時,遭受到良心上的強烈譴責。最終他選擇用殺死沃克的武器結束自己的生命。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讀完這篇小說,一種強烈的悲涼之感湧上心頭,引發了我對人性中善與惡界限的思考。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人性中都既有善的一面,也都有惡的一面。但只要我們能用內心的良知把握好善惡的尺度,就不會在生活中引發大的悲劇。

以前我總認為人性中惡的一面需要理性的約束與剋制,但通過小說中沃克這個人物形象的悲劇,我深刻地意識到人性中自我定義的所謂的善同樣需要約束與剋制。

善與惡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條路。不知道何為惡,焉知何為善?——赫拉克利特

所以善與惡會因為人的私心與執念而彼此轉換。就像沃克本對土著村民本是出自善的庇護,因為自己的控制慾而轉變成了惡的施壓。沃克這種封建式大家長式的統治方式,像極了我們生活中很多打著愛的名義對子女的人生橫加干涉的父母。

這讓我聯想到去年在網絡上刷屏的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案,這與小說中象徵著父母的統治者沃克,被他視若孩子的被統治者馬努馬殺害何其相似。十九世紀小說中的故事悲劇,到了二十一世紀改頭換面後重新上演,不得不引人深思。

幸運的是,我們通過小說引申到現實的冷靜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觸摸到善與惡的界限,不做超越善的界限的控制者,也不做超越惡的界限的報復者。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