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董存明兄问“书法的核心是文化,文化到底在书法中如何来体现的?”。这其实就是一个书法审美的问题,也是一个书法本质的问题。用纯理论的话说起来,会是一套一套的,云山雾罩。我个人理解,他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取向的问题。就是你接受了什么样的文化熏陶,你就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这一块儿呢,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先把它具象化一下。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你就比如说,中国人请人吃饭。那么如果说我请你吃饭,那你肯定是不用付钱的,这是中国的文化。那么到西方国家的话,我就是请你吃饭,也可能是AA制。只不过是我约了一个吃饭的时间跟你说话,吃饭的钱你得自己付,这就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再举个例子啊,就是这个红绿灯的问题。在那些强调以法治为主的国家,就是红灯的时候,你哪怕没有一辆车,你也得等着。那如果按照我们中国过去的一些处理事情的原则的话,那就是说没有车咱就过吧,这就是文化差异。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再举个例子吧,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它传递的一种思想就是要把更多的爱让给别人。自己少吃点儿,把大的好的让给别人吃。那么如果在一个法治社会,或者是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思想里面,就是该你的你就吃,不管这个是大的还是小的,因为他赋予了你吃的权利。再来说一个,就说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有给人夹菜的习俗,表示热情和尊重。但是在一些西方人的眼睛里边,这就是剥夺了人家吃饭的选择权。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所以说到了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书法,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你接受了什么样的文化,你就会接受什么样的线条形态。你就会接受那样的结构形态和章法形态。线条的形态、字的结构、章法的安排,他是跟你所受的文化分不开的。所以,你接受的文化思想决定了你选择的线条的形态以及组织线条的方法、结构形态以及组织点画位置的方法、章法的形态以及安排字与字位置的思想,等等这一系列结果。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那么再往下说。这个我们也知道,现代流行书风,他们接受的是西方的文艺思潮,所以他们在构思一个副书法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用一种图版设计的形式去做的。也就是说,他的这一幅作品这个位置安排什么点画,那个位置放什么样的点画,是具有唯一性的,这个图形这个形式一旦出来之后,所有后来的人所模仿的东西,都是不被认可的。所以我们可以去想一想,日本手岛右卿的崩坏它的构图,去想一想邵岩当年写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构图,以及还有一些其他人的那些作品,就只有他一个作品被后来的人记下了,后边去模仿他的这个的时候,如果没有创新性,他就不被作为一个好的现代派的书法,一个好的流行书风的书法。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再反过来想一下。比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切帖的虚实安排,王羲之二谢帖的虚实安排,杨凝式韭花帖的虚实安排。从这一幅作品开始,后边多少人都借鉴了他的章法,而我们依然把后来人借鉴的这些作品也作为经典。这就是文化的选择。因为我们遵循了一个中和之美,阴阳两分,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了你的作品和审美。我们回顾书法史,可以看到中国的书法由开始结构和线条的丑,到结构线条的美,就是圆润,流畅,整齐。再往后,书法又变得线条难看了,结构难看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审美标准逐步迁移的过程,也是文化基础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吃惯了羊肉泡,想喝一碗稀饭的感觉。所以我们说,书法在文化的影响下,它的表现呈现出一种抽象性和渐变性。同时中国书法的章法,组织形式即虚实安排的形式,它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但有相类似的东西。这就是传统,就是文化传承。而这种传承与当代文化思潮相融合,表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选择,形成时代书风和个人风貌。这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在书法中的影响力。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我们写书法的人经常会谈到字外功夫,是一个书法家个人修养不断提高的问题。谈到字外功夫,无外乎是让你多看一些古代经典,多接触一些其他的艺术门类的东西。认为加强这方面的功夫、修养有助于书法提升。但是我想问一句,古诗词背得多了,就一定能写好字。其他的艺术门类都涉猎过,也能写好字吗?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有些著名作家,应该说书读得不少吧,他那字儿写得也不咋地啊!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比如小品演的好的那个赵某某?他在写字儿真好吗?主持的比较好的那个毕某某,他的环球大嫂写得好吗?所以,如何来理解字外功夫?如何将自己的修养转化为学习书法的正能量。这里边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角度和表达方式,激发你的潜能,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书法,换一个角度来选择你的笔法、字法和章法,实现你的书法本质的提升。跳出现有的圈子,去思考用什么样的笔墨形态去表现什么样的感情。思考如何通过笔法字法章法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转换,去表达你创作的本质东西,体现出你的喜怒哀乐的深度和广度。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所以字外功夫养书法,它不是给树上肥料那样一个事情,他是一个打铁淬火的过程。就是把烧红的铁放到水里边,这样反复多次,就能把铁变成钢的问题。他是一个萃取的过程,一个熏陶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染的过程。是让其他的门类的营养来提高你的眼界,提高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角度的多样性以及选择的多样性。


姜志俭:答董存明书友关于书法与文化的提问

姜志俭,陕西礼泉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咸阳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咸阳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泾渭书院创办人、导师。

书法作品入展

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2014,中国书协)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2013,中国书协)

陕西省第二届公务员书画大赛书法组一等奖(2013,省文化厅,、公务员局、省书协)

陕西省首届临帖展(2007,陕西省书协)

首届观音山全国书法邀请展(2008,书法报社)

中国岐山周文化书画大赛优秀奖(2009,陕西省书协)

陕西省首届自作诗文书法展(2009,陕西省书协)

陕西省纪念建国60周年暨地方人大恢复30周年书画大赛优秀奖(2009,陕西省书协)

陕西省第二届临帖展(2010,陕西省书协)

第二届观音山全国书法艺术大展(2010,书法报社)

陕西省纪念建党80周年书画展优秀奖(2011,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

书法教育

2008年创办泾渭网络书法班以来,免费向全国近一万多名学员讲授书法,已有14人次学员作品入展国家级重大展览、420多人次的学员作品入展省级专业展览。

书法理论散见于网易网、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网、书法屋网等媒体。书法作品被国内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