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前幾天一個書友會社群朋友跟我吐苦水,說她在本地最大的報社一直兢兢業業工作了11年,現在突然擔心起自己的前途了。

她說,最早進入報社還是託家裡關係進來的,當時待遇福利都非常好,而且過了兩年多她因為能力出眾就做了主編,下面最多管過5個初級編輯。但是之後就一直沒有升職,而且最近幾年陸續有三個下屬離去,高層管理也有人離職。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但是報社只是組織架構重組,合併了管理層,她不僅沒有升職加薪,而且還多出了不少行政公關事務,之前上五休二、朝九晚六,現在都很難準時下班了。

她是一個本分的人,一直沒想過重新換一個工作或者走向新媒體,甚至畢竟是國有企業,如果她願意還是可以熬著退休。但現在隨著年齡增大,以及看到很多同行在新媒體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她突然覺得對自己特別不滿,但又不知道怎麼做出調整。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我也跟她從專業方面給了一些分析和建議,而跟她聊完之後我發現像她這樣盲目“忠誠”於一家公司、一份職業,只是埋頭努力,而缺乏職業整體觀察和站位視角的人其實很多。

所以,我就想把其中跟她重點講到的有關職業分析的部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概括為考慮一份職業的生命力需要有“點線面體”的觀察角度——職業的發展依賴於點線面體的合力拉動。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首先,我們從最重要的“體”開始說。其中體就是你所處的行業與產業鏈,它在整個商業活動中處於什麼位置?服務於誰?最依賴的資源是什麼?

一般來說,發展好的行業有幾個共性,包括和其它商業協作特別多,更處於底層位置或者節點位置,更加關係到國計民生,市場容量巨大但並未完全飽和。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中國最近十幾年是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這些信息基礎設置大發展的時候,所以這些行業的發展就會明顯優於其它行業;因為富裕人士越來越多了,而且又缺乏財商基礎,所以近些年金融保險行業也是大發展。

因為未來所有產業都將會越來越智能,所以跟AI有關的行業下一波也會發展很厲害。這也說明技術的發展和商業邊界的模糊,也會誕生出很多的交叉行業,也是職業人士的機會所在,需要我們的留心觀察。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所謂的“面”是你所處的平臺組織。曾經的外企,曾經的互聯網BAT,現在各行業的獨角獸公司等,都是快速拉昇自己發展速度的平臺。

這個其實還是很好理解的,因為優秀的平臺不但擁有更好的內外部資源,也有更強勁的增長態勢,會接觸到更大的項目,更多的升職以及轉型機會,以及學到非常難得的管理模式和組織打造模式。這些都是在一般的公司比較難接觸到的。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只是說這些公司確實也是人才競爭的重點領域,很多就是非985、211不招,從外部流進也不是很容易;所以如果你上學的時候沒有進到好大學,趕上這種早班車的機會就少很多了。

不過如果你不是這一個類型中的寵兒,也不用絕望,因為一是也有不少公司正在成長為這類公司的路上;再有就是,我們現在也有機會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很多平臺型公司一起共贏發展,這包括早期的淘寶、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我們看到的頭條這樣。

只是這也要求我們要替換掉“打工者”思維了,自己藉助平臺獨立面對商業世界,自己要做產品和運營,關鍵是硬條件是很容易具備的,就看我們自己的定位和經營了。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而“線”指的是你所在的職能崗位。大家都知道,在任何一個公司裡,我們再怎麼講“人人平等”,但從組織結構方面來說,絕對不是每個崗位職能都是等價的——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大的薪酬差距呢?

我們其實可以問一下自己,對公司的生存或者發展重要嗎?在組織的崗位價值序列中可以排在前百分之多少阿?是處在公司上下左右內外的協作關係的節點嗎?

如果你所在的位置並不是很重要,公司給你的回報和培養自然也會少,你的發展還會好麼?曾經遇到一個學員跟我抱怨說公司對她的工作支持不多,一直不給資源,後來分析發現在公司目前的發展方向裡,他那一部分確實是可有可無,只是對他自己很重要。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最後的這個“點”才是我們個人的努力,會決定到具體的績效表現。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工作方法的改進、自己的人際協作能力、工作時間的投入等,可以算作是我們個人可以主導而且可以主控去調整的。

這些方面的改善,也會很明顯地提升我們最近一個月到三個月的績效表現,但通過上面說到的,我們知道如果沒有線、面、體的放大,這個點的長期效果是極其有限的的。

畢竟加入處在在一個夕陽行業裡小公司的邊緣崗位上,就算九九六殫精竭慮,也只能跟著大船一起沉淪。而我曾經在參與公司招聘的時候,就發現一個有著很好的學習習慣、談吐也很不錯的女生,她只想做一個前臺,那真是太可惜了。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而從我自己最近幾年的職業經歷來看,我三年前轉型來到我現在所在的兒童素質教育行業,是因為已經學習過一部分職業生涯知識做出的條件許可範圍內的最佳行業選擇,而之所以選擇來到現在的公司也是因為看到公司正在快速增長勢頭中。

而所選擇的職能崗位也是在公司裡連接總部和各校區的運營這個節點角色。事實上也是隨著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在入職半年之後雖然我覺得自身還有所欠缺,但也被晉升到了管理角色。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那位諮詢我的書友,她在一個點上努力了太久,甚至都沒注意到傳統媒體行業正在逐步下滑而新媒體越來越強的大趨勢,也沒有意識到公司的組織萎縮已經不能給她帶來發展縱深,所以當不得不做轉型的時候,只剩下一顆彷徨的心。

歸根結底,如果把我們自己這個人力資本看作商業世界中的一項資源的時候(人力資源職能就是幹這件事件並以這種視角看待職業人士的),其實它本身就不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根本的中心點是商業、市場和組織的需求。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所以我們自己多麼努力,對我們自己這項人力資本的最終“市場價值“起的作用極其有限;反過來說,在我們既有的能力基礎上,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可以給它加多少次槓桿,而不是隻是埋頭努力做大這個點。

而槓桿的選擇它就是我們職業生涯規劃領域所講的戰略選擇,選擇的頻次低,但影響卻十分的深遠。就像一瓶水放在街邊小賣部和大型客機上,它的售價就是可以差30倍,跟這瓶水是哪裡產的、經過多少次技術過濾關係都不大。

某種意義上,我們大多數人就是一瓶普通的水或者飲料,我們需要找到更好的貨架讓自己更“值錢”。So,你想把自己放在哪裡發揮價值,以及給自己拿到最大回報呢?

她工作了11年,職業發展卻陷入困境,就因為只是“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