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谴、启蒙和城市规划——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九级地震,之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表言论,称这是“上天对日本国民性中自私和贪欲的惩罚”,是一次“天谴”。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也发生了一场地震,震级同样是九级。教会尤其是耶稣会也认为这是“天谴”,是“上帝对贪婪堕落的里斯本的惩罚”。

可是,在这场大劫难中幸存的包括金钱和妓女:低矮的皇家造币厂和里面两百万枚金币完整无缺;很多里斯本的妓院也安然无恙。如果上帝真的要惩罚里斯本人的贪婪和欲望,为什么偏偏给他们留下了金钱和女人?

天谴、启蒙和城市规划——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


18世纪,里斯本就已经成为葡萄牙最大的港口,也是欧洲仅次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第三大港口,停泊着上百支船队。旁边的皇宫广场在地震中被摧毁,震后改为商业广场。 (书云/图)

大火彻底毁了这座城

1755年11月1日清晨,太阳高照,晴空万里,大西洋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里斯本。葡萄牙原意是港口之地,而位于入大西洋边塔古斯河口的里斯本是葡萄牙最大的港口,也是欧洲仅次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第三大港口,停泊着上百支来自英国、荷兰、法国、丹麦、威尼斯的船队。但那天,往日喧闹、繁忙的里斯本却安静至极,街上几乎不见人影,因为这天是万圣节,天主教徒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除非是生病或者极其特殊的原因,他们一定要去教堂做弥撒,感谢和赞美天主,祈祷他赏赐天国永生的真福,同时也祈求天国的圣贤代为祈祷,这样他们更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里斯本四十所教堂和近两百所修道院里挤满了人,尤其是里斯本的保护神文森特大教堂更是座无虚席,就连中间和两边的走道上都站着人,教堂门口的台阶上还有人等着入内。

大约在九点二十分,就在主祭神父的问候词还未说完,突然整个教堂就像巨浪中的船舶摇摆起来。教堂顶部的钟突然乱响起来,接着一声巨响,神坛上的蜡烛滚到地上,墙上和矗立着的神像甩出来砸在人的身上,镶嵌在窗户上的彩色玻璃砸下来,人们一片惊恐,有的想往外跑,有的本能地下跪祈祷。一个在教堂门口等着进去的英国商人告诉他的家人:“几分钟后,大地又开始震颤,教堂里面的人纷纷往外跑。就在那一瞬间,教堂大门的拱形支柱和旁边的建筑晃动着塌了下来,教堂里所有的人都被埋在下面。”

地震的余波还在颤动,第三次,第四次,里斯本其他教堂和修道院里的幸存者惊慌失措地往外跑。神父们试图阻止他们,告诉他们不要逃命,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的惩罚,因为里斯本人好吃懒做,贪婪成性,淫荡堕落。他们指出很多迹象,比如说出生的死婴突然增加,天上出现彗星,有人还看到复仇天使在里斯本的上空游荡。

天谴、启蒙和城市规划——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


九级地震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海啸将里斯本皇宫广场冲垮。 (书云/图)

但是求生的本能使劫后余生的里斯本人拼命朝城里最中心也是最宽敞的地方跑,这就是塔古斯河边的港口以及皇宫所在地。他们想在这里不会有灭顶之灾,而且还可能坐港口里停泊的船只过河对岸的村子,那里会更安全,所以在地震后不到一小时就有上千人源源不断来到这里。但突然一个人大喊:“海水来了!”一个幸存者是这样记录海啸发生的那一瞬间:“我扭过头看着河口。虽然一点没风,河水却以无法形容的方式呼啸着、膨胀着,而且越涨越高。刹那间,在远处出现了滔滔的洪水,就像平地上突然出现一座高山,这座水山不停地移动,而且以惊人的速度朝陆地上扑来,虽然我们都立即四处逃散,但很多人都被洪水卷走了。”不到五分钟,港湾里上百支船队、地震中没有倒塌的宫殿和房屋、死里逃生的信徒都被海啸吞没了。

但是,不是九级的地震,也不是高达十几米的海啸使里斯本成为灰烬。而是此后的火灾。因为是万圣节,所有教堂和修道院都点上精美的蜡烛和油灯,以示对天主和圣灵的尊重。在坍塌的教堂里,它们慢慢地开始燃烧,瞬间的海啸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除了高处的房屋,里斯本两万多所民居成了熊熊烈火的劈柴,浓烟和火焰蔓延在里斯本的上空,整整一周。葡萄牙最大的医院皇家万圣医院的六百名病人全部被烧死。11月4日,在葡萄牙王后玛丽亚给她母亲的信中,她专门提到地震后的大火:“里斯本几乎完全被毁灭了……更糟糕的是接下来的一场大火把城里烧尽了,也没有人敢去救火。我们的宫殿在地震中只塌了一半,但是剩余的部分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被大火烧了。”

这里玛丽亚王后指的是葡萄牙皇室几百年收藏的艺术珍品和七万多册善本书,以及紧靠皇宫的皇家档案馆珍藏的包括十五、十六世纪葡萄牙最伟大的航海家达·伽马和其他航海家探险非州、亚洲和美洲过程中收集的地图、航海记录和书籍。这些资料对葡萄牙建立从巴西到澳门的海上帝国,控制从非洲西海岸到印度洋、从马来西亚到巴西的贸易通道至关重要。(也就是在印度洋的贸易中,葡萄牙的船队于1516年第一次到达澳门,1553年占领澳门,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震后的大火使葡萄牙失去了它无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大火也把在里斯本居住的上千名外国商人、投机家和冒险家的货物和他们赖以生存的账本、借贷和抵押证明都付之一炬。葡萄牙的航海家在十六世纪开拓印度洋航线和贸易的同时,也于1500年率先到达南美的巴西并且占领了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巴西的糖、烟草、皮革、白银和将近50万奴隶贸易的生意是葡萄牙帝国的生命线。尤其是1697年在巴西发现黄金后,葡萄牙帝国的黄金时代到来了,而这不仅仅是个比喻。十八世纪中期,巴西黄金的产量达到高峰,葡萄牙每年从巴西掠走一万七千公斤黄金,使葡萄牙国王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君主,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的商人和投机家趋之若鹜地来到里斯本,而他们也成了里斯本大地震的牺牲品。一个英国商人这样告诉他的股东:“绝大多数的商人完全垮了。我们旁边的两家店每家损失了五万英镑的货物,而且他们现在也无法知道他们借贷给哪些商人、借了多少。他们只能宣布破产。”另一位商人的信是这样结尾的:“来自曾经是但现在已经不是的里斯本。”

天谴、启蒙和城市规划——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


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庞巴尔同时也有专制、残暴的一面,他曾下令处死耶稣会元老马拉格里达斯,并在广场上焚烧尸体,马拉格里达斯也是葡萄牙宗教审判所处以火刑的最后一个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 (书云/图)

上帝真的会如此残酷无情吗?

用劫难形容里斯本大地震毫不为过。里斯本二十五万居民中有五分之一丧生。幸存者百分之八十无家可归。皇宫、城堡、海关、法院、炸药库、刚刚落成的歌剧院都被夷为平地。几乎所有的教堂成为废墟,下面埋着无数的尸体:圣方济各会一个修道院就发现六百具尸体,在三一教堂里四百人丧生,一个修女院里三百名修女被压死……在这场大劫难中幸存的还包括金钱和女人;低矮的皇家造币厂和里面两百万枚金币完整无缺;很多里斯本的妓院也安然无恙。如果上帝真的要惩罚里斯本人的贪婪和欲望,为什么偏偏给他们留下了金钱和女人?就连宗教审判所都未能幸存。一位神父也看到其中逻辑的荒唐,于是连忙警告虔诚的信徒:“记住,你的银子和金子在最终的末日审判时也无法赎买你。”至于为什么教堂被毁、信徒丧生但妓院和妓女未受惩罚,神父们这样告诉人们:因为上帝最恨那些假装虔诚的伪道士,那样还不如赤裸裸淫乐的妓女,她们至少没有说谎。

对当时虔诚至极的葡萄牙来说,天谴论更是无可置疑的真理。从公元710年葡萄牙被伊斯兰圣战者攻陷并占领长达四百年之久,最终在1147年又被罗马教皇派遣的基督教圣战者在第二次东征中夺了回来。里斯本战役尤其困难,一万五千多名圣战者一次又一次的拼杀,最后在四个月的围攻下终于把里斯本夺回来。感激涕零的葡萄牙国王当即许诺在原来大清真寺上建立里斯本最大的教堂,近代葡萄牙作为一个民族重振的基石就是天主教的教堂。1750年,葡萄牙有三百万人口,其中就有二十多万神父和修女,近六百个修道院,也许是当时世界上神职人员最多的国家。1755年,里斯本有40所大教堂,121所教会,90个修道院和150个宗教场所。里斯本人有这样一个说法,教堂上面的塔和里斯本城里的树一样多。如果宗教场所能够作为衡量对上帝的虔诚,那么里斯本应该算是上帝之城。

但是,如果里斯本大地震真是天谴,这样近乎于灭顶的惩罚又能达到什么目的呢?上帝真的会如此残酷无情吗?启蒙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挥笔写下的诗歌《里斯本的灾难》把人们的怀疑和困惑生动地表达出来:

当你听到他们那可怜的、断断续续的呼喊,当你看到他们的骨灰上冒起的青烟,那么,你会认为这就是永恒之法吗?

如果你看到这些事实,这恐怖的景象,你会认为他们的死是罪有应得吗?那被抱在母亲的胸前、流着血的婴儿,你能说他们有什么罪过吗?

难道在这坍塌的里斯本,你能找到比花天酒地的巴黎更多的罪孽?比起崇尚奢靡的伦敦,里斯本的放荡岂敢媲美?

但大地吞噬了里斯本,法兰西的轻狂儿女们,还延续着无度的宴饮,跳着疯狂的舞蹈。

启蒙时代后期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记录了里斯本大地震对他一生的影响:“创世纪的万能的上帝、天地的主宰,圣经中告诉我们他是大慈大悲的智者,但如果他把受之有愧和受之无愧的人都弃于毁灭之中,他就不是一个慈父……我幼小的心灵徒劳地试图不这么去想,但异常困难,因为对圣经和教义了如指掌的长老们在如何看待里斯本大地震上也无法达成共识。”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里斯本大地震引发的对上帝的怀疑,当人们开始质疑万能的上帝,神权对人的禁锢也就开始瓦解。启蒙思想家告诉人们:理性应该取代迷信和宗教成为我们行为的基础,怀疑、探索和实证精神是观察世界最好的方式,而不是盲目遵从神权和王权的绝对权威。这一理念最终与科学技术一起为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但是,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们大都相信有神论,但是这个神创世之后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自然法则。人类要靠自己的理性、智慧和努力发现这些自然法则。在《里斯本的灾难》之后,伏尔泰在他的小说《老实人》里又一次回到里斯本大地震。主人公老实人和哲学家庞格罗斯走遍世界,来到里斯本,正赶上大地震。问及地震的原因,伏尔泰借庞格罗斯之口说:“地震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去年美洲的利马城也发生过同样的震动;相同的原因,相同的结果:从利马到里斯本地下埋着一条硫磺带。”这些话被宗教裁判所的人听到,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只有处以极刑,才能平息上帝的愤怒。于是,他们被抓了起来,但是他们刚刚受完刑,大地却又震颤起来。卢梭和伏尔泰在里斯本大地震后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们虽然有很多不同,但卢梭也把里斯本大地震死亡人数之多的原因归于人:“自然没有在里斯本建两万多所六七层的房子。如果里斯本的居民住得更分散,每个房子里不住那么多人,破坏的程度也许不会如此严重。”

今天,这样以科学的方式解释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已经无容置疑。无论是认识自然还是面对自然,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第一次告诉神权统治之下的欧洲,人类必须要运用自己的理性,从而最终改善人类的命运。这是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在走遍世界后得出的结论:“我们还是管好自己的园子吧。”从神主宰的世界到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革命性的转变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给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贡献,而里斯本大地震就是它的催化剂。

庞巴尔曾被国王派驻伦敦和维也纳出任大使,其间阅读了英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思考宽容、法制和重商等问题是否是葡萄牙落后的原因。 (书云/图)

把耶稣会元老赶出去

当启蒙思想家在激烈讨论里斯本地震的哲学和神学意义的时候,一个深受他们影响并且致力于实践启蒙思想的历史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当时葡萄牙的首相庞巴尔。

里斯本大地震发生后,当时的葡萄牙国王约瑟一世看着完全被摧毁的里斯本绝望得甚至想迁都。他问庞巴尔:“现在该怎么回应上帝公允的制裁?”庞巴尔回答:“埋葬死者,确保生者。”

庞巴尔下令所有的尸体都迅速海葬,以避免瘟疫的爆发。物价、房价、房租价、材料价一律固定在地震前的标准,不准任意提价。同时他把里斯本划分为十二个区,每区由一名亲信直接负责,并由军队维持秩序,任何抢劫、盗窃的罪犯可以就地正法。另外他还规定里斯本所有的居民都必须有路条,否则不能随意出城,尤其是像木匠、铁匠、泥瓦匠等匠人,这样就确保救灾工作有足够的人手。庞巴尔还从葡萄牙全国调动资源,加上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普鲁士送来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到达。作为葡萄牙最大的贸易伙伴,英国慷慨以助,里斯本地震后一个月内,英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援案,给葡萄牙十万英镑的援助。葡萄牙的近邻同时也是仇敌的西班牙送来四车金币,普鲁士则运来木料和过冬的棉衣。没有瘟疫,没有饥荒,没有寒冷,里斯本在震后不到五个月就建起了近万个木质结构的临时房屋,保证多数人安全过冬。

在救灾的同时,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庞巴尔亲自设计了一份地震调查表,发给全国每一个教区,其中问及地震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震前地面和海洋是否有异常变化、居民和房屋破坏的程度、死亡人数、地方政府和教会反应的速度、是否有余震、地震后是否缺粮等问题。这里没有任何宗教和道德的问题,更没有涉及上帝和预言,只是客观事实的问答。这个至今还保留在葡萄牙国家档案馆的问卷被科学家命名为庞巴尔问卷,今天看来也许很平常,但是在十八世纪的葡萄牙,它是革命性的。就像牛顿的天体力学能够解释宇宙运行的规律,庞巴尔相信地震也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法则解释。庞巴尔问卷开创了现代地震学。

但是庞巴尔的救灾活动遭到教会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天主教会的核心力量耶稣会的阻挠。耶稣会的元老马拉格里达斯写了名为“里斯本大地震真正原因之我见”的册子,四处布道。“假装地震是自然事件纯属荒诞之谈。就连魔鬼也难于造出这样难以让人相信的借口。圣贤们早已预言地震的到来,但是里斯本罪恶太深,无暇顾及明天。现在里斯本确实让人绝望,所以才更有必要把所有的精力和目标都用于忏悔。”受教会的影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里斯本的末日已到,救援活动和震后重建无异于向上帝挑战。而一位幸存者向牧师的忏悔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自己去拯救自己,这是否不虔诚、不信任上帝呢?这是否与上帝抗衡呢?”

庞巴尔决定把马拉格里达斯赶出里斯本,以便人们能安心进行救灾。但是他面对的不仅是马拉格里达斯,而且是整个教会,尤其是耶稣会及其控制的宗教审判所。葡萄牙的宗教审判所始于1536年,在此后的两百年里,它一共审判了四万多人,处两千多人以死刑。它掌控着葡萄牙教育、医院、司法、警察、出版和新闻审查。葡萄牙仅有两所大学而且都是被耶稣会控制,只开设神学、法学和医学三门课,数学、哲学、逻辑和自然科学都被禁止,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人们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和接收既定的真理和权威。庞巴尔于1699年出生于里斯本的一个军人家庭,通过与一个公爵女儿的联姻跻身于上层社会,被国王作为葡萄牙的大使派驻伦敦和维也纳。在英五年期间,庞巴尔如饥似渴地阅读所有英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他最关心并孜孜以求的问题是:无论在思想、商业和军事上,英国远远走在欧洲前列,原因何在?启蒙时代所倡导的宽容、法制和重商在英国已经广泛实施。这是否是葡萄牙落后的原因?这是教会和宗教审判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直到1746年,牛顿的天体力学在葡萄牙还被认为是异端学说。宗教审判所对敢于挑战他们的人使用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酷刑和火刑。受刑的人戴着尖尖的高帽,身穿画着他们肖像的囚服游街;如果囚服上还有十字,这意味着此人只需要忏悔;如果上面还有火焰、龙或者恶魔,这就意味着此人将被处死。在靠近皇宫的广场上,上千名信徒被迫观看这一残酷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畏惧,不再敢有任何与教会相左的观点和行为。最后,在熊熊的火焰慢慢地吞噬着死刑犯身体的时候,一名神父为他作最后的祷告,告诉他恶魔正在等待着把他们的灵魂送向地狱的炼炉。

庞巴尔认为耶稣会的控制阻止了启蒙思想和任何先进思想的传播,这是葡萄牙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除掉像马拉格里达斯这样的人,不仅救灾难以进行,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可能实现。马拉格里达斯当然很清楚庞巴尔的想法,于是他写信给教皇以求支持:“他是很多灾难的总设计师,而且总是想方设法诬陷我们,他见到我们眼珠子都大,而且一篇又一篇不实之词,篇篇都充满了无法遏制和消除的仇恨。如果他能把耶稣会成员斩尽杀绝的话,这将是他最大的心愿。”

1761年,借有人企图暗杀国王约瑟一世的机会,庞巴尔逮捕了马拉格里达斯和耶稣会几名主要的成员,并且最终说服约瑟一世把耶稣会从葡萄牙赶出去,其财产全部没收。1761年9月21日,庞巴尔把72岁的马拉格里达斯送上宗教审判所,但是此时的宗教审判所已非让所有葡萄牙人都畏惧的狂热机构。首先宗教审判所是庞巴尔的弟弟保罗主教主持,在他的领导下,宗教审判所不再有逮捕和审讯人的权力,此一权力被赋予新设立的警察总长。宗教审判所的新闻审查的职责也由新的皇家审查署来负责,而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葡萄牙展开对启蒙的讨论。牛顿、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开始被翻译成葡萄牙语,广泛传播,一位神父擅自在自己的教区内禁止人们阅读伏尔泰,庞巴尔听说后派人把他抓起来投入监狱。

在废墟上奇迹般重建起来的里斯本中心区被称为庞巴尔下城,威武高大、目光炯炯的庞巴尔塑像俯视着广场、眺望他最心爱的港口。 (书云/图)

理性宽容与极端专制

虽然深受理性、科学、宽容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庞巴尔在政治上仍以极端专制和手段狠毒出名——他可以随意逮捕、毒打、审判、放逐任何一个人,不仅是他的政治对手,也包括很温和的批评家;他执政的二十二年中,有八百多个反对他的人被投入监狱。就连罗马教皇也知道他的极端:“他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专制的大臣,不仅是在葡萄牙,我认为在整个欧洲。”罗马教皇所指其中包括庞巴尔对年迈的马拉格里达斯的最后处置。马拉格里达斯是葡萄牙宗教审判所处以火刑的最后一个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

在上万名信徒的目睹下,宗教审判所对已经神志不清的马拉格里达斯宣判了他的罪行:亵渎神灵罪,也就是说他相信里斯本大地震是由于葡萄牙人违背了上帝箴言、信奉异端邪教所造成。之后马拉格里达斯被勒死,他的尸体被扔在熊熊烈火上。庞巴尔残暴的行为引起了伏尔泰和很多人的震惊,他不得不在法国报纸上发表声明。

庞巴尔在排除了救灾和重建里斯本的最大障碍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重建。约瑟一世和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废墟、是危难,而庞巴尔却看到了机会。他抓住了用科学和理性的设计方案来重建一个现代化里斯本最好的机会。他选中了八十岁高龄但是效率极高的迈亚将军作为总设计师,不出一年,迈亚将军就拿出了里斯本重建方案。几乎在每一个细节上,包括挑选设计方案、决定房产主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建筑期限、控制工程进度和资金流转,庞巴尔都要亲自过目。尤其是两项至关重要的决定直接影响了今天里斯本城市的格局。第一,震前的里斯本的中心是皇宫,庞巴尔则将其改为商业、政府和民居为主,这样原来的皇宫广场就成为今天的商业广场。第二,所有的建筑都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风格,尤其是所有房子都必须装有名为庞巴尔笼子的防震木质结构框架。由于木架对称而且伸缩性较大,能够分散地震力量。为了测试模型的性能,庞巴尔调动军队在模型附近操练,以模拟地震。这是世界上在城市规划中使用的抗震建筑的最早实例之一。类似这样的举措,在里斯本长达二十年的重建过程中,庞巴尔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想法出台。又如,为了提高重建速度,他大力提倡预制,所有的铁活、木活、瓦片、陶砖以及建筑门面(包括教堂和修道院)都是标准尺寸,主要的大街都是60步宽(50步是路,10步是人行道),而且所有的街道都按照当时最先进的城市设计装有路灯、下水道和厕所。1775年,在庆祝里斯本重建完成的盛大庆典上,国王约瑟一世和他的首相庞巴尔举杯庆祝他们共同的成就。庞巴尔骄傲地说:“稍有观察力的外国人都会看到一个无可比拟的广场,一个超过欧洲任何国家的广场。”

庞巴尔知道他的成功取决于国王的支持。幸运的是约瑟一世一直很欣赏他的才能,同时也真心希望在他的统治下葡萄牙能够强国富民。然而,庞巴尔也清楚这也是他的问题所在。约瑟一世走了之后又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在他推行的一系列贸易、税收、司法、军队、减少等级差别、取消国内的奴隶制度等改革措施中,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改革,尤其是大学的改革:“我们不能把大学看成一个孤岛,它是国家的心脏,对在皇权统治下的所有地方传播启蒙的智慧、开启和重振管理国家的各个方面、提高人民的幸福来说至关重要。对葡萄牙来说这一天来得晚了,但是至少还是来了。”庞巴尔希望用启蒙思想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的葡萄牙政府、军队和宗教领袖能够继续推进他的社会改革。但是就在他的愿景还没有实现的时候,国王约瑟一世去世,他的女儿玛丽娅继位,因为庞巴尔对耶稣会的严厉举措,玛丽亚一直耿耿于怀。当庞巴尔去王宫吊唁的时候,他被拒之门外:“尊贵的先生,您在这里已无事可做。”庞巴尔被逮捕问罪,最后被放逐回乡,而他的很多改革也被推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