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现在不比过去,过年过节大家基本上都在自己的家里。如今的大多数人过年可能都不回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压力增加,很多人都以工作赚钱为目的,而渐渐把我们自认为最在乎的亲情遗落在后。

可能在年轻一辈人的意识里,对于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已经改变了看法,但在我们父辈的观念里,祭祖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过年还要重视。

常听父亲提起,他们小时候家里穷得吃不上饭,他们的父母都是把能吃的食物留给孩子们吃,父母只能饿着肚子去干活。父亲说爷爷很多次在拉车的时候饿晕过去,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稍微上了年纪,还没看到儿子娶媳妇就去世了。

后来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每次看到电视上演的那些空巢老人,他就会默默地掉眼泪,我猜他一定是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每一年的清明节,母亲都会做一盘红烧肉带作为祭品,是父亲要求的,因为爷爷活着的时候很喜欢吃肉,但是却没吃过。当父亲有能力让家人吃上肉的时候,爷爷已经不在了,他只好以祭祀的方式“带给爷爷”。虽然,这只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罢了,但也代表着父亲对他父亲的怀念。

同学小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他甚至不记得父亲的容貌,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对父亲的印象比较浅。而比他大十岁的哥哥,小时候却常坐在父亲的腿上撒娇。所以,他对父亲很多的了解都是从哥哥那里得来的。

他们渐渐长大,父亲离开的时间越来越久远。以前,小宗每年总是跟着哥哥去给父亲扫墓,可是,现在他已成家,而且还是在外地,一年到头很少回家,有时候清明节放假时间短赶不回来他就选择不回家。

他说刚开始工作那些年,还总是给家里的老母亲打电话,也经常跟哥哥们联系,一到放假他就会第一时间回老家,跟家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可如今回想起来,那种和哥哥姐姐围绕在母亲身边,聊他们小时候事情的时光,已经成为了多年以前的回忆。

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小宗在外地上了大学以后就留在了那座城市工作,他的妻子也是外地人,两个人一起工作一起在那里买房安家。

自从他结婚以后,就很少回老家,前几年是孩子小回去一次不方便,现在却因为事业有了一些成就,工作越来越忙,更没有时间回家了,有时候过年也不回去。

每年的清明节他也没回来过几次,基本上家里的事情都是哥哥在帮他承担。

他说以前感觉跟哥哥姐姐是一家人,可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跟他的兄弟姐妹们,总感觉没有过去那么亲了。

大概是因为都有了各自的小家,都在为自己的小家努力打拼,而忘记了曾经他们也是一家人。

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然而,这两年小宗的母亲每到清明节前几天,就会刻意打电话告诉他春节可以不回,但清明节必须回去祭拜自己的祖辈,也是为自己“积福”。

而随着年龄的渐长,他也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有时候回想起家人过去对他的帮助,忍不住就落泪。

而自己好像真的挺混的,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得到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哥哥姐姐都对他关照有加,可他却渐渐疏离了自己的家人。

虽然对父亲的印象不深刻,但他已经成家立业,理应记得每年回去为父亲扫墓,而不是让哥哥代替,如果不是母亲的提醒,他可能还需要再过几年才能想起被自己遗忘的亲情。

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小宗这样情况的也有,有些是成家的,有些是单身,大多数都是因为工作忙,和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渐行渐远。

但是,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大家还是会回去祭祖的,因为在一些人的家乡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回去祭拜自己的祖辈会不幸,所以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就算再忙也要抽空回去。

这也就有了清明节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的现象,清明节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会一起去祭拜,因为大家都有着同一个祖先,也只有这时候那些平时不和睦的弟兄们才会有交流。

不只是在外工作的人跟家人联系的少,有一些兄弟之间也会因为纠纷一直不来往,但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去扫墓肯定都能碰到,不说话很尴尬,而且现在很多人的境界都提高了不少,趁着清明节碰面有了交流,之后也就顺其自然的把过去的心结解开了。

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另一种现象,亲兄弟之间即使关系不和睦,但如果遇到外在因素袭来的时候,他们还是会一致对外的,这就是亲情的奇妙之处,任何时候都断不了那根“筋”。

不管怎么说,亲情始终都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情感,因为亲情是所有感情中唯一有血缘关系的,是无论你成功或失败都不会离你而去的,是你在外面遇到困难的时候唯一能够想到可以给你帮助的,是在你受伤的时候会关心你的,所以,和亲情有关的人我们称之为家人。

也许远在他乡的你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了,那么,就趁着清明节回去祭祀的时候,和家人们一起团聚重拾已经被丢失的亲情。

如果你曾经因为一件事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有了隔阂,那么,也趁着清明节大家一起去扫墓的时候和好如初,清明节,让丢失的亲情“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