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孔子和老子很有智慧,我們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活得更快樂、幸福?

心靈成長空間


人生如開車,既要知道前進方向,又要知道怎麼開才能到達。生活也一樣,既要知道生命該向何方,又要知道如何才能到達,這樣才能活得充實、明白、坦然,有發自生命深處的快樂與幸福。而為我們提供人生方向的就是孔子,教我們處世的就是老子。

親情:孔子的生命從此出發

《論語》中的一個故事頗能說明孔子認為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一次,孔子的學生宰我前來請教:“按禮的規定,父母去世,君子要守孝三年。這期間君子不能處理國家大事,國家會亂套的。依我看,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反問宰我:“父母去世後,冷冰冰的躺在墳墓裡,而你卻雞鴨魚肉、錦衣玉食。這樣做你心安嗎?”宰我說:“我覺得這樣做沒問題,很心安。”孔子怒說:“你就心安吧!真正的君子在父母去世後傷痛欲絕,所以吃東西不覺得香,更無心享樂!”宰我離開後,孔子說:“宰我真是無情無義!人三歲前都長在父母懷抱裡,這是多大的恩情!所以父母去世後子女都要守孝三年。宰我難道忘了他也曾在父母懷裡待了三年嗎?”從這故事可以看出,宰我是個現實主義者、享樂者。而孔子最在意的是人內心對父母的真情!在孔子看來為何有喪禮?就是因為子女內心對父母的一片真情需要恰當的表達,這才有喪禮。可見孔子主張的道德、禮儀其根基都在人內心的真情。

在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看來,生命的方向就存在於我麼內心最自然、最純真、無邪無假的情感裡!親情是這種情感的典型代表。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在某些時刻,你的內心被深深觸動,生起感恩、神聖、至美純真之類的情感?比如親人遭遇大難,你痛徹心扉,淚流滿面,不顧一切要守護他們。這就是生命自己在給自己指出方向!這種情感不可能偽裝,是人生命深處本質存在的自然流露。人只有在這種情感裡,才能獲得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滿足、快樂、幸福。情慾的一時滿足只能帶來暫時的刺激性愉悅,哪有發自內心深處的快樂與幸福呢!這就是孔子指出的生命的方向。

縱深思考而非簡單直接:老子教人的處世之道

《老子》一書,重在破除常人處世的平面思維,學會以縱深思維處世。我們只有學會縱深思維,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有快樂、幸福的生活。

什麼是平面思維?就是隻看見當下看見的,為了達成目標,手段簡單直接。比如西醫,檢查顯示病人有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就使用抗生素等直接殺滅;檢查顯示病人得力惡性腫瘤,則手術放化療等直接殺滅。什麼是縱深思維?就是不只看見當下看見的,為了達到目標,手段是迂迴的、曲折的,而非簡單直接的。比如中醫,不只看見感染、腫瘤,更明白這些只是人這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中醫更關心的這個有機體整體如何保持和諧穩定(治本),而非消滅這個消滅那個(治標)(當然這也很重要),故其手段往往看似和感染、腫瘤沒有絲毫關係,是迂迴的、曲折的。

再比如,革命時期,王明和博古主張直接進攻敵人城市,而毛澤東主張從農村包圍城市;王明博古堅持打陣地戰保衛根據地,毛澤東主張靈活的游擊戰,誘敵深入,通過“迂迴包抄”,迷惑敵人,贏得戰鬥。這就是平面思維和縱深思維的對比。

兩種思維的本質區別在於,縱深思維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全副面貌,這樣就明白,有時簡單直接的方法只會壞事,根本不能達到目標。《老子》一書如果用平面思維根本不能理解,比如他主張柔弱勝剛強、功成身退、甘居人下等,這些都要用縱深思維才能理解。


心靈成長空間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請多多指正。

經典名言

作為我們的祖先,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始祖,他們的思想源遠流長,一直影響著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其中不乏一些至理名言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比如: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生活感悟

孔子的這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的是對遠方來的朋友表示歡迎。我想在現實生活中,多了一個朋友自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就算這個朋友再不濟,也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多了吧。少一些虛情假意,利益謀劃,廣結善緣,真誠的對待每一位友人,相信自然可以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過得快樂幸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能夠換位思考,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一定也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現在不論生活還是職場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個人的目的性都越來越強,很少能夠更多的去主動關心別人的感受,這樣往往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反而適得其反。比如,一個領導確實很忙,有更緊急的工作要做,如果那領導把手上一件繁瑣的事情直接讓手下去做,那手下嘴上不說,心裡也一定會不痛快。但是如果領導稍微有點耐心,先問問手下忙不忙,能不能幫忙做一個事情,自己確實忙不過來了,那這個手下的感受肯定不一樣。所以,換位思考很重要,環境和諧了,才能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這句話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這更是一種大格局,如果真的能夠領會並運用,那生活豈有不和諧的道理。

總結

所以說先賢們是很厲害的,早在幾千年前,他們就悟出了生活的真諦,如果能夠領悟其一二,相信也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夠遊刃有餘,永遠快樂幸福。


老馬還是個小朋友


做不到啊!

幸福的生活是做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中國人不需要心靈雞湯!

首先,諸子百家說的都是治國理政策略。政治對百姓的生活影響,在中國一直是決定性的,直到今天仍然一樣。但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人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很多嗎?沒有。什麼改變了人民的生活——工業革命。只有生產力的提高才對大家幸福生活有改善。

其次,從個人角度講,智慧是有弊端的。孔子看來,知的弊端是蕩,知識不是用來賣弄的。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是我們力不足,做不到,而是我們什麼也不做。這才是我們內心最大的困難。孔子教育大白天睡覺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可見老人家被氣成啥樣!


趙雷955


聖賢智慧在於解決個人與環境的對抗而產生的痛苦,開釋內心困頓而豁達清明。聖賢為人們梳理達到生命終極的路徑以及遇到坎坷的解決辦法。平凡的我們要從聖賢那裡學習,汲取營養,必須深入經典著作,深刻思考、參悟,並付諸行動積極踐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消除愚鈍的思維方式,達到幸福快樂的人生境界。聖賢說:人人皆聖賢;萬物與我同一。所以我們也不必悲觀消沉,暫時的沒有做好自己只是一時糊塗而已,當下明白改過,當下即得自在。佛家講作:知妄即真。


良語悅讀


剋制住自己的慾望,幸福和快樂就會到來。幸福就是這樣的簡單,如果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那麼你就會越來越偏離幸福。結合現代實際的情況,幸福就是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美好的家庭、人脈,圍繞這三點探討下。


五十而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孔子口中的天命就是天降的使命,所以才周遊各國。而在我看來,你要不斷的探尋自己的天賦,儘早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不是一味的懶惰,這樣永遠都是在替別人而打工。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孔子非常講究愛人,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對於家庭來說這點很重要,說到底這都是人性在作怪,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尤其是面對家庭的時候,因為特殊的關係,讓我們忽略了這點本質。


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


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



孔子和老子都說在於別人交往的時候,到懂得剋制自己的貪婪,尤其是現在做生意的,講究的就是一個誠心誠意,一定要按照圈子裡的規矩而行事,切忌不要動貪念,否則最終出局的人就是你。


總結

想要幸福和快樂其實很簡單,持續做好自己就可以,不用過多的貪求很多東西,不用對別人過分的要求,就是最簡單的快樂和幸福。祝願大家每天都能幸福快樂!


我是@成長伴書行 每天更新好書思想精華,歡迎關注!

成長伴書行


尊道而行,既老子所言“無為,無我,無形,無身”,也就是說忘我不是無我,無我不是有為,不能有為的去做為之事。要“上善若水”,好似嬰孩兒,”一個達此境界之人便已“吾心既宇宙,宇宙既吾心”,已達自然壯態,


自然285589719


管好自己的事,別人不找你的時候別去管別人的事,你就會活的很幸福。


骨頭無畏牛刀


你以為孔子老子他們活的很快樂很幸福嗎?他們沒說而已[捂臉] 所有的快樂幸福煩惱都是自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