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孔子和老子很有智慧,我们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活得更快乐、幸福?

心灵成长空间


人生如开车,既要知道前进方向,又要知道怎么开才能到达。生活也一样,既要知道生命该向何方,又要知道如何才能到达,这样才能活得充实、明白、坦然,有发自生命深处的快乐与幸福。而为我们提供人生方向的就是孔子,教我们处世的就是老子。

亲情:孔子的生命从此出发

《论语》中的一个故事颇能说明孔子认为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前来请教:“按礼的规定,父母去世,君子要守孝三年。这期间君子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国家会乱套的。依我看,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反问宰我:“父母去世后,冷冰冰的躺在坟墓里,而你却鸡鸭鱼肉、锦衣玉食。这样做你心安吗?”宰我说:“我觉得这样做没问题,很心安。”孔子怒说:“你就心安吧!真正的君子在父母去世后伤痛欲绝,所以吃东西不觉得香,更无心享乐!”宰我离开后,孔子说:“宰我真是无情无义!人三岁前都长在父母怀抱里,这是多大的恩情!所以父母去世后子女都要守孝三年。宰我难道忘了他也曾在父母怀里待了三年吗?”从这故事可以看出,宰我是个现实主义者、享乐者。而孔子最在意的是人内心对父母的真情!在孔子看来为何有丧礼?就是因为子女内心对父母的一片真情需要恰当的表达,这才有丧礼。可见孔子主张的道德、礼仪其根基都在人内心的真情。

在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看来,生命的方向就存在于我么内心最自然、最纯真、无邪无假的情感里!亲情是这种情感的典型代表。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些时刻,你的内心被深深触动,生起感恩、神圣、至美纯真之类的情感?比如亲人遭遇大难,你痛彻心扉,泪流满面,不顾一切要守护他们。这就是生命自己在给自己指出方向!这种情感不可能伪装,是人生命深处本质存在的自然流露。人只有在这种情感里,才能获得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满足、快乐、幸福。情欲的一时满足只能带来暂时的刺激性愉悦,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与幸福呢!这就是孔子指出的生命的方向。

纵深思考而非简单直接:老子教人的处世之道

《老子》一书,重在破除常人处世的平面思维,学会以纵深思维处世。我们只有学会纵深思维,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有快乐、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平面思维?就是只看见当下看见的,为了达成目标,手段简单直接。比如西医,检查显示病人有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就使用抗生素等直接杀灭;检查显示病人得力恶性肿瘤,则手术放化疗等直接杀灭。什么是纵深思维?就是不只看见当下看见的,为了达到目标,手段是迂回的、曲折的,而非简单直接的。比如中医,不只看见感染、肿瘤,更明白这些只是人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中医更关心的这个有机体整体如何保持和谐稳定(治本),而非消灭这个消灭那个(治标)(当然这也很重要),故其手段往往看似和感染、肿瘤没有丝毫关系,是迂回的、曲折的。

再比如,革命时期,王明和博古主张直接进攻敌人城市,而毛泽东主张从农村包围城市;王明博古坚持打阵地战保卫根据地,毛泽东主张灵活的游击战,诱敌深入,通过“迂回包抄”,迷惑敌人,赢得战斗。这就是平面思维和纵深思维的对比。

两种思维的本质区别在于,纵深思维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全副面貌,这样就明白,有时简单直接的方法只会坏事,根本不能达到目标。《老子》一书如果用平面思维根本不能理解,比如他主张柔弱胜刚强、功成身退、甘居人下等,这些都要用纵深思维才能理解。


心灵成长空间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请多多指正。

经典名言

作为我们的祖先,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他们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其中不乏一些至理名言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比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生活感悟

孔子的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的是对远方来的朋友表示欢迎。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多了一个朋友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就算这个朋友再不济,也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多了吧。少一些虚情假意,利益谋划,广结善缘,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友人,相信自然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过得快乐幸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一定也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现在不论生活还是职场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的目的性都越来越强,很少能够更多的去主动关心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反而适得其反。比如,一个领导确实很忙,有更紧急的工作要做,如果那领导把手上一件繁琐的事情直接让手下去做,那手下嘴上不说,心里也一定会不痛快。但是如果领导稍微有点耐心,先问问手下忙不忙,能不能帮忙做一个事情,自己确实忙不过来了,那这个手下的感受肯定不一样。所以,换位思考很重要,环境和谐了,才能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这句话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这更是一种大格局,如果真的能够领会并运用,那生活岂有不和谐的道理。

总结

所以说先贤们是很厉害的,早在几千年前,他们就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如果能够领悟其一二,相信也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游刃有余,永远快乐幸福。


老马还是个小朋友


做不到啊!

幸福的生活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中国人不需要心灵鸡汤!

首先,诸子百家说的都是治国理政策略。政治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在中国一直是决定性的,直到今天仍然一样。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很多吗?没有。什么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工业革命。只有生产力的提高才对大家幸福生活有改善。

其次,从个人角度讲,智慧是有弊端的。孔子看来,知的弊端是荡,知识不是用来卖弄的。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是我们力不足,做不到,而是我们什么也不做。这才是我们内心最大的困难。孔子教育大白天睡觉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可见老人家被气成啥样!


赵雷955


圣贤智慧在于解决个人与环境的对抗而产生的痛苦,开释内心困顿而豁达清明。圣贤为人们梳理达到生命终极的路径以及遇到坎坷的解决办法。平凡的我们要从圣贤那里学习,汲取营养,必须深入经典著作,深刻思考、参悟,并付诸行动积极践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慢慢消除愚钝的思维方式,达到幸福快乐的人生境界。圣贤说:人人皆圣贤;万物与我同一。所以我们也不必悲观消沉,暂时的没有做好自己只是一时糊涂而已,当下明白改过,当下即得自在。佛家讲作:知妄即真。


良语悦读


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幸福和快乐就会到来。幸福就是这样的简单,如果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那么你就会越来越偏离幸福。结合现代实际的情况,幸福就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美好的家庭、人脉,围绕这三点探讨下。


五十而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口中的天命就是天降的使命,所以才周游各国。而在我看来,你要不断的探寻自己的天赋,尽早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懒惰,这样永远都是在替别人而打工。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孔子非常讲究爱人,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对于家庭来说这点很重要,说到底这都是人性在作怪,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尤其是面对家庭的时候,因为特殊的关系,让我们忽略了这点本质。


克己复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


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



孔子和老子都说在于别人交往的时候,到懂得克制自己的贪婪,尤其是现在做生意的,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心诚意,一定要按照圈子里的规矩而行事,切忌不要动贪念,否则最终出局的人就是你。


总结

想要幸福和快乐其实很简单,持续做好自己就可以,不用过多的贪求很多东西,不用对别人过分的要求,就是最简单的快乐和幸福。祝愿大家每天都能幸福快乐!


我是@成长伴书行 每天更新好书思想精华,欢迎关注!

成长伴书行


尊道而行,既老子所言“无为,无我,无形,无身”,也就是说忘我不是无我,无我不是有为,不能有为的去做为之事。要“上善若水”,好似婴孩儿,”一个达此境界之人便已“吾心既宇宙,宇宙既吾心”,已达自然壮态,


自然285589719


管好自己的事,别人不找你的时候别去管别人的事,你就会活的很幸福。


骨头无畏牛刀


你以为孔子老子他们活的很快乐很幸福吗?他们没说而已[捂脸] 所有的快乐幸福烦恼都是自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