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策:謀士顏率一人之辯,是重於九鼎之寶,還是兒童之見?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顏率,顏率是《戰國策》中的一位謀士,具體的生卒年不詳。劉向在《戰國策》裡對其評價極高:“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然而洪邁在《容齋隨筆》對其評價卻十分不屑:“此特兒童之見耳。”對其評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麼我們今天就回顧一下東周謀士顏率事蹟,看看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反差的評價?

東周策:謀士顏率一人之辯,是重於九鼎之寶,還是兒童之見?

對於顏率的事蹟,在《戰國策》東周策第一篇《秦興師臨周求九鼎》是這樣描述的,說秦國興師動眾,兵臨城下威脅東周,向東周君索要九鼎,東周當時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那麼九鼎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器物,是國家政權的象徵,關係到東周能否繼續存在的大事。秦軍之所以向東周索要九鼎,就是想取代周室成為天下之主。

對於秦軍興師動眾的索要,東周君很是為難擔憂,不知道如何是好,就與謀士顏率商量解決的對策,顏率說這個好辦,大王不必擔心,我去東邊的齊國借兵求救。顏率到了齊國後,見到齊王時說,秦國不講道義,還想出兵要挾東周奪取九鼎,周君就想與其讓秦軍奪取,還不如給齊國呢,還能挽救周國的滅亡,這樣的話對齊國也有好處,一是齊王能夠贏得保護面臨危亡國家的美名,二是得到九鼎對於齊國也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希望齊王好好考慮一下。齊王聽了以後,相當高興。於是就發兵五萬,任命陳臣思為統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於是就撤回了。

東周策:謀士顏率一人之辯,是重於九鼎之寶,還是兒童之見?

秦軍撤軍以後,畢竟顏率是用獻出九鼎作為交換的條件,才換取的齊國出兵相救。那麼現在秦軍撤回了,東周又不能把九鼎交給齊國,該怎麼和齊國說呢?這又成了一個新問題。

周君又擔心憂慮的找到了顏率,顏率說,大王別擔心這個,我去齊國解決這個事情。顏率到了齊國,再次見到了齊王,他對齊王說,感謝齊國的幫助,周國上下才得以保全,現在周君準備按照約定,把九鼎獻給齊國,就是不知道齊國準備依靠什麼途徑運過來。齊王說,我準備借道梁國(魏國)運過來。顏率說,不可以,因為梁國君臣都已經謀劃很久了,想佔有九鼎,九鼎一旦進入梁國,肯定出不來了。齊王說,那我就向楚國借道。顏率說,楚國的國君也密謀很久了,想要得到九鼎,走齊國過也不行。齊王就反問道,那你說我該怎麼運過來。顏率說,其實東周君臣也對怎麼運過來這個事討論了很久,也沒找到好辦法,畢竟這麼大的鼎不像瓶瓶罐罐的,拿在手裡或者揣在懷裡,也不像飛鳥、兔子或者駿馬能很快進入齊國。當時周武王伐紂獲得九鼎之後,一個鼎都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81萬人。

齊王欲要發怒的說到,你東周根本就是不想把九鼎給我。顏率趕快答答道,我們豈敢欺騙您啊,請齊王儘快想好搬運路線,東周隨時等候遷移九鼎的命令。齊王沒辦法,只能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東周策:謀士顏率一人之辯,是重於九鼎之寶,還是兒童之見?

看了這個故事,就此機會,談談我的個人看法,謀士顏率確實高明,一是選擇了齊國求救,熟知歷史人都知道,魏、韓不是離東周更近嗎?為什麼捨近求遠,向齊國求援?因為正是東周和齊國中間有國家相隔,這就為後面的運九鼎埋下了伏筆;二是抓住了齊王的心理,東周當時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救東周可以幫齊王贏得美名和聲譽;三是設計兩道遷運難關巧妙違約,讓齊王只能而退,又無法發怒。

東周策:謀士顏率一人之辯,是重於九鼎之寶,還是兒童之見?

不知道各位讀者是怎麼看待謀士顏率的一人之辯,到底是重於九鼎之寶,還是兒童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