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策:谋士颜率一人之辩,是重于九鼎之宝,还是儿童之见?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颜率,颜率是《战国策》中的一位谋士,具体的生卒年不详。刘向在《战国策》里对其评价极高:“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然而洪迈在《容斋随笔》对其评价却十分不屑:“此特儿童之见耳。”对其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今天就回顾一下东周谋士颜率事迹,看看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反差的评价?

东周策:谋士颜率一人之辩,是重于九鼎之宝,还是儿童之见?

对于颜率的事迹,在《战国策》东周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求九鼎》是这样描述的,说秦国兴师动众,兵临城下威胁东周,向东周君索要九鼎,东周当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那么九鼎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器物,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关系到东周能否继续存在的大事。秦军之所以向东周索要九鼎,就是想取代周室成为天下之主。

对于秦军兴师动众的索要,东周君很是为难担忧,不知道如何是好,就与谋士颜率商量解决的对策,颜率说这个好办,大王不必担心,我去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后,见到齐王时说,秦国不讲道义,还想出兵要挟东周夺取九鼎,周君就想与其让秦军夺取,还不如给齐国呢,还能挽救周国的灭亡,这样的话对齐国也有好处,一是齐王能够赢得保护面临危亡国家的美名,二是得到九鼎对于齐国也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希望齐王好好考虑一下。齐王听了以后,相当高兴。于是就发兵五万,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于是就撤回了。

东周策:谋士颜率一人之辩,是重于九鼎之宝,还是儿童之见?

秦军撤军以后,毕竟颜率是用献出九鼎作为交换的条件,才换取的齐国出兵相救。那么现在秦军撤回了,东周又不能把九鼎交给齐国,该怎么和齐国说呢?这又成了一个新问题。

周君又担心忧虑的找到了颜率,颜率说,大王别担心这个,我去齐国解决这个事情。颜率到了齐国,再次见到了齐王,他对齐王说,感谢齐国的帮助,周国上下才得以保全,现在周君准备按照约定,把九鼎献给齐国,就是不知道齐国准备依靠什么途径运过来。齐王说,我准备借道梁国(魏国)运过来。颜率说,不可以,因为梁国君臣都已经谋划很久了,想占有九鼎,九鼎一旦进入梁国,肯定出不来了。齐王说,那我就向楚国借道。颜率说,楚国的国君也密谋很久了,想要得到九鼎,走齐国过也不行。齐王就反问道,那你说我该怎么运过来。颜率说,其实东周君臣也对怎么运过来这个事讨论了很久,也没找到好办法,毕竟这么大的鼎不像瓶瓶罐罐的,拿在手里或者揣在怀里,也不像飞鸟、兔子或者骏马能很快进入齐国。当时周武王伐纣获得九鼎之后,一个鼎都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81万人。

齐王欲要发怒的说到,你东周根本就是不想把九鼎给我。颜率赶快答答道,我们岂敢欺骗您啊,请齐王尽快想好搬运路线,东周随时等候迁移九鼎的命令。齐王没办法,只能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东周策:谋士颜率一人之辩,是重于九鼎之宝,还是儿童之见?

看了这个故事,就此机会,谈谈我的个人看法,谋士颜率确实高明,一是选择了齐国求救,熟知历史人都知道,魏、韩不是离东周更近吗?为什么舍近求远,向齐国求援?因为正是东周和齐国中间有国家相隔,这就为后面的运九鼎埋下了伏笔;二是抓住了齐王的心理,东周当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救东周可以帮齐王赢得美名和声誉;三是设计两道迁运难关巧妙违约,让齐王只能而退,又无法发怒。

东周策:谋士颜率一人之辩,是重于九鼎之宝,还是儿童之见?

不知道各位读者是怎么看待谋士颜率的一人之辩,到底是重于九鼎之宝,还是儿童之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