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臣人物之死——彭羕之死

彭羕字永年,广汉(治今四川广汉北)人。曾在刘璋手下任职,刘备入川后,主动投靠刘备,深得庞统敬重和刘备信任。但刘备平定蜀中后,彭羕嚣张自矜,引起诸葛亮对其讨厌,刘备对他的疏远。后因外放为官不满,与马超言说谋反一事,而被检举诛杀。那么彭羕是怎样一个人,他又为什么会被诛杀呢?为了了解事情真相,我们还应该走进历史。

三国文臣人物之死——彭羕之死

我们先看看彭羕怎样一个人,据《三国志》记载,彭羕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这就是说彭羕按现在的话说是标准的帅哥,不仅长的高,还长的特别的好看。但一表人才的彭羕性格却有着先天的不足,就是为人十分骄傲,目中无人,很是看不起别人。在他眼中也就同郡秦宓还不错,他曾为秦宓向当时的广汉太守许靖写了一封言辞溢美的推荐信。步入仕途后,彭羕在刘璋手下的发展特别不顺利。他只不过在州中,担任一名小小的秘书之职。官职不高的彭羕,此时,就应该安心本职工作,等待机遇的出现。可彭羕不仅没有踏实工作,而且性情非常高傲,瞧不起大多数人,和同僚的关系搞的很僵。最后,因为被人谤毁而获最罪的。但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他是被众人所谤毁,而不是说某个人所诬陷。估计他是并没犯有什么大罪,只不过他性情高傲,整天一副自尊自大的态度,忽视别人的存在,估计他也没少就领导同事的优缺点发表意见,言语也非常刻薄,弄着同事们对彭羕十分不满而且很是讨厌。激起了民愤后,大家就一起去刘璋处给彭羕告状、诬陷他,说了彭羕不少的坏话。这引起了刘璋的不满,处罚了彭羕,他被髡钳为徒隶。也就是说彭羕被剃了头,带锁链,成为了一名劳改犯。尤其是被剃了头,这对彭羕一名帅哥式的人物是很大羞辱。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彭羕是一个十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不会团结同事的人,并且官场历来黑暗,本就应该小心翼翼、为人低调,和气待人,可彭羕却逆道而行,自然是会为自己招祸的。

三国文臣人物之死——彭羕之死

受到处罚的彭羕,在刘璋手下再也无法步入仕途了。但历史却给了他的一次转折。那就是刘备入川。刘备本是应刘璋之请,为他抵御张鲁的进犯入的川。但是刘备此行却是惦记着趁机夺取刘璋的地盘。后来,刘备与刘璋闹掰了翻了脸,就率军从葭萌关向进攻成都。此时,一介平民的彭羕,得知刘备与刘璋相攻后,主动去投靠刘备。显然在刘璋手下郁郁不得志的彭羕,想要在刘备手下有所发展。他没有直接却见刘备,估计可能自己的身份低微,贸然觐见,会遭到拒绝。他就先去见了刘备的军师庞统。他谒见庞统时,庞统正在大会宾客,他与彭羕也没有什么往来交情,对彭羕没有十分亲密的交谈。看到庞统没有重视自己,彭羕主动卧在庞统的床上,并对庞统说:“等客人走了,我再和你好好谈谈。”看到彭羕如此怪异的举动,庞统没有怪罪彭羕,反倒默许他的举止。庞统将客人们都送走之后,走回来,到彭羕身边坐下,彭羕又要求庞统招待吃饭,然后才和庞统谈论正事,两人是相见恨晚,因此在庞统家中留宿两夜,甚至是整日交谈。后来法正也知道彭羕来了,他一向也是很看重彭羕,就和庞统一致向刘备推荐了彭羕。刘备对彭羕的印象还不错,于是刘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看来彭羕负责宣讲军事之类的工作,完成第还算圆满,令刘备比较满意,对他的好感也一天天增加。

后来刘备平定成都,刘备领益州牧,就提拔彭羕为治中从事。看来,彭羕此时被任命是蜀中的中层官员。但此时,彭羕心态却发生了变化。他从当初刘璋手下的一名徒隶,一下子晋升为蜀中的中层官员,地位可谓天壤之别。于是,开始有些飘飘然的他,又开始旧病复发了,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给别人露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而当初在刘璋的手下遭罪的事情,他是完全没有吸取教训,暗自反省,更早已忘掉了九霄云外。彭羕骄傲自满、自尊自大,引起了诸葛亮的不满,他虽然在公共场合对彭羕还算客气,但私下里是很讨厌彭羕的为人。于是,诸葛亮屡次向刘备进言,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向来是敬重诸葛亮的,他也知道诸葛亮不是一个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人,肯定是彭羕身上出了问题。于是,就开始密切关注彭羕的举动,认为诸葛亮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彭羕的确在为人处世上过于自尊自大、不安于现状,而且在工作岗位也没有表现更加过人的才干与业绩。于是,刘备开始疏远了彭羕,并将他由京官外放到江阳为太守。

三国文臣人物之死——彭羕之死

再次在仕途上受挫的彭羕,没有认真总结自己官场失败的教训和为反省自己在人处世上的性格缺陷,反而是到处发牢骚,表达自己的不满。一次,他找到马超倾诉自己的不悦。马超对彭羕说:“你是有才华的人,主公刘备也特别看重你,说你能和诸葛亮、法正相齐并论,这次怎么让你去一个小地方任职,令大家失望呢?”马超这么说,也有可能是顺情说好话,顺着彭羕的意思说,安慰他一些。但彭羕却张嘴骂上刘备了,说:“他一个老东西,怎么干出这样昏庸的事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还不知道收敛的彭羕接着对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意思说让马超在外面组织人马,我在成都里面接应,天下的事情很容易搞定。彭羕的谋反言论一出口,马上就把马超吓了一身冷汗,默然不答。马超此时,在军阀混战中走投无路、家破人亡,幸好刘备接纳了他,对他还算重用。但由于不是刘备的嫡系出身,马超常怀危惧,害怕被人陷害,遭受打击,所以为人一直低调。而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君主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更是心怀猜忌。彭羕公然煽动自己谋反,这要让刘备知道了自己还好的了吗?于是,马超马上向朝廷检举了彭羕的谋反言论,于是,彭羕马上以谋反的罪名逮捕入狱。

三国文臣人物之死——彭羕之死

被逮捕入狱的彭羕,马上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他主动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借以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为他开罪。他在信中称赞刘备是英主、诸葛亮是贤相,说他自己骂刘备的话是一时糊涂,说的是糊涂话,根本不是我的本意。再说谋反,我也不敢啊。我的意思是说让马超北上进攻曹操,为主公开疆扩土、建功立业,怎么会有其他的想法呢?希望诸葛亮足下能明白的我的本意,您也要努力、自爱。但彭羕的信,显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后还被诛杀了。

但三国志在这里关于彭羕的死,用一个“竟”字,竟被诛杀,显然有作者对彭羕的被杀感到惋惜,甚至有些冤枉的意思。那我们看看彭羕是否真的想否反呢?显然从官职和能力上来,彭羕根本无法组织谋反,正所谓“秀才造成,三年不成”,在者,他和马超也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马超不会凭着他三两句话,就附和他谋反的想法。估计当时,彭羕不过是一时气话,话赶话随口出来的。主要是表达他自己对官职调动的强烈不满,本意是不想造反的,再说他也没有谋反的具体的策划与活动。尽管彭羕没有谋反的具体行为,但他找到一个手握兵权的将军,对他说一番了谋反的言论,也是够严重的了。特别是在封建专制的皇权的时代,说出谋反的言论,都是被任何统治者所不容,何况刘备刚刚占据蜀中不久,对能否在蜀中站稳脚跟,还是有担心的,彭羕这时候攻击政府、向武将宣扬谋反的言行,完全会让刘备认为他是要煽动造反、破坏稳定的局面。何况彭羕是益州本地人,本来刘备对他们不是特别信任,因此这样的人不处理怎么行,所以彭羕是完全是自取灭亡。那么诸葛亮接到彭羕的信的,为何无动于衷呢?首先彭羕的谋反言论,是证据确凿,很难开拓,被定性为谋反,是大罪,也不是随便就能说情的,再者,诸葛亮本身也很讨厌彭羕的为人,加之彭羕也没显示出特别过人的才华,为人处世又有些严重性格的缺陷,对政府的稳定来说是个不安定分子,诸葛亮从这方面来说也不会为彭羕说情。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法正为彭羕说情,一方面,因为彭羕当时确有谋反的言论,另一方面,法正在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他的一些举动已经有违国家法度,引起别人关注,向朝廷汇报了。所以开始收敛、变得谨慎的法正也不愿意卷入彭羕这趟浑水中,给自己添加麻烦。所以还是彭羕的性格害他自己,到了大祸临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为他说情。

三国文臣人物之死——彭羕之死

综上所述,彭羕的死,应该是刘备的下令。诸葛亮虽然讨厌彭羕,但当时他并不掌握生杀大权,这权力还在刘备手中。正如裴松之所言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於己。虽然彭羕不过一时失言,按道理罪不至死,但由于是他在刘备取得益州不久后,各方面还不安稳的时候,而且还是对刚刚投降将领的马超发表谋反的言论,在这敏感的时候,容易引起蜀中的动荡,造成混乱,在外人看来彭羕也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再者任何统治者都对谋反的事情极其敏感和猜忌,这也直接威胁到刘备的统治,刘备怎么会轻易放过彭羕?加之他志大才疏,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反倒天天说当局的坏话,也引起了刘备的不满,此外,刘备处理彭羕也有杀鸡给猴看的意味,就是让蜀中的大小官吏引以为鉴,服从刘备的领导,不能随便对当局发表不满的言论和过激的行为。归根结底,彭羕的死,完全是自取其祸,正如陈寿评价道:“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从彭羕的事迹可以看出:他不注重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反倒是天天趾高气昂、自尊自大、目中无人,学不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道理,这终会导致他自己破己灭身的下场。这就是彭羕之死,带给我们后人的一点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