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子歪曲戲謔張伯禮院士,西醫都看不下去了!

黑慘了!!


這樣子歪曲戲謔張伯禮院士,西醫都看不下去了!


先請大家仔細看看上面這張長圖——


在微博上,在刀先生朋友圈裡,這張圖被很多人轉發和評論。


大意都是“中醫院士說了大實話balabala”之類的嘲諷和取笑。


作為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醫藥界的領軍人物,張院士真的這樣講?!


帶著疑問,刀先生決定去看看這位中醫藥旗手的採訪實錄——


3月22日晚,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專訪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通過回顧他在武漢

戰疫前線的50多個日夜,講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中醫專家臨危受命,帶病抗疫的故事。


看完23分半鐘的視頻,刀先生和一些新浪微博網友的感覺一樣,朋友圈裡面轉發的這幾張視頻截圖,完全是有人故意截取《面對面》節目中的部分畫面來斷章取義、歪曲張院士的原意,來達到某些人所共知的目的。


刀先生以為,你可以質疑中醫,你也可以堅持不吃中藥,但這樣斷章取義戲謔歪曲,實在有些上不了檯面。


接下來,我們還是一起來看看張伯禮院士到底是怎麼說的。


背景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忙於指導疫情防控的張伯禮,接到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飛赴武漢的通知。1月27日,作為中醫醫療救治專家,張伯禮隨中央指導組乘機抵達武漢。

董倩:您看到的是什麼?

張伯禮:

看的狀況就是發熱門診已經是擁擠不堪,大夫已經不堪重負,就是醫院被擠爆了。就在那段時間。但是最可怕的是裡邊,這四類人(發熱、留觀、疑似、密接)混雜在一起,甚至確診的病人也沒地方住院。一床難求,那麼亂,亂到這種情況。我沒想到。

董倩:您說的亂是混雜?

張伯禮:

混雜,病人都混雜在一起,醫院被擠爆了,看病要排幾個小時,並且是有病的沒病的輸液的留觀的等著確診的統統都混在一起。陪診的,也都放在一起。這些人裡邊,不是的以後也都是了,互相交叉感染太厲害。所以你不分離永遠不行。

當時陳一新,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他來了說了一句話非常清楚,他說不關掉水龍頭,這地永遠擦不幹。水龍頭老在那兒跑水,這地老是擦不幹,這句話用得特別恰當。


背景


張伯禮提出了在西醫沒有特效藥、疫苗的情況下,對集中隔離的疑似患者實行中醫治療,“中藥漫灌”一是別錯失治療時機,二是安慰情緒的建議,被中央指導組採納。

董倩:面對這麼複雜的情況,您怎麼就知道用什麼藥去治呢?

張伯禮:

我們在1月中旬,一直在盯著這個病。特別是跟武漢保持著聯繫。開始在一月二十幾號的時候,春節前,有幾個少量的專家到了現場,看了病人,我們拿電話就知道他當時的情況。

當時大家非常形成共識,溼毒,溼毒疫,當時方子就在腦子裡了,咱們就弄。特別是在天津已經有病人了,這些情況你看到以後,就去研究怎麼對付它。

因為我說中藥它比較安全,第二個就是現成的,我們藥廠給做成了袋藥,直接給送到隔離點外邊,不就挺好嘛。

剛剛開始喝藥的時候,有人不要去喝,中藥推得很難,有人說中藥沒效,“那麼大面積的吃中藥,對老百姓負責任嗎?”

所以我說這次特別感謝中央指導組,特別感謝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決策,支持中藥,要不我們也不敢那麼大膽去做。

董倩:當時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到哪兒去做這些藥?

張伯禮:

就說我們國家的實力真強了,並且企業能力也強。

所以當時我開出這個方子來,怎麼來做呢?我對他們湖北原來有個企業叫九州通,原來就有聯繫,就知道這個企業,接觸不多,我就試著給這個企業打電話,我說現在有那麼個事,能不能幫忙做點藥?他說沒問題,你說做多少我們都能做,我們都全力配合。我說沒有錢,現在不知道誰給錢,因為這個事不是短期煮幾天,可能是長期的,我相信政府最後會埋單。人家不問價錢,直到現在也沒問。

董卿:那您給他下的任務是多少?

張伯禮:

下令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000袋,我當時說的名不好聽,叫漫灌中醫藥,要讓中醫藥漫灌,就是全都給。

董卿:為什麼要用這個詞,漫灌?

張伯禮:

太多了,病人太多分不清了,分不清你就只能說都給。因為是一個病因,相同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在古代也是用一鍋大鍋藥給大家喝。我們叫通治方或者叫標準方。


背景


通過普遍服用中藥,集中隔離的很多發熱、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轉,效果不錯。

董倩:您怎麼去定義效果不錯?

張伯禮:

怎麼來看它有效沒效,就是從疑似病人裡最後確診的病人開始能確診到90%,隔離以後喝中藥七八天以後再檢查,這些確診的病人裡邊大幅度下降,下降到30%。

董卿:您覺得在這個過程裡面,中藥起到什麼作用?

張伯禮:

起到了一個隔離的作用,起到了一個安撫人心的作用,起到了一個把它鑑別的作用。

有的病人(服藥)幾天好了,不燒了,這是治癒了。他可能就是個流感,因為那時候也正是流感的季節,所以他可能就治好了。還有的病人雖然不燒了,但一檢查核酸是陽性的,這可能就是個確診病人,就到定點醫院把他隔離開。

董倩:張老師您說的這個階段,如果不上中藥,又會是什麼結果?

張伯禮: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治療問題,是恐慌,那時候給我關在裡邊不給我任何藥吃,我覺得是無助的。沒有藥,跟一天吃幾副藥吃兩袋藥不一樣。

董倩:那您覺得您的藥,更多的是心理撫慰,還是說真起作用?

張伯禮:

真起作用,加上心理撫慰,治療的同時加一點撫慰,讓病人覺得最起碼我吃藥了。


背景


從2月14日開艙,到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在26天運營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癒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礎病的患者按照休艙要求轉至定點醫院,所有患者中沒有1例從輕症轉向重症。


董倩:您一開始為什麼要用中醫的方式,承包下來一個方艙醫院?您的目的是什麼?

張伯禮:

我有信心,前面有工作基礎,不是憑感情,也不是憑義氣,是我在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中醫院已經收治過輕症病人,用中藥治療完全能治好,但我們最後也說中西醫結合。

為什麼?我這裡邊也有西醫的儀器設備,我的心電監護,氧氣,我的心電圖,我的血壓計,一些急救的藥物也有,這樣病人也放心,我們也放心。

董倩:假如遇到這樣的病人,我不想聽你的,我就想要求吃西藥,您怎麼辦?

張伯禮:

有西藥,你要是真想吃西藥我也有。這些藥除了原來給一些老人,他原來有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藥我也得給他預備點,第二,也有一些西藥,你要是說我就不吃中藥,可以。

要不說有個小故事,方艙裡面兩張床挨著,一個老太太,一個姑娘。這個姑娘說我不吃中藥,我平常也不吃中藥,苦,我不吃,我也不信中藥。(結果)這老太太吃了,吃了以後退燒了,這老太太就跟她說,姑娘你也得吃啊,你看我就退燒了。這姑娘說,我也燒,她也燒,她吃了就退燒了,說我也試試吧。等她一吃,她說了這個苦能忍受,還可以,吃完以後隔了一天,她也退了燒。然後她說中藥還是有效的。並且她吃完了以後,除了退燒,她感到渾身也輕鬆了,肌肉疼、酸脹也都好多了,所以她就以後每天定時吃中藥。

張伯禮:

564個病人裡沒有轉重的,按照一般情況這些病人裡邊有6%到10%要轉成重症,也就是說,500個病人裡面10%進展成重症的話,就有50個要轉成重症,但我們一個沒有。

我們最後有一個非常好的感覺,病人退燒了,有些人對這個(中藥的效果)還是信不信模稜兩可,但很重要的是,血裡的指標變了。冠狀病毒對人的傷害很大,損害人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表現在你身體的白細胞數量都在下降,特別是中性粒細胞在下降,淋巴細胞在下降,所以造血的功能都受到影響。

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病人好轉以後,他的淋巴細胞數上去了,白細胞數上來了,就是症狀改善了,血裡的生化指標在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