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清明是祭祀先人、掃墓立碑的時節。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墓誌銘別出心裁、風格迥異,嬉笑怒罵、幽默十足。仔細琢磨,與這些人自身的性格是非常契合的。

  格斯的墓誌銘是:“終於,真正的冒險開始了。”海明威的墓誌銘是:“恕我不起來了!”

  聶耳的墓誌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託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蕭伯納的墓誌銘為:“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牛頓臨終前曾說:“我只不過是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孩。”然而,鐫刻在這位英國大科學家墓碑上的卻是如此文字:“死去的人們應該慶賀自己,因為人類產生了這樣偉大的裝飾品。”數學家馬克勞林是牛頓發現和培養的,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6個大字:承蒙牛頓推薦。

  英國約克郡的牙醫約翰·凡朗的墓碑上刻有:“我一輩子都在為人填補蛀牙,現在這個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補了。”在英國德比郡的一處墓園中,有這樣一篇銘文:“這裡躺著鐘錶匠湯姆斯。他將回到造物主的手中,徹底清洗修復後,上好發條,行走在另一個世界。”兩個短語,將職業與情趣潑灑在墓碑上。想必這二位生前一定是性情歡快之人,連死都要幽默一把。

  世界上最奇特的墓誌銘,應該屬於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他的墓碑上刻著一道謎語般的數學題:“過路人,這座石墓裡安葬著丟番圖。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時期。又過了生命的1/7他才結婚。婚後5年有了一個孩子,孩子活到他父親一半的年紀便死去了。孩子死後,丟番圖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結束了塵世生涯。過路人,你知道丟番圖的年紀嗎?”

  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生前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他的墓碑上只寫著他發現的公式:“S=KlnΩ”。

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墓碑上寫著如此文字:“活著,大自然害怕他會勝過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會死亡。”有誰能勝過這樣的讚美?

  在俄羅斯,有一位年輕的漢學家叫彼德羅夫。他研究魯迅、瞿秋白、巴金、老舍、郁達夫,他一直是個講師,連副教授也沒有當上。逝去之後,他在自己的墓碑上只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漢字:“夢”。

  魯迅先生生前論敵如雲,常遭受四面圍攻,但他卻愈鬥愈勇,毫不手軟。他的臨終遺言是:“一個也不寬恕。”頗有來生再戰的意思。

  馮玉祥的墓誌銘是這樣寫的:“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奮鬥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最搞笑的墓誌銘大概屬於一頭驢,其碑文由軍人所書:“下面安睡著我們的麥吉,在她的一生中,曾踢過一位將軍、兩位上校、4位少校、10名上尉、24名中尉、40名上士、220名士兵。最後,她踢上了一顆炸彈,不幸以身殉職。”

  現代人的墓誌銘則更加彰顯了時代特色,有人寫下這樣的墓誌銘:“系統已崩潰,等待修復重啟……”

  死亡是世間最痛之事,對待死亡需要勇氣,更需要幽默和智慧。□張 勇

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

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清明掃墓,現代人一般神情肅穆地完成墓碑前磕頭敬香、跪拜灑酒、掛“紙錢”等程序後,便遊賞山水、酒食一番。至於“碑”及“紙錢”緣於何時?便很少有人關注了。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至於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桓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裡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後於墳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現於漢代,唐封演的《封氏聞見錄》卷六“碑碣”條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這說明,到了後漢,墳前立碑已經普及到平民階層。

  不過,當時的“碑”和“碑誌”是兩碼事。《封氏聞見錄》卷六“石志”條謂:“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齊將有發古冢,得銘雲:‘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那時,“施石志於壙裡”,即墓誌銘埋於地下,且“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到唐朝,墓誌銘“貴賤通用之”。

  “紙錢”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

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的“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而斷定“紙錢源於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後經宋明清歷代文人的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了定論。而河南洛陽發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鑄幣替代貝幣後,殉葬錢幣在使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模仿真幣的冥幣便開始出現,模擬真幣的材料有泥陶、銅鐵等。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按理說,“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紙張的產生和紙幣的流通。而東漢蔡倫發明“蔡侯紙”是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史書記載,作為書寫工具的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400年後的南朝宋時的事。於是,有傳說紙錢源於東昏侯蕭寶卷(南齊的第六個皇帝)的“剪紙為錢”,但正、野史均無記載,可信度極低。而考古發現的紙錢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公元500年前後,也就是南北朝中葉以後。由此推斷,清明掃墓燒紙、掛紙錢的歷史相對要再晚一些。

  眾所周知,民俗是以民眾生活為基礎。厚葬之風與封建社會“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關係。厚葬對富裕的權貴階層不是問題,但平民百姓卻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擬錢幣的紙來代替錢陪葬,這也許才是冥幣產生的源頭。到了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葬禮中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使用紙錢。依進化論觀點解釋,用紙錢取代真金白銀來陪葬、祭祀,既緬懷了故去先人,又推動了物質文明進步,堪稱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躍進。但是,從現代環保和安全角度講,墳前焚燒紙錢不僅汙染環境,極易引發火災,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應當堅決摒棄。□趙柒斤

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國學堂說“祭”

  “祭”,是個會意字。其甲骨文的右邊是一隻手(又),左邊是一塊肉,中間的小點,則表示肉塊粘連的血滴。整體字形意在表示,上古先民用剛剛宰殺的鮮肉獻祭於祖宗神靈;金文省卻了表示血滴的小點,卻在下方增加了一個代表供桌或祖宗牌位的“示”字,強調了獻祭的主體和方式;小篆秉承金文,形體美觀,構形更為勻稱;楷書緣此寫作“祭”。

  “祭”的本義指用肉塊供獻祖先神靈。說到“祭”字,人們一般會認為它與悼念逝者、緬懷先祖、祭奠神靈有關。

  比如清明墓祭。墓祭也叫掃墓,是清明亙古不變的主題。據《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至唐代,墓祭遂成為社會的重要風俗,朝廷還發政令將民間墓祭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宋以後,寒食與清明合一,墓祭便由寒食擴展到清明。古時,清明祭祖掃墓,人們要扶老攜幼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再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然後進行祭拜。除墓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廟祭等。清明掃墓傳承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此外,在祭掃對象上,人們不再僅僅只是祭奠自己的先祖和親人,還包括祭奠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以及中華民族的祖先(如黃帝、炎帝),其思想內涵更為深遠。

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再比如國家公祭。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了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死難的國民。

  又比如民俗之祭。流傳較廣的祭灶,是中國百姓對灶神的信仰。還有祭月,早在夏商時就有祭拜月神的習俗。至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也逐漸影響到民間,直至現代,每到中秋,人們會以各種方式,行祭月拜月之禮。民俗之祭還有不少,如祭河神、祭山神、祭蠶神、祭社神等。

  “祭”與“祀”同義,只是古人對兩字做出分別:“天神稱祀,地衹稱祭”,意謂祭祀天神稱“祀”,祭祀地神稱“祭”。現代漢語中,“祭”“祀”常常連用,表示紀念並求保佑。

  (梁文俊)

“三長兩短”說

  生活中,人們常用“三長兩短”指意外發生的禍事。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八曰:“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

  “三長兩短”也特指人的死亡。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十六回曰:“將來我有個甚麼三長兩短,侄少爺又是獨子,不便出繼,只好請侄少爺照應我的後事,兼祧過來。”張愛玲《琉璃瓦》:“爸爸!爸爸!你要有個三長兩短,可憐你這苦命的女兒,叫她往哪兒去投奔?”

  長、短本是形容物體長度的,為何會跟意外發生的禍事或人的死亡“掛上鉤”呢?這或許與“三長兩短”一詞的來源有關——

  一說與棺木有關。《禮記·檀弓上》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對此,唐代大學士孔穎達解釋說:“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漢時呼衽為小要也。”

清明且看墓誌銘?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國學堂說“祭”


  原來,古時棺木不用釘子,而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人只有死了,才能與“三長兩短”的棺材聯繫在一塊。所以,在形容人們意外發生不幸時,常用“三長兩短”來暗指有性命之憂。衽,原本是指衣服的縫合處,這裡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後來,人們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漸漸被淘汰了,而三長兩短地捆棺材的皮條也隨之消失。但是,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使用。

  另一說與五把名劍有關。《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磐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其中勝邪和魚腸乃短劍,另三把乃長劍。這三長兩短五把劍每次出現,都攪動風雲,許多人因為這五把名劍而命喪黃泉,遭受意外之禍,因此,後世將“三長兩短”作為災禍、意外死亡的代名詞。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減為“長短”二字,但意思不變。《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木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