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哈佛学生忙着改变世界,我们的天之骄子却一心逼着父母买房?

两年读完小学,10岁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考过了二本线,16岁成为年龄最小的博士……如此剽悍的成长经历,在众人眼中也只有“天才”“神童”这样的名词可以与之匹配了。然而,古文里的的“伤仲永”却总让我们对神童有着一种“泯然众人矣”的担忧。而事实上,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

为何哈佛学生忙着改变世界,我们的天之骄子却一心逼着父母买房?


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的张炘炀的经历也再一次印证了“神童魔咒”。从小到大凭借着出色的天赋,一路跳级,13岁就考进了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的张炘炀,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掌中宝,为了支持他的学业,父母二人变卖了家里的房子,跟随他来到了北京,然而如此的付出换来的结果却是,16岁的张炘炀以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为要挟,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按张炘炀的逻辑来讲,如此天赋异禀的他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而人上人的标准那就是:北京户口,买房,将来找个好工作。

此事一出,自然是引起了舆论一片哗然,张炘炀这个曾经包揽无数赞誉的神童,一转眼成了大家争相抨击的对象。什么“高分低能”,什么“心智有缺陷”之类的评价铺天盖地。

其实比起一味的抨击和批评,张炘炀的经历所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更值得我们深思。

为何哈佛学生忙着改变世界,我们的天之骄子却一心逼着父母买房?

为什么一个本该前途无量的天才会变成这个样子?张炘炀的“人上人”思维和他心中对成功标准的理解是个例还是通病?我们的教育想要培养的人才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只有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类似的故事重复上演。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造成张炘炀身上症结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我们大多数中国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到最后的考大学,其中每一道关卡都是通过考试分数来筛选学生的,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家长都已考试分数来作为自己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标导向,只要考试分数没问题,只要能上一个重点中学,考一个名牌大学,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都可以往后靠,因为大学的招生标准也只看成绩这一项而已,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许许多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在这一点上,美国大学在招生时的考量就相对全面许多,除了成绩之外还要看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养,像张炘炀这样只靠成绩好就能进名校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

为何哈佛学生忙着改变世界,我们的天之骄子却一心逼着父母买房?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张炘炀的“人上人”思维,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从小打大也经常听另外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在传统的中式思维里,这些俗语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当然都有它的道理,事实上,这些话里也却是都有激励人积极进取的正面意义,只是,在如今的社会里,对待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辩证的思维去看。高晓松曾在辩论节目中怒怼一名清华学子“你是名校出身,却在这里问我你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名校是国之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不是为了找工作的,你作为一个名校生来到这里,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为何哈佛学生忙着改变世界,我们的天之骄子却一心逼着父母买房?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也曾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见张炘炀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很多大学生的通病。

“价值观缺陷”和“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的教育原因。而想要扭转这一现象,以辩证的思维借鉴美国大学的人才选拔、培养方式也许不失为一条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