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接飞刀的人


那些接飞刀的人

承蒙大家厚爱,书院藏龙卧虎,群星璀璨。

那些接飞刀的人

001

1926年1月1日,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离开了一家知名的投资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在那个股票市场投机狂热的年代,美国到处都是一片经济繁荣的景象。

年轻人的基金也取得了丰硕的回报:

1926年到1928年,每年收益率超过20%。

到1929年初,公司的资金规模已由40w美金,上升到了250w美金。

繁荣的景象“似乎”仍将持续。许多美国民众将自己辛苦半生的继续投入优质的企业中,相信这些钱会成为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

1929年9月,时任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向公众宣称:

“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那些接飞刀的人

1929年10月22日,《纽约时报》头条刊登了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预言:

“我认为股票现在的价格还很低。”

2天后,股灾来了。

1929年10月24日,道琼斯指数单日大幅跳水。证券交易大厅挤满了焦头烂额、捶胸顿足的人,所有参与者都在恐慌抛盘。

那一天的美国人,都觉得自己“见证了历史”。

仅仅4天后,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13%。

1天后的10月29日,继续,暴跌22%。

如果在那个年代也有朋友圈,相信在那一天,流传最广的段子也会是这样的:

“我活了大半辈子,历史上的美股暴跌只发生过3次。前两次我的记忆很深刻,它们分别发生在1天之前和5天之前。”

别人恐惧,我贪婪。

面对历史级别的暴跌,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历史级别的机会。

他相信自己鉴别优质资产的眼光,相信好的企业一定会价值回归。

眼看着飞刀仿佛快要落地,他伸出了手。

他“抄底”了。

这是个改变他命运的举动。

本以为可以火中取粟,赚的盆满钵满。

哪曾想陷入恐慌的市场,根本不顾基本面,不顾价值。

他以为接住了飞刀,没想到飞刀根本没有柄。

1930年,基金亏损50%。

1931年,基金亏损16%。

1932年,基金亏损3%。

那几年,无数美国家庭倾家荡产,跳楼的人数以千计。年轻人也从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小子,退掉豪宅辞掉管家,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而那个预言股票还在低点的知名经济学家,爆掉了自己手上千万美金的财产,还欠了一屁股债。

这个经济学家,名叫欧文 · 费雪。

这个接飞刀的年轻人,名叫格雷厄姆,是证券投资大师,价值投资鼻祖,也是巴菲特的老师。

那些接飞刀的人

002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07年,金融萧条的气氛再次在美国的土地上空蔓延。感知到潮水的参与者们在密切关注着时局,期待美联储采取有效的举措来保护市场。

2007年8月美联储降息。

1个月后,再次降息。

当时,Lagg Mason的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判断危机已经过去,优质的企业不会破产,于是开始买入。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金融危机来了。

这位基金经理购买的“优质资产”——花旗银行,也难逃一劫。

那些接飞刀的人

在所有人的经验看来,一场史诗级的股灾,让股价蒸发50%以上,已经是极度便宜了。

于是,这位基金经理开始重仓抄底,开始“接飞刀”。

之后的故事,大家直接看图吧:

那些接飞刀的人

在真正的飞刀面前,我们的想象力太贫瘠了。

这个接飞刀的基金经理,是美国历史上的投资奇才,比尔 · 米勒。

他所管理的资金在1991年~2005年期间连续15年吊打标普500。

历史上每年跑赢指数的基金占比只有25%。

连续15年跑赢指数的概率是0.25的15次方:

0.00000009%

就是这样一位传奇投资人,一个曾在早期重仓亚马逊和苹果的价值投资者,在2008年,用“接飞刀”的行为,创造了58%的年度亏损。

15年战胜市场,1年打回原型。

003

时间回到现代。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期间,我们这代人也见证了历史:熔断、熔断、再熔断。

之前两次熔断,许多朋友问我:

可以抄底了吗?

我把他们一个个劝退了。

那些接飞刀的人

今天,再一次熔断,按耐不住想要接飞刀的朋友,只怕有增无减。

索性送上这篇文章,大家以史为鉴吧。

当然,我不是要一棍子打死,而是请你在决定“接飞刀”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是基于什么判断股价已经很低了?是靠清醒的推理,还是靠直觉?

因为跌了“很多”,我就觉得够便宜了吗?有没有可能接着跌

我对引起暴跌的原因有系统性分析过吗?

我对原油价格战的走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吗?

我对新冠病毒引起的全球疫情恐慌还将持续多久,有最乐观和最悲观的预判吗?

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想清楚,甚至没想过,掂量下自己手中的筹码,你真的打算现在推出去吗?

或者问自己,对于行情,对于抄底,我有信心比格雷厄姆和比尔米勒出手更准吗?

人脑有两种思考方式,基于直觉的快速思考(系统1)和基于大量推理运算的逻辑型思考(系统2)。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人脑往往倾向于采用系统1,进行直觉思考。这种时候,最容易酿成“接飞刀”的悲剧。

有时候,想要在投资世界中取胜,光靠交易技巧是不够的,还要多懂点“行为心理学”。

永远记住,市场的恐慌情绪可能会持续很久,但你的后手筹码却未必能支撑你打完整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