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还会来吗?

香辣石斑鱼


先举一个不大恰当的例子,比如一个正常男子,被困几个月之后,回到家当晚可能会和老婆大战三百回合,但是你要他连续天天像第一晚那样不大可能,那有可能“身体就被掏空了”。总体来说,他与老婆所谓“报复性的消费”的次数应该不够几个月的消费次数多。


第一个结论:全年的消费应该是有消退的。


第二,要看行业。

比如旅游,可能疫情过后很多人可能闷在家久了,是要出去走走,旅游会增加。但有些行业,比如留学,我个人觉得就有可能有一定的衰减。


第三,有些趋势是一去不复返的。

比如更多的线上交易取代线下交易,更多的线上教育取代线下教育。有可能都是一些不可逆的趋势。


第四,钱袋子不鼓,任何消费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

关键是要老百姓有更多余粮,对未来信心更足,才会有更多的持续的消费。国内外的疫情对今年经济都会有很大影响,大件消费今年肯定是会受影响的。



丰禾刀投资


大概率不会。

报复性消费的前提是手握现金。

1. 经济增速的放缓

2018年好多企业主反映生意没有以前好做了,利润在减少。

经过这次的疫情,有部分企业年前有点撑不下去的中小企业彻底关门。

正在营业的企业也是大部分在降薪,或者裁员来维持企业活下去。

现在绝大不部分人只消费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其他娱乐行业的消费基本停滞。

2. 外贸出口收缩

国外疫情爆发,外贸出口收入降下来,国内市场没有开发或者订单量不大,依靠外贸订单的企业无法生存

有部分人会失业,没有收入。

南方工厂转型或者裁员,内地经常南下打工的工人会留在本地找工作,就业压力重,工资一般不会高,刚刚好顾住生活,哪里来的报复性消费。

不管个人还是企业,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活下去才能去考虑发展。


美飒2020


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会有一小波,但不会持久。

很多人历此一劫后,消费观改变了,认为未来跟变化不知道哪个先到,有得花该花就花,有得吃该吃就吃,有得玩该玩就玩,所以,会尽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引发一些自主消费。

另外,封城隔地这么久,很多因疫情,未能成行的旅游,因疫情,未能举办聚会,因疫情,未能操办的宴席,都有可能择时补办。这波消费叫做滞后消费。

但生活中,充满了柴米油盐无奈,停工歇业了这么久,相信好多人口袋早己羞涩,虽然,他们也想生活充满阳光,追求诗和远方的浪漫,但终归要面对孩子补习费,老人的医药费,一家人生活费的出取,所以,绝大部分人还是不可能潇洒走一回地去报复性消费!

还有,疫情对全球经济打击巨大!每个国家包括中国经济都受很大影响,甚至,有学者预测会引发经济危机!试想在如此恶劣经济环境下,又有多少人能独善其身,不用捂紧钱包,勒住裤带过日子,不要说报复性消费,就算日常消费都会减少!


惟欢


17年前,2003年10月,非典疫情过后的首个“十一”黄金周,携程平台上的机票订单成交量同比增长200%。随后在2004年,全国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11亿国内出游人数创造了4711亿元的总收入。当然,旅游业只是观察疫情对于消费影响的一个小窗口,不过,也能从中感受到当年“解禁”后的喜悦。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在消费旺季春节档突如其来爆发,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经过半个多月的封闭隔离式生活后,疫情结束后要做什么,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偷偷在心里列清单:究竟是人生苦短,活在当下;还是节衣缩食“补窟窿”?

“手里必须有一定的流动资金”

“都一个月没上班了,哪有钱消费?”对于疫情结束后是否会有报复性消费,一部分网友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把这一个月欠的信用卡、花呗等还上,赶紧努力上班赚钱。

也许假期增加最开心的是不用赚钱养家的孩子们,对于成年人来说,宅在家几周,所有生活开销都在增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涨幅较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创逾8年新高。

如今,2月已至中旬,由于多地复工时间一再延长,相当一部分职员尚未收到1月份工资,但很多家庭还面临着车贷、房贷以及学费、学习班等教育类费用等各种支出。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由于现金流影响而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失业危机和焦虑不容忽视。或许对于一大部分人来说,2月收入将大打折扣或者干脆就没收入。

“手有余粮心不慌”或许是一拨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疫情结束后,最多会补齐了之前因为快递无法发货等原因压抑的消费需求,2020年最大的目标应该是攒钱以增强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11月底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住户部门贷款余额47.9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8万亿元,占住户部门债务余额的比例为53.9%。人民银行工作人员测算发现,2018年末,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为60.4%。

“一月份工资到现在还没发,春节前买东西用的花呗只能用余额宝里的存货周转了。”王岩(化名)感慨说,一家人在2月虽然不出门消费,但房贷等固定的生活支出照常,并且自己工资并非固定,2月不开工就没有绩效收入,按照最乐观的情况,3月可以恢复正常工作,但3月还得节衣缩食,最怕出现周转不灵。最后,她强调了一句:“以前觉得花呗、信用卡用着爽,但真的现金流卡壳了就发现还是在手里保存一定的流动资金最重要。”

不过,尽管对于是否有报复性消费网友声音不一,但,疫情结束后出去搓一顿、呼朋引友坐在一起吃顿火锅,几乎成为网友一致的呼声。2月15日,在微博#出门第一顿吃什么#热门标签下,阅读量就已经过2.5亿,其中大量网友回复称希望能吃一顿火锅、去街边四五好友喝啤酒撸个串儿,也许这两种餐饮,承载的更多的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陪伴的社交属性。

消费要降级?灵魂拷问:包能当饭吃吗

潮水退了才能看出谁在裸泳。

27岁的杨格(化名)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做内容策划,她在这个春节没有回山西老家,初衷是逃避“七大姑八大姨式催婚”。在疫情日益严峻后,她庆幸没有回去“毕竟各地封路,返程也不好走。”

刚工作这几年,她自称自己是“妥妥的月光族”,手中目前最大的“存粮”是春节前夕拿到的那一笔年终奖。“不多,够我买一个看上一年的包,本来准备春节后找人从欧洲代购,花一个月工资买个包还是很心疼的,但现在改主意了。”

谈起放弃买包,27岁的杨格眼睛里的光有点暗淡。并非是因为不好找人代购了,而是在等待去办公室上班的焦虑中、担心房租会不会上涨的过程中,杨格终于决定从网上随便买个帆布袋上下班装电脑。她说,疫情期间,想的最多的就是如果不幸中了,她究竟还有什么愿望和遗憾。

“想来想去觉得,买个包啊啥的,究竟有没有这个必要。”杨格说,真的大病大灾来了,包能当饭吃吗?

据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2018年全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尽管有声音认为,当疫情过去,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需求还会继续释放。但问题是,经过这场抗疫战争后,消费者们还会拿出来真金白银买奢侈品吗?

至少杨格不会了。“追求消费升级、美好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吧?”杨格说。但她也同时感慨,就她自己而言,2020年或许“消费降级”或将占上风。

“之前选择超前消费,是因为对未来有信心,觉得自己还年轻,认为只要一直上班就不会断顿,并且工资总是要涨的。”杨格说,但2月到现在大半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恢复正常上班,1月份工资没发不说,反而会担心自己老板撑不住裁掉自己,就觉得自己以前太乐观了。

“可以精致,但不要月光花钱没个数,弄的自己穷途末路了。”杨格说。

居安思危:买房买车会火爆么

“在突然静止的城市里,没有一辆车,出门找开门的药房和超市都不方便。没有自己的房,可能连小区门儿都进不去。”在疫情带来的各种“封闭式管理”下,有网友如此评论。可以说,在疫情下,房子和车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意义或许不亚于口罩。

日前,有网友曝光浙江某地路口放着的一块牌子:“XX无房产一律不予放行”,这只是在疫情封锁状态下对于业主和租户不同对待的一个缩影。有媒体统计称,全国有10余个地市出台“外地人没房产不准回小区居住”等规定。

尽管在一个城市漂泊、工作以及纳税,但没有房产,在疫情来临等特殊时刻,还是会那些让拎着行李的返程的人们感到无奈以及愤怒。

“有房本就能免疫?房产证是疫苗?”这样的声音在讽刺规定“一刀切”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新的思考:要不要赶紧买房?有网友如此称:“经过这次疫情,更加坚定买房的决心,没有房,处处受限制!”

在政策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定位下,中国楼市调控成为常态。有媒体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累计调控次数达到了620次左右,创下了历史新高。对于刚需购房者来说,中国楼市企稳,已经不复此前的高温,或许这次疫情中的阻挠事件会成为刺激买房的加速器?

除了落脚地外,由于担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会有感染风险,恐怕不少人萌生了赶紧买车的念头。以非典时期为例,有媒体报道显示,在2003年4月,北京地区4S店平均成交率可以达到80%,远远超过了之前的20%-30%。数据显示,整个2003年,中国车市销量同比增幅达到了34.2%。

消费、投资与出口,被认为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13年以来,消费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顶梁柱”。2019年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促消费稳投资,内需潜力开始不断释放。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下一个十年的开端,就已经开始习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不管是买房还是买车,只要是刚需,疫情结束后就是好时机


拾有叭久


有人预期,疫情过后,消费行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有人预期,这种反弹将是短暂、微弱的,并不足以支撑起消费本应对GDP的贡献。

如何提振消费,稳定信心,是疫情平稳期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考虑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未来或有望迎来更多提振消费的财政、金融政策。

海外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持续扩散,原油市场、美股和多个主要市场股价暴跌,国内还处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期,在此背景下,国内的消费市场复苏会以怎样的节奏展开?

从供给端来看,餐饮、旅游行业等零售消费行业经历了一轮硬核的被动“去产能”。

中泰宏观研究团队日前发布的研报中,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显示,旅游受损最严重,1季度收入下降或为1.2万亿,占全年旅游收入的近2成。餐饮零售收入下降9600亿、交通运输1400亿、电影100亿。并且,消费收入减少还会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影响,该团队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此进行估计。旅游收入下降将造成其他行业收入下降约5500亿,餐饮零售为3200亿、交通运输为820亿、电影为60亿。“2019年我国4.7万亿的餐饮收入中有15.5%来自于春节期间,即使疫情过去,春节假期已不再,餐饮业损失恐难恢复。”

但从需求端来看,疫情过后,餐饮等行业也将最快迎来复苏。

据企鹅智库近期发布的《全国网民消费影响调研报告》,疫情期间,居民线下消费需求被压制,疫情结束后,消费信心回弹,疫情期间减少的线下消费活动,居民均有不同程度的补偿性消费。在疫情期减少外出就餐的网民中,65.9%的网民表示疫情结束后,将会外出就餐,餐饮业在疫情结束后预计会迎来比较明显的补偿性增长。购物、美容美发、电影院消费也有较大的重新消费需求。

宜信首席经济学家李琳博士认为,随着3月份和4月初湖北以外地区的全面返工复产,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化,二季度消费将在一季度极低的水平上反弹,消费增长二季度或会显著提升。二季度的消费提升部分也是得益于疫情之后的补偿性消费需求,比如,今年前2个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和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均下降40%等,这些在一季度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二季度得到释放,并带动相关的如家电、家具、装修等消费。三、四季度的消费增速可能又将较二季度逐步放缓,回归到中国消费增长的长期趋势水平上来。

3月份开始,快递物流行业人员复工明显加速,线上消费复苏的步伐明显快于线下。可供参考的一个表现是,阿里发布“38大促”成绩显示,其大快消行业同比去年38大促的增幅超过2019年双十一和双十二的增幅,去年双十一天猫整体成交额的同比增幅是25.7%。

消费能力与信心是否同步恢复?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此前的提法,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由于企业规模和技术能力等限制,中小微企业普遍处于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链下游,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依附于中小微企业的大量城镇劳动人口,收入与就业面临的险峻形势,是否还能支撑起足够的消费能力与信心?

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诊断疫情对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影响与政策建议报告》,在其调研中,流动资产可维持生活的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工薪阶层占比为47%,六个月以上的有45%,4-6个月的为8%。“流动资产与月支出比例”指标,各职业类别评分均值都在2分以下。

但这份报告中也展示了一个积极正面的指标,有三成工薪阶层较为乐观,认为依然能够维持现有生活水平。三成可能降低生活水平,但不会失业。仅14%的工薪阶层认为,一旦失业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对家庭未来财务的信心”指标中,49%的人在6分以上,工薪阶层悲观情绪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更需要考虑的是,我国居民虽然储蓄率较高,但负债结构失衡的情况由来已久,住房按揭贷款的偿还压力,对潜在消费力的挤出效应,或在经济下行期更为凸显:央行公布的数据中,今年前两个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22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6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862亿元。

另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较多。食品是居民消费中的“刚需”,食品价格的走高,也会压抑其他非必要消费的支出。

李琳认为,年初以来,油价显著下跌,预期将带动国内工业品价格回落,未来PPI同比通缩幅度将进一步加深。非食品、食品CPI同比增速到年底将大幅下降, 总的来说,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预期通胀下行,由于去年底的高基数原因,年底CPI或面临通缩的压力。通胀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较为负面。

消费心理方面,疫情使更多人增强了抗风险意识,对流动资金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消费趋于理性。融360维度出品的《疫情期间大众消费信心调查》显示,超6成受访者表示会更加趋于理性消费,仅有11%表示将扩大消费。大众会在今后长期生活中减少的消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是旅游消费、线下娱乐消费、宠物相关消费、礼品消费、配饰消费,受访者选择比例分别为31.39%、28.48%、20.71%、20.39%、19.74%。

收入不确定性增大,房贷支出每月不变,再加上物价上涨趋势仍在持续,留给“报复性”消费的空间还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不确定性本身带来的不安,已足够辐射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之中。


白久久音乐


理性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不会报复性消费。

“都一个月没上班了,哪有钱消费?”对于疫情结束后是否会有报复性消费,一部分网友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把这一个月欠的信用卡、花呗等还上,赶紧努力上班赚钱。

也许假期增加最开心的是不用赚钱养家的孩子们,对于成年人来说,宅在家几周,所有生活开销都在增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涨幅较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创逾8年新高。

如今,2月已至中旬,由于多地复工时间一再延长,相当一部分职员尚未收到1月份工资,但很多家庭还面临着车贷、房贷以及学费、学习班等教育类费用等各种支出。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由于现金流影响而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失业危机和焦虑不容忽视。或许对于一大部分人来说,2月收入将大打折扣或者干脆就没收入。

“手有余粮心不慌”或许是一拨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疫情结束后,最多会补齐了之前因为快递无法发货等原因压抑的消费需求,2020年最大的目标应该是攒钱以增强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报复性消费请问消费的是自个还是社会呢?请做个理性的人。


Daniel_Don


疫情过后,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疫情差不多接近尾声,但是全球其他国家才刚刚进入爆发期。要等全球疫情过后。在我个人看来,不会出现整体性消费潮,但是在短时间会有一些行业出现爆发。可比较当年国内非典时期。想想现在这个阶段,消费者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了,而且国内已经出现了好多线上商城。随着线上的这些平台无疑会肖弱线下的消费欲望。一般都会出现线上线下,此消彼长、相辅相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