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国之河南:宜阳县。

宜阳县地名由来

因位于宜阳山之东南得名宜阳。

宜阳之名,早载于《史记》、《战国策》。历史上宜阳曾多次易名,治所(县、郡、州)屡经变迁,至金、元时期废寿安、福昌为宜阳之后,始固定下来。据《明史·地理志》:“永宁有大宋川,下流为宜水”。《读史方舆纪要》:“大宋川出永宁北八十里之横塘山,至宜阳境入洛,即宜水矣”。《河南府志》:“永宁古为宜阳地,故山曰宜阳山”。而宜阳治所适在宜阳山和宜水之阳。又据《河南府志》:“西度水亦曰宜水”(即韩城河),“西度水经宜故城西,故曰西度‥‥‥水自城西东南流,城在其北,故曰宜阳”。《河南地名漫谈》:“宜阳,以宜阳山为名,宜阳山在宜阳西北部”。

宜阳县历史

战国时置县,已有24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夏属豫州,商属雒西地,西周为周南地。春秋归晋,亦曾为毛国地。战国时,韩国曾以韩城为都。韩景侯将国都迁到阳翟(今河南禹州)后,于宜阳置县,属三川郡。秦因袭之。汉代属河南郡、弘农郡。北魏设宜阳郡,辖宜阳、金门、南渑池三县。另析置甘棠县,属新安郡。后周废宜阳县,置熊州,继又更名昌洛县。隋改甘棠县为寿安县,增设兴泰县。唐改为福昌县。元代福昌、寿安合并,再称宜阳县。明、清沿袭元制。民国初年宜阳先后属豫西道和河洛道,后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7年8月宜阳解放,以洛河为界,分宜南、宜北两县。1949年2月复并,仍名宜阳县,属洛阳专员公署。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宜阳县属洛阳市。

截止到2018年,宜阳县辖:赵保镇、张坞镇、城关镇、锦屏镇、白杨镇、董王庄乡、高村乡、韩城镇、上观乡、樊村镇、三乡镇、柳泉镇、盐镇乡、香鹿山镇、莲庄镇、花果山乡。

地名看中国之河南:宜阳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