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河南:葉縣。

葉縣地名由來

春秋稱葉邑。其名稱來歷,許多人都認為與周成王桐葉封弟有關。《史記梁孝王世家》載:“成王與弱弟立樹下,取一桐葉以與之,曰:‘吾用封汝。’周公聞之,進見曰:‘大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與戲爾。’周公曰:‘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則必行之。’於是乃封小弟於應。後人認為,葉屬應,故葉名應由此而來。但是,《史記?晉世家》卻記載說:“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汾河之東,方百里,故曰“叔虞”。兩者的確有明顯矛盾。當代專家學者研究表明,“葉”字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現,且有明顯指示葉地的。說明葉縣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所以,對於葉縣的具體來歷,尚待進一步考證。

地名看中國之河南:葉縣。

葉縣歷史

夏、商,屬豫州地;周,屬應侯國;春秋,歸楚;戰國時期,境內除葉邑之外,還設有舞陽邑(治所在今葉縣龍泉鄉古城)、卷邑(治所在今保安古城村)、昆陽邑(治所在今葉縣城),始屬楚,繼屬魏、韓,後歸秦。西漢,置葉縣(治所在今葉縣葉邑鎮舊縣村)、昆陽(治所在今葉縣城)、紅陽(治所在今葉縣葉邑鎮東、澧河南同心寨)三縣;葉縣、紅陽縣屬南陽郡,昆陽屬潁川郡;三國時,葉縣、昆陽均屬魏;西晉時,葉縣屬南陽國,昆陽屬潁川郡;東晉,葉縣屬南陽郡,昆陽屬潁川郡;北魏,屬襄州南安郡;北魏孝昌二年(526)於葉地置襄州;東魏,葉縣屬南安郡;東魏武定六年(549),南安郡改為定南郡,葉縣屬定南郡;北齊,葉縣屬襄州,又於葉境置汝墳縣(治所在今葉縣龔店鄉汝墳店村),並以汝墳置漢廣郡。公元557年,北周滅齊後,葉縣屬南襄城郡,改定南郡為定南縣(治所在今葉縣保安鎮古城村);隋,葉縣始稱澧水縣,後複名葉縣;隋大業初(605),廢定南縣入葉縣,屬潁川郡;唐,置葉州,唐貞觀八年(634),葉縣屬魯州(今方城縣),後改屬許州(今許昌市);唐開元、大曆,兩次置仙州;大曆四年(769),於葉縣境置仙鳧縣(今葉縣保安鎮古城村);唐鹹通11年(770),廢仙鳧縣仍歸葉縣,屬汝州;元和十三年(818),舞陽縣治由葉縣遷出;五代時期,葉縣屬汝州;宋朝,葉縣屬京西北路汝州;金泰和八年(1208),葉縣屬南陽路裕州(今方城縣);元至元三年(1266)並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元初,昆陽縣治所在今葉縣葉邑鎮舊縣村),屬南陽府裕州;明、清,屬南陽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葉縣屬豫南道,次年改屬汝陽道; 1932年,葉縣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南陽行政督察區);1944年,日本侵略軍陷葉,國民黨縣政府遷至葉縣西南山區劉東華村;1945年8月,中共地下組織在葉縣龍泉鄉成立葉縣抗日民主政府,轄葉縣東南7個區;1945年10月,國民黨縣政府遷回縣城,仍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同月,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改稱為葉、舞、方、泌邊區聯合民主政府;1947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九縱隊七十七團解放 葉縣,建立葉縣人民民主政府;先屬第五專區(在魯山縣),後改屬第二專區(先在舞陽縣,後遷方城縣獨樹村);1949年至1969年,屬許昌專區;1950年,葉縣境內設10個區;1956年,設城關鎮1個鎮和任店區等10個區;1958年,成立墳臺、舊縣、龔店、夏李、廉村、任店、辛店、蒲樓、保安、城關等10個人民公社;1965年7月轄區調整為城關鎮和任店、夏李、常村、田莊、舊縣、保安、辛店、龍泉、墳臺、廉村、水寨、鄧李、龔店、蒲樓、城關等1鎮15個人民公社。1970年至1982年,屬許昌地區;1983年9月,葉縣改屬平頂山市管轄。

1973年,將蒲樓人民公社分為遵化店和洛崗2個人民公社;1982年,因洛崗人民公社駐地在洪莊楊村,更名為洪莊楊人民公社;1984年,將所轄的16個人民公社改為16個鄉;1985年5月,成立馬莊回族鄉;1986年,改城關鎮為昆陽鎮;1989年3月,撤墳臺、保安、任店鄉設立墳臺鎮、保安鎮、任店鎮;1993年,改墳臺鎮為仙台鎮;1994年,撤遵化店鄉設立遵化店鎮;2008年,撤舊縣鄉、廉村鄉,設立葉邑鎮,廉村鎮;2011年,撤辛店鄉、常村鄉設立辛店鎮、常村鎮;2014年,撤銷城關鄉、昆陽鎮,設立昆陽街道、九龍街道、鹽都街道。

截止2019年10月31日,葉縣轄3個街道,即昆陽街道、九龍街道、鹽都街道;9個鎮,即任店鎮、保安鎮、仙台鎮、葉邑鎮、廉村鎮、常村鎮、辛店鎮、洪莊楊鎮、龔店鎮;6個鄉,即夏李鄉、田莊鄉、龍泉鄉、鄧李鄉、水寨鄉和馬莊回族鄉。

地名看中國之河南:葉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