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少點“交易”多點“愛”,孩子成長才能’“快”

歆歆今年2歲了,開始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不像原來那麼聽話乖巧了。尤其是在吃飯的問題上,變得異常的艱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開始想了很多辦法,但效果最好的是奶奶用的這句話:“我現在放兒歌給你聽,你乖乖吃飯”、“你好好吃飯,明天帶你去玩滑滑梯”。

每次說完,歆歆不再“胡鬧”,安靜的坐在餐桌上,等放了兒歌才吃飯。這樣的獎勵辦法確實很有效,歆歆變得“聽話”了。但漸漸我發現,歆歆想要的越來越多。獎勵也越來越多樣化。

父母少點“交易”多點“愛”,孩子成長才能’“快”

類似的有“物質”獎勵。這種獎勵措施很多父母經常使用,給孩子許下承諾,如果考試能達到多少分,就可以獲得相對於的獎勵,如學習機、自己喜歡的玩具、電腦等。

也有為了培養孩子的行為規範,進行”金錢”獎勵。有簡單的考試成績兌換現金,家務獲取酬勞,還有達到一定目的或積分即可兌換一定的現金等。

這種看似簡單的獎勵,實際是一種交易,這樣的“交易”不止體現在獎勵上,還有懲罰上。例如:“你再不去吃飯,把電視關了!”“你再不寫作業,這個星期的遊樂園想都別想了!”

或許你也發現了,這種“交易”式的做法,往往都是先由父母提出來的,而孩子只是模仿父母的行為,父母總是試圖和孩子講條件的時候,孩子模仿到了“精髓”,通過與家長的各種“交戰”,漸漸掌握了一項新技能,學會與父母討價還價,談條件。而孩子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談條件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種東西而已。

為了讓孩子聽話,培養行為規範,激勵孩子進步,父母們不惜以各種好處誘惑,刺激和換取孩子的良好品行。殊不知,過多的“交易”式教育的背後,隱藏著很多傷害,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父母少點“交易”多點“愛”,孩子成長才能’“快”

過多的“交易”獎勵,會讓孩子的內在行為動機被削減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

不管是什麼用什麼方式教育孩子,最根本是激發孩子內在行為動機的自覺性。根據動機的引發原因,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活動本身產生的快樂和滿足所引起的。例如:孩子讀書,是為了想獲得知識,開闊眼界,這是屬於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活動外部因素引起的,例如:孩子讀書,是為了得到父母承諾給的禮物,這是動機。

心理學家有個著名的“德西效應”,這是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做的一組智力難題實驗。他將分三個階段讓學生進行解題,在第一階段,所有學生都沒有給予獎勵,讓學生作答,在第二階段,分兩個組,其中一組在成功作答之後,給予1美元的獎勵,而另一組則正常作答,沒有獎勵,結果有金錢獎勵的這組表現更加積極,更有興趣。之後,休息一段時間,在第三階段的時候,給學生自由的時間休息,讓學生自行完成解題。最後發現,一直沒有獲得過獎勵的那組更願意花時間去解答難題,對挑戰難題還是有很大的興趣,而獲得獎金的那組興趣則有明顯降低。

這個實驗證明:獎勵固然可以強化某種良性行為,但當學生在做一件感興趣的事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削減他內在的吸引力跟動機,從而失去興趣。

所以說在教育這件事上,光靠物質跟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長期的“交易”,會讓孩子的內在動機逐漸轉化為外在動力,當外在動機沒有時,會導致孩子缺乏正確的態度,喪失原有興趣。

父母少點“交易”多點“愛”,孩子成長才能’“快”

當愛變成“有條件的交易”時,會讓孩子安全感變得脆弱

世間的愛都是無條件的,用交易取代愛,往往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我的愛,都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而不是因為我是誰。孩子總是考驗你的愛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

正如有人說,“因為我是你的父母而我愛你的‘愛’,並不難得。但因為我愛你這個人而我愛你的‘愛’,極其難得。

長期的“交易”,會讓孩子形成“我做這個有什麼好處”,“做了這件事,我會有什麼回報”等自私、勢力的想法。父母喜歡用命令的方式或者像發佈任務一樣將“愛”傳遞給孩子,但這並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反而覺得是父母對自己的束縛跟控制,極力地想擺脫,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愛變成”有條件的交易“時,性質就變了,就像一顆準備變質的種子,如果不及時處理,你還會相信它能長出好果實嗎?孩子的行為被父母的“交易”綁架著,孩子的情感被父母的“交易”限制著,孩子的安全感被不斷的侵蝕著。 當交易不再進行時,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情緒就會變得很暴躁,變得自私,進而做一些過激的行為來反擊父母。

於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斷對父母進行挑戰,有些父母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一到關鍵時刻,會不斷降低自己的原則要求,不斷妥協,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父母少點“交易”多點“愛”,孩子成長才能’“快”

作為父母怎麼做避免“交易”式教育?——做到和善和堅定

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應該堅持和善而堅定的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尼爾森在《正面管教》書中就介紹了一套比較好的教育方法,很值得父母去學習,書中指出和善而堅定時是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善”是出於對孩子的尊重,而“堅定”是不強硬、不妥協。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則,尊重規則,堅持自己的正確做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要及早給孩子制定規矩, 並且父母一定要堅守底線,不妥協。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自己應該做的,什麼事是不能做的,讓孩子承擔起在沒有大人干預下,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即自然後果(危險、妨礙他人及孩子不在乎結果時,不宜採用)。例如:不吃東西,就會餓;下雨天,忘記帶傘,就會被雨淋溼。

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出現什麼結果,當孩子知道自己的無理取鬧和威脅得不到滿足之後,孩子就會慢慢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多注重精神獎勵。孩子的世界其實是很單純的,並沒有那麼多的物質要求。父母應該多表揚具體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心理學家發現,微笑、擁抱、表揚等精神上獎勵比物質上獎勵更加有效。例如:“今天你幫媽媽掃了地,節省了媽媽很多的時間,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你了。”“寶貝,你今天打預防針表現很勇敢,媽媽為你感到高興”“寶貝,很遺憾你生這麼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我很樂意和你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等。通過給孩子特別的自由、特權和優待的方式,讓他們來體驗榮譽感、培養責任感、增強自信心。

父母少點“交易”多點“愛”,孩子成長才能’“快”

我很慶幸,自己及時發現了問題,學習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糾正這種”交易式“的教育,雖然中間婆婆擔心歆歆吃不飽,有過阻止,但是我還是堅持了。現在,歆歆每次都很自覺的坐在餐桌上自己吃飯。每次與她約定什麼,她基本都會遵守約定,雖然中間有反覆,但是感覺越來越順利。內心還是有些小激動的,最重要的是,我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了,真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的教育是一件漫長而艱鉅的事情,對孩子的獎勵要慎重、合理。父母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跟陪伴孩子,教育的時候,首先應該引導孩子要有正確的人生觀跟價值觀,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跟興趣,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真正做到從心出發,走進孩子內心深處。

父母少點“交易”,多點“愛”。孩子才能自信地探索世界、發展自我,讓孩子真正釋放自己的天性,快樂成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