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清,中國人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為什麼始終沒能富國強兵?

近代中國,有很多關鍵性人物推動著我們向西方看齊,他們是: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人。由於他們的努力,我們見識到了西方的先進文化,開闊了我們的眼界。這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的轉折點。然而,在他們之前,總有一些自大的人固守著祖宗的那一套制度,總覺得中華民族文化最優越。

清朝晚清,中國人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為什麼始終沒能富國強兵?

在遇見西方文化之前,我們的文化在明末清初有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

那時候,雖然政局是混亂的,但是,徐光啟那一代文人卻對我們的文化充滿了自信,這種自信並沒有什麼大礙。本來,中國文化就是一個吸收、包容、兼併的過程,不斷吸收北方民族、南方民族的文化,之後,再進行重構,最終,才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應該自信。

徐光啟面對全然不知的西方文化,他們沒有自卑,沒有自大,他們遵照聖人的教誨,客觀對待這些外來文化,然後,吸收進來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按照那一代文人的計劃,他們會用二十年的時間,將傳教士帶來的西方典籍翻譯成中文資料,然後,供讀者閱覽。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那麼,中國就能與世界同步,而不是被西方遠遠的甩在後面;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那麼,我們肯定會像之前那樣,將外來文化吸收進來,構成自己文化中的一部分。

但是,他們的目標沒有達成。

清朝晚清,中國人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為什麼始終沒能富國強兵?

徐光啟那代人並沒有將翻譯工作繼續下去,因為,滿人打進了中原,他們面臨的困難並不是遙遠的西方社會,而是如何與近在咫尺的漢人相處。所以,清廷雖然沒有制止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但也並沒有把他們當回事,也不會像徐光啟一樣認真對待西方文化。

此外,清政府想了解的是漢人文化,想通過這個來統治漢人。比如:乾隆時期的漢學十分繁榮,便印證了這一點。正因為如此,到了清朝末期,西方撬開了中國的國門,讓我們不得不正視西方文化。戰爭將我們的國門打開,讓我們知道自己與西方的差距,逼迫我們學習他們的文化。

西方侵略者讓我們看到了差距,那麼,我們就必須去彌補差距。

魏源在中國國門被打開之後,就明確提出瞭如何避免這個情況再次發生:

第一點是必須放下自己的架子,思考自己和這些外來者的關係;

第二點是政府確立向西方學習的方針,不能因為文化不同拒絕學習先進知識;

第三點是中國如果想復仇,就必須臥薪嚐膽十年,然後,才能戰勝這些蠻夷。

魏源的名句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有向西方這個老師學習,才有可能戰勝西方這個侵略者。

清朝晚清,中國人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為什麼始終沒能富國強兵?

可以說,魏源的時代中國剛剛驚醒,剛從自己的好夢中甦醒過來,才知道世界已經變成了這個樣子。由於,東、西方信息的不對稱,且原來的中華文化已經深深烙在了士大夫的心裡,所有,他們的侷限性也就矇蔽了他們的眼睛,以至於,這些人根本不知道向西方學習的重要性。

為了說服這些士大夫,魏源和那些跟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不得不提出一個“西學中源”的說法,說明這些比我們更為先進的西方文化其實都是源自於中國,在我們的古籍中都可以找到根據。接著,魏源引用了孔子的話,向大家說明:“其實,向這些文明學習一些文化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不用覺得很怪異。等我們學會以後,他們都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根據這些理論,魏源提議在虎門建造造船廠和火器廠,然後,邀請外國師傅前來指導新式廠房的建造及新式機器的調試,讓這些外國人給我們培訓,讓中國人也學會建造廠房及操作機器,最後,這些都會變成我們的工業。魏源的這個計劃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魏源已經意識到了必須向西方學習,只有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我們才能有所突破,才不會再出現像鴉片戰爭那樣的錯誤。

可以說,魏源的認識是正確的,他看到了事物發展的趨勢,並提前做好了準備。而其他人則只能觀望,看這世界到底往哪發展。

清朝晚清,中國人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為什麼始終沒能富國強兵?

其實,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被迫打開大門、向西方學習,而不是徐光啟時代主動向西方學習,這兩個區別很大。

所以,被迫情況下的學習,國人都有一種難以接受的感覺,不會耐著性子學習,而是專挑那些實用性強的東西來學,放棄了基礎科學。此外,在國人心裡,想的是能快點戰勝這些蠻夷,所以,只學一些皮毛的東西,至於其中的原理,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這樣的學習是危險的,沒有好的基礎,我們的工業很容易被西方操控,最後,我們只會吃力不討好。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如果沒有這次打開國門的戰爭,國人還不願意去學習這些西方文化。這些功利主義讓魏源那一代中國人,無法好好學習西方文化,而且,另一個讓中國人無法認真學習西方文化的原因,便是國人根本沒有忘記“中國中心論”,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看不起這些外來人。

甚至,直到這一時期,他們都不能正視東西方的差距,始終認為鴉片戰爭是偶然事件。國人始終都沒有思考我們這個農業文明和西方工業文明的差距,因為,他們覺得這次戰爭失利是偶然事件,所以,中國還沒有全面落後西方。因為,眼界看不到差距,所以,我們的士大夫還是沉浸在中國古典文化中。

其結果就是,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讓國人產生了誤解,將其目的看成手段,將手段看成目的。

清朝晚清,中國人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為什麼始終沒能富國強兵?

此功利主義使國人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忽視了基礎研究,忽視了西方文明如何嫁接到我們的文明中。以至於我們向他們學習,並沒有心服口服,而是隻為拿來使用。所以,我們花了上百年的學習時間,還是無法真正弄清西方的經濟及工業發展,使得我們總被列強排擠在外,站到受欺負的行列中。

【《明史·徐光啟》、《清史稿·三十二卷》、《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