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前的趙匡胤 ,做了什麼?

說起“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史書上大都一筆而過,“黃袍加身”前,趙匡胤做了什麼?權利的更替大都伴隨著劇烈的爭奪,我們看看趙匡胤是如何被推到歷史的前臺?

一、統領禁軍,位高權微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了,趙匡胤由於軍功升任殿前都點檢,統領禁軍部隊,可以說是進入了後周的權利中樞,此時的趙匡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這個位置還沒坐熱,他就發現此時職位雖高,但手中的權利那是相當有限。

以前趙匡胤是節度使,在屬地說話管用,可是在京城那大不一樣了。京城中高官雲集,別的不說,此時他的頭頂就壓著三座大山,分別是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三位都是宰相也是柴榮的託孤重臣,其他兩人還好,範質這人資歷老、性格執拗,柴榮病重的時候曾經召見範質等人,說如果自己病重不起,可以把翰林學士王著招入宮中協理朝政。

“陳橋兵變”前的趙匡胤 ,做了什麼?

沒想到範質出宮後就對身邊的大臣說“王著日在醉鄉,乃一酒徒,豈可入相,此必主上亂命,不必執行”。這就是告訴大家,王著是一個酒徒,怎麼能入朝為宰相,皇上病重了,肯定是胡亂任命的,大家不必執行這個命令。可以想象,柴榮在的時候範質都可以把交代的事情瞞下不表,趙匡胤這樣一個剛上來的武將自然入不得他的法眼。

不單是在朝廷上沒有話語權,趙匡胤發現在軍隊中的工作也不好開展,自己只有一個殿前都點檢的頭銜,部隊裡雖然也有自己的親信,但在京城一品、二品大員太多了,自己的命令總是不能很好的傳達,此時的趙匡胤才感受到什麼叫“高處不勝寒”,對於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這種狀況是很讓人鬱悶的。

“陳橋兵變”前的趙匡胤 ,做了什麼?

二、契丹入侵,領兵抗擊

趙匡胤此時三十三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所以他上書後周恭帝柴宗訓,願意外放做官。此時的柴宗訓是一個剛滿七歲的孩子,所謂的親政其實就是看著範質、王溥等人的臉色點頭、搖頭,對他自己來說,還不如在後宮裡好玩呢。

就在趙匡胤等奏章批覆,準備外放節度使的時候,朝廷中傳來了緊急的軍報,契丹人聽到柴榮去世的消息後,聯合北漢,進攻後周北方邊疆正州、定州,兩州守將請求朝廷緊急增兵救援。

“陳橋兵變”前的趙匡胤 ,做了什麼?

後周在柴榮當政時兵強馬壯,柴榮本身就是一員勇將,作為郭威的養子,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自己當了皇帝也是一樣,所以後周的軍隊戰鬥力在當時是非常強的。

即使契丹這樣強悍的遊牧民族也只有等他去世才敢再起兵。此時的後周建國已五年有餘,以文官治國,此時的武將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如以前。

最高決策機構,當然了,主要也就是三位託孤的宰相,商量來商量去,除了趙匡胤再找不出更合適的人選來統兵救援了。於是,歷史推動著趙匡胤又往前走了一步。

在公元960年大年初二,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升帳點將。他任命禁軍殿前副點檢慕容延釗為先鋒,領軍先行北上。營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等人隨自己出徵,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留守京城,協助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通。

“陳橋兵變”前的趙匡胤 ,做了什麼?

三、安插親信,化解謠言

韓通在世宗柴榮在世時屢立戰功,和趙匡胤以前都是一方節度使,此時趙匡胤的安排很耐人尋味,他把韓通的部隊一多半都帶出了京城,安插了自己的親信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在韓通的部隊中。

朝廷的聖旨是讓趙匡胤組織部隊北上救援,並沒有說讓他協助京城防務,這樣是多此一舉還是另有深意,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石守信等人在此後趙匡胤的登基之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大軍出征,都要選個吉時吉日,趙匡胤的出發的日期就定在了任命的第二天,而此時,京城中的一個謠言又給他帶來了危機。

不知為什麼,京城中到處都傳開了“點檢為天子”這句話,要知道,趙匡胤的前任張永德就是因為這句話被柴榮貶黜出京城了,而此時謠言四起,傳入趙匡胤的耳中時,他坐不住了。

“陳橋兵變”前的趙匡胤 ,做了什麼?

於是趙匡胤面見韓通,前面說了,韓通是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相當於京城的警察局局長,兩人的關係談不上很密切,但也沒有仇。謠言不能禁止,但可以選擇不相信,宮中的宰相併沒有懷疑趙匡胤,韓通自然也沒有為難他。

於是趙匡胤在出徵前又解決了一件困擾自己的大事。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趙匡胤正式率大軍北上救援,不知道他在馬背上有沒有意識到,歷史從這一刻起,開始改變了。

結語:

趙匡胤作為京城的禁軍統帥,安插自己的親信在其中,掌握了最精銳的部隊。柴榮病危,契丹入侵,又合法獲得了更多的軍事資源。在五代十國這個特殊的時期,有軍隊就是權利的保證。關鍵時刻出現謠言,他能夠想辦法冷靜化解,這些都是他後來“黃袍加身”順利奪取政權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