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韓信的傳奇人生》(全集八)

第八章 功過是非 後人評說

摘要:本集主要敘述了作者歷史的天空A1根據民間傳說創作韓信身世的意圖,分析、點評了《史記》留給後世人們若干千古之謎的原因;闡述了曠世功臣韓信的功過是非,進一步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為了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維護自已的統治地位,不擇手段地玩弄權術的鄙劣行徑。從而使人們對韓信、劉邦有了較全面、較深刻的瞭解和認識。

韓信,一代名將,曠世英雄,功無二至,略不世出。他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同時也充滿了種種傳奇色彩。他的一生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在逆境中掙扎,在微賤時崛起,在戰爭中立威,在功成後消亡。

儘管韓信所處的那個時代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壯舉、蓋世功勳和傳奇般的人生軌跡,卻被人們傳頌至今。他身處困境,仍奮發圖強;他遭逢亂世,仍心憂天下;他面臨惡,仍處變不驚;他屢遭誹謗,仍忠貞不二的崇高品質和大無畏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去奮鬥、去追求。

正如《資治通鑑》作者、北宋著名宰相司馬光所言:“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我們可以通過窺探韓信傳奇的人生,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更好地開創自已的事業。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韓信為布衣時,司馬遷在《史記》裡是這樣描述他的:“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韓信在發跡前,不過是淮陰城裡既不能種地,又不能做生意,更不能被選拔為官,經常騙吃騙喝的一個街頭小混混。但事實上,韓信背項投劉後,從藤公夏侯嬰自刀口下將他救出,被丞相蕭何舉薦的數次交談中,二人都“奇其言,壯其貌”,特別是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的一次“宮中對”,韓信侃侃而談。他高瞻遠矚,把天下大勢,劉項短長以及他們二人各自的前途、命運都分析的十分透徹、明瞭,可謂是入木三分,一中的。他這番高屋建瓴的獨到見解,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以及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的洞察力,就連一貫瞧不起人、對人怠慢無禮的漢王劉邦也聽得出神入化,驚為歎服,有相見恨晚之感。他感嘆地說:“今蒙先生賜教,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寡人悔不早用將軍!”

由此可見,這絕不是一個足不出戶的街頭小混混所能夠講出的話語。他也絕對不是一個街頭小混混。他應該是一個從小就刻苦好學、雲遊四海、有名師指點、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飽學之士。另從司馬遷描述韓信“好帶刀劍”的話句中,我們可以推斷韓信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地主或貴族家庭。因為,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一般貧民百姓是不準、也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經常身佩寶劍的,只有士大夫或貴族才有資格身佩寶劍,因為它既是殺人兇器,又是身份的象徵。就象現在手槍只有軍、警才可以佩帶,其他人不可以佩帶的道理一樣。鑑於這些推斷,作者就根據民間傳說及野史,重新塑造了一個有母無父、從小就拜師學藝、漂泊江湖、浪跡天涯的韓信形象。只有這樣,人們才好理解韓信的經天緯地之才,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過後天艱苦奮鬥才獲得的。畢竟韓信不是神、不是超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

那麼,象韓信這樣一個曠世功臣,《史記》等正史裡為什麼沒有詳盡的記載,甚至連他的出生年、月、日都沒有提,給後世人們留下種種猜測和千古之謎呢?作者經考究歷史文獻認為,太史公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狀是有一定關聯的。

司馬遷和漢武帝是同時代的人,距劉邦、韓信時代已有百餘年之久。他寫《史記》時,沒有現成的史料,只能根據走訪調查的材料進行寫作,加之韓信又是被漢武帝的老爺爺、老奶奶漢高祖及呂后欽定有謀反罪而誅殺的,他總不能明目壯膽地給韓信翻案,給漢武帝難堪。

司馬遷的祖先,從堯、舜時期起,就是掌管部落或國家天象、典史的官員,可謂是典史世家。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漢武帝任命他為太史公,專門掌管天象,記載朝庭所發生的大事件。漢武帝封太山時,照理,太史公應該隨行採訪記述,但是被漢武帝拒絕同行。司馬談覺得這樣隆重的大典都不讓自已這個史官參與,感到十分恥辱而憂憤成疾。臨死前他對兒子司馬遷說:“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統一,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甚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從司馬遷父子的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期起,四海紛爭,戰亂不止,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焚書坑儒,絕大部分戰國以前撰寫的典史書籍都化為灰燼。漢武帝以前四百餘年是無人記述歷史事件的,當然也就包括漢初劉邦、韓信等時代百餘年的歷史事件無人記載。

司馬遷不忘父訓,周遊列國,考察地理山川,民情風俗,蒐集各種資料,為撰寫“史記》作好了充分準備。公元前99年,正當他開始動筆撰寫時,一件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他的同僚李陵將軍率軍北上攻打胸奴,被敵軍包圍,在糧盡彈絕的情況下暫時投降了胸奴。漢武帝聞信後大怒,要懲辦李陵的家屬,(後來李陵被滿門抄斬,李陵心灰意冷,便死心踏地投靠了胸奴。自此漢武帝北征胸奴再也未收到成效)滿朝文武大臣都隨聲附和。司馬遷出於義憤,替李陵進行辯解,漢武帝責他替叛將說情,判他六年刑罰,並施以宮刑。(即割去雙側兩顆睪丸)司馬遷痛苦萬分,倍感奇恥大辱,本想結束生命,不再苟活於人世。但父親的遺願未了,他死不明目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憣然醒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左傳》、《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即《呂氏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所為之作也!”受到先賢故事的啟發,他忍辱負重,夜以繼日地在監獄中寫作。六年刑滿釋放時,他的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上自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前後三千多年曆史的傳記體鉅著《史記》也終於問世。漢武帝為了嘉獎他,任命他為中書令。(相當於現今的文化部長)但是他仍然改不了固執倔犟、敢說直話的脾氣,最後還是被漢武帝殺害了。

從司馬遷父子的身世及司馬遷寫《史記》的經歷,《史記》給後人留下千古之謎就不足為怪了。試想,假若司馬遷生於劉邦、韓信時代,憑藉史人的特有敏銳和洞察力,他是完全可以掌握該時期的一手資料,寫出真實的歷史來的。但是有呂后這個母夜叉在,儘管他剛正不阿,不一定就敢率真寫實,就算敢寫出來,不一定能傳於後世。須知這隻母老虎簡直就是毫無人性的凶神惡煞!他擅殺朝庭曠世功臣後還不解恨罷休,還非要夷滅他的三族不可!後來她又把漢高祖最心愛妃子的兒子趙王如意毒死,把戚妃挖去雙眼,砍去四肢,丟到豬圈裡變成“人豬”。她還經常帶領嬪妃去參觀“人豬”,達到震懾她們的目的。有一次,她帶著自已唯一的親生兒子---太子劉盈(後來的漢惠帝)去參觀“人豬”,太子看到這慘絕人寰的一幕後,傷心地淚流滿面。他為有這樣惡毒的母親感到羞恥和恐懼,自此,他精神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後來只當了幾年的傀儡皇帝,就一命烏呼了。“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萬般猶自可,最毒婦人心。”這句俗語就是這個外貌端莊秀麗,內心狠毒、蛇蠍樣心腸、惡毒女人的最好寫照。

男人靠本事打天下,女人靠男人得天下。這句話一點不假,呂后把高祖控制得死死的。朝中許多大事她都要插手,就連奸滑刁鑽的‘無賴’劉邦都怕她、讓她三分。當年,劉邦斬白蛇起義,放走去驪山修秦始皇陵墓的民工後,逃到三省交界的芒碭山裡躲藏,在那個戰亂不止的年代裡,她一個女流之輩,竟隻身千里迢迢地找到了他。可見她不是一般尋常的女人。高祖劉邦死後,她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臨朝稱制十幾年。差一點把劉氏王朝變成呂氏天下。實際上,她是中國的第一位無冕女皇帝。只是不象武則天那樣有名號罷了。我寫這些的目的,主要就是想說明司馬遷在寫《史記》時,肯定也會受到當時歷史背境的影響,有一定的隱情。

韓信的師父死後,他回到了少小離家,久別了十八載的故鄉---淮陰。這時的韓信,已經是學有所成,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他一直在等待最佳時機的到來,去實現當王的遠大理想,體現出自已的人生價值。故而就有了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裡所描述的坎坷遭遇:垂釣河邊、求食於漂母、寄食於下鄉南昌亭長家、受辰於惡少胯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以屈求伸,忍辱負重。終於修成正果。

韓信終於等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天下紛紛響應。項梁、項籍(項羽)叔侄率領義軍打過淮河,路過淮陰時,韓信毅然決然、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義軍的隊伍裡當了一個小兵。項梁戰死,項羽執掌軍權,韓信在項羽身邊當了一名執戟郎中,專門給項羽站崗放哨,但是卻一直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後來,他背項投劉,仍然得不到重用,還險些丟了小命。刑場上,藤公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從刀口下救出韓信,並推薦他做了一個管連隊伙食的小官(連敖)。丞相蕭何發現後,升他為稍大一點的管理軍隊糧草的官(都慰)。這些都仍然不能滿足他的願望,更不能實現他的遠大理想和抱負。為了達到既定目標,他用計偽逃。經蕭何月下追回後再三向漢王舉薦,韓信終於一步登天,被漢王拜為大將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才能和機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成功等於勤奮加才能加機遇。

人才故然重要,但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提拔、重用人才更重要。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是人才,夏侯嬰、蕭何則是發現人才的人才,是伯樂,而劉邦在對韓信無一面之交,毫不瞭解的情況下,接受蕭何的舉薦,重用韓信,則是奇才,是伯樂的伯樂。他相信與他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生死相隨、一同起義的老鄉、知已蕭何,對他忠心耿耿、忠貞不二。別看劉邦平時好吃懶做,大話、空話連篇,目空一切,對人怠慢無禮,貪杯好色,是個十足的“無賴”,但他難能可貴、與眾不同的就是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善於納諫,知人善任,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韓信遇著了這麼多小伯樂、大伯樂,一步登天,自然就不是什麼奇事了。

韓信被劉邦登壇拜將後,便漸露頭角。一場“宮中對”打動了漢王的心,決定了漢王的命運;一次暗渡陳倉,平定了三秦之地;一場運動戰,收降了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卯;一次阻擊戰,使項羽兵鋒受挫,困其在京、索戰線,戰略相持達兩年餘之久;一躺北上,開闢了第二戰場,生摛了魏王豹、代相夏說,力斬了趙軍統帥陳餘、項王大將龍且,活捉了趙王歇;一個“上兵伐謀”之計,收降了燕國;一次大反攻,全殲了楚霸王大軍,追逼項羽於烏江自刎。他為劉邦奪得天下,建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並延續了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立下了曠世奇功。這是他一生爭戰中最輝煌的時期。他用自已的智慧和雄才大略,譜寫出人生一曲曲勝利的凱歌和史詩般的壯麗詩篇!

韓信在軍事鬥爭取得非凡成功後,名聲鵲起,威望如日中天,各種榮譽、地位紛至沓來。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有點飄飄然起來,以至再也看不清形勢,犯下許多不該犯下的錯誤。最終導至被殺。

劉邦從一布衣時的“無賴”起家,憑藉他善於交往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結識了時任沛縣縣衙文書的老鄉蕭何。在蕭何的關照庇護下,劉邦開始參與上層社會活動,撈到了沛縣豐鄉泗水亭亭長之職。為響應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劉邦和蕭何、曹參、樊噲等人密謀,殺了縣令及縣丞,攻下縣城,拉起了一支隊伍。農民起義失敗後,陳勝、吳廣被殺,其他各地的農民義軍,繼續堅持反秦鬥爭,其中以項羽和劉邦的兩支力量最為強大。項羽在鉅鹿一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在各路義軍的沉重打擊下,秦朝政權土崩瓦解。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進入關中咸陽,秦朝滅亡。在三年的反秦戰爭中,項羽的軍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發展與壯大。軍事力量是劉邦的四、五倍。為了爭奪天下霸主地位,劉項之間又打了長達四年之久的爭奪戰。

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劉邦仍雄心不滅。他思賢若渴,到處網羅人才,要與霸王一決高下。韓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乘勢崛起的。天賜良機,使韓信一步登天。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後,劉邦對他言聽計從。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武關,平定三秦;出函谷關,降魏、韓,合齊、趙擊楚,到後來劉邦兵敗彭城,韓信收集殘兵敗將,力挽狂瀾,反敗為勝,將項羽大軍阻止在京、索之間進行戰略相持達兩年零三個月之久,大大地削弱了項羽的軍事實力,為劉邦大軍進行日後的大反攻積蓄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這一時期,他們君臣二人,肝膽相照,上下一心,配合默契,水乳交融,魚水相依,情投意合,度過了一個開心而又浪漫的密月期。

韓信受命隻身北上,開闢第二戰場,遠離劉邦及同僚,獨擋一面。不到幾個月,北方的大片土地和城市都被韓信攻取。他的經濟實力及軍事實力空前強大,他的地方政權日益鞏固。他有了向劉邦討價還價的資本,甚至有了與其抗衡的力量。廣武,劉項對峙,霸王進逼,劉邦心急如焚,多次遣使赴齊地向韓信調兵增援,他望眼欲穿,希望韓信率大軍早日到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韓信不但不派一兵一卒,反而趁機遣使向劉邦敲竹槓,索要齊王的封印。劉邦氣得咬牙切齒。從此,君臣二人結束了密月期,拉開了冷戰的幕序。

儘管當時劉邦迫於無奈答應了韓信的要求,封他做了齊王,但是韓信乘人之危,趁機敲竹槓的行為,極大地激怒了劉邦。如果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是忍辱負重,有能耐,那麼今天劉邦被迫賜王則是臥薪嚐膽,誓雪此恨,有更大的爆發力。從小修武驛館及定陶賓館兩次對韓信搞突然襲擊,罷奪他的兵權就足以看出:劉邦顯然加快了清算韓信的步伐。可是韓信還矇在鼓裡,當武涉及蒯徹二位謀士力勸他三王而立進行自保時,他還幼稚地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因此,他失去了一次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垓下大戰,全殲霸王大軍,霸王被逼,烏江自刎。劉邦大功告成,再也不需要用韓信了,也不必再忍氣吞聲了。他馬上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準備和韓信徹底攤牌了。首先,他收回韓信的元帥大印,剝奪了他的兵權,緊接著又把他改封為楚王,削掉他齊王的大片肥沃封地,擠兌掉他長期經營的地方政權,讓他孤立無援。後來又以他涉嫌謀反,再把他誘捕下獄,經同僚說情,才改封楚王為淮陰侯,隨朝聽政,實行軟禁。最後因“莫須有”的謀反罪,被呂后、蕭何用計誘殺於長樂殿鍾室。

筆者認為,韓信一生,受困氣不餒,受挫更堅強,受辱能重振,擇主而事之,這些都是他的高明之處,也是他的成功之道;但他受寵若驚,得意忘形,功成自傲,不識時務是他的致命弱點,也是他從成功走向毀滅的魔階。

劉項相持京、索,鷸蚌持爭,無睱他顧。韓信在齊地兵多將廣,空前強大,此時他若能用武涉、蒯徹之謀,三王而立,形成鼎足之勢,或者奪取天下是有十分把握的。而他利令智昏,卻討要齊王封印,坐失良機。既無野心,就應及早發兵援劉,而他卻遲遲不發一兵一卒。導至劉邦生疑忌恨。這是韓信所犯下的第一個不該犯的錯誤。

劉邦大軍在追擊項羽大軍,發動垓下大戰前,命韓信率大軍進行合圍,他又第二次討價還價,要挾劉邦,在得到額外的封地後才肯發兵合圍進擊。這是他犯下的第二個不該犯的錯誤。

韓信收留霸王心腹悍將鍾離昧做自已的幕僚,東窗事發後,他賣友求榮,逼迫鍾離昧自刎,然後將其頭顱親自送至高祖行宮,交給劉邦,以至失去道義、人格和人心。既然如此,何必當初。這是韓信犯下的第三個不該犯的錯誤。

錯誤估計形勢,韓信自恃功高,量高祖不敢殺他,被多次降爵後,他心懷不滿情緒,不知進退,目中無人,口出狂言,加速了他的死亡。這是他犯下的不該犯的第四大錯誤。

從韓信所犯四大錯誤中,目光短淺,市井漁利,不識時務,狂妄自大,不知進退是其犯下錯誤的根源。至於他到底反沒反,後人眾說紛紜,莫終一是。筆者認為,韓信最大的理想和抱負是當一個無拘無束的“齊王”,謀反當皇帝,他沒有那個野心。他原是遣使討要“假齊王”封印的,劉邦封了他一個真齊王,他當然心滿意足了。第二次討價還價時,劉邦又滿足了他對封地的要求,他更是躊躇滿志。如果他真想當皇帝,他有很多次機會,可是都被他放棄了。第一次機會就是劉項相持在京、索戰線,兩謀士給他出謀畫策的那一次。第二次就是劉邦偽巡雲夢的那一次。這次劉邦遠離洛陽,帶兵不多,韓信若反,最易成功。但是這兩次好機會都被他放棄了。這時期的他,有能力謀反,而他不反,以後的他,沒有能力謀反,卻說他謀反,讓人不可理喻。我想,韓信不至於笨到那種自不量力的程度。

韓信涉嫌謀反也有兩次。筆者認為,完全是無中生有,栽贓陷害。第一次是劉邦遣心腹使者潛入下邳,探查鍾離昧是否在韓信王宮時,正巧遇到韓信外出郊遊,使者以韓信乘車前呼後擁,隨行的兵卒不下五千人,聲勢威赫為話柄上告漢王,說韓信謀反,這簡直讓人好笑至極。五千兵謀個什麼反?要說韓信辦事張揚,出遊超出規格還有人相信,要說他謀反,從何說起?何況他已將鍾離昧的人頭親自送交高祖,為自已進行了洗刷,還了清白之身。

第二次涉嫌謀反是,被韓信處罰了的門客弟弟去呂后處告發,說韓信先前與陳豨密謀反叛,此次又陰謀深夜釋放長安城內的囚徒,襲擊皇宮、殺害呂后和太子,遙與陳豨呼應,內應外合奪取政權。這更是栽贓陷害。第一、告發者是被韓信處罰過的門客弟弟,有報復、陷害之嫌,第二、既然是密謀,一般門客何以知曉?何況告發者還是門客之弟。第三、釋放長安城內所有囚徒,韓信哪有這麼大的權力?何況韓信當時只掛有一個淮陰侯的虛銜,他甚至連朝都懶得上,到哪裡去釋放囚徒?第四、陳豨當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鉅鹿為官,如何在深夜內應外合?第五、呂后聞報後,即與丞相蕭何密謀,借道賀皇上親征大捷為名,誘殺韓信這一幕,就完全可以看出,這是經過精心策畫了的陰謀,謀反謊言不攻自破。只是,大奸若忠的蕭何既是韓信的引路恩人,又是韓信的掘墓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

《淮陰侯韓信的傳奇人生》(全集八)


《淮陰侯韓信的傳奇人生》(全集八)

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老話:“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具往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