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回响……

刘铁回响……

《信》杂志专访

我有个大学老师叫刘铁。他实在太牛啦!牛到什么程度呢?

自从辽宁大学开设外国文学通识课(即学生可以跨系选课)以来,连续20多年选先生课的学生一直全校最多。放课表的当晚,先生成为辽大一大奇观,学生们像双十一等着凌晨抢购一样,半夜守着电脑等着抢先生选修课的名额。崇山路老校区最大的阶梯教室也容不下想修课学生的需求,半夜没抢到课的学生有的嗷嗷哭!没办法, 刘老师给学生处处长打电话,请求他能不能把辽大礼堂给他用来上课!学生处长说:刘老师,我知道选您课的学生太多,可是礼堂每打开用一次就得交200元钱,我没权限放给您上课,您放心,等搬到新校区,您想上多大教室上课都有。可是学生处处长没料到,新校区最大教室——401个座位的教室给刘老师上课,还是装不下想选先生课的学生!全校选课表上,先生永远NO1.,学生评选的“辽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一直都是“刘铁”这个名字。

先生为什么这么牛呢?这么说吧,我作为先生30来年前的学生,穿越30来年的时空,至今回想起先生课堂上激情满怀的样子,仍然会十分激动,仍能背诵他在课堂上给我们大段诵读的名著金句,像莎士比亚的: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像《源氏物语》里光源氏说过:世上女子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可惜不能集于一人之身上,所以我要遍览风流!……像巴尔扎克的:“有钱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还有“看到金子就要占有金子,这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刘铁回响……

2010年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毕业生自发地编著了一本《品读刘铁》的册子,册子里收入了学生们在博客、QQ空间等自媒体上品味做先生学生听先生讲课的感触和回味。册子里充满了先生课堂的“回响”!写满了结课日学生们犹如上《最后一课》般的忧伤与失落……

新闻系的冯硕说:新生报到时,徐姜学长对我训话:大学期间没有听过刘铁的课,你就白来辽大一回!大二时,终于逮到机会选了刘老师的课,在能容纳500来人的教室,看着座无虚席的场面,我被震撼了。从此喜欢上了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更喜欢上了《等一个晴天》和《陪我看日出》。……

今天,大家在抱怨,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思维刻板,创新能力匮乏,指责灌输式的教育罪责难逃。于是每年数十万最优秀的高中生大学生奔向发达国家留学,发达国家研究式教学方式,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深受优秀青年的吸引。可是早在八十年代,我们刘铁老师的外国文学课上,他就是在讲司汤达的《红与黑》之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把原著看完,然后写出一篇有自己见解的小论文,然后上课时要求学生站起来讲你的论文,讲你看完《红与黑》的思考,其他学生同时可以亮出不同的观点,一起争论……这种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方式,跟今天发达国家教学方式如出一辙!这就是先生最牛的地方。他教学生的从来不是死知识。他不把学生头脑当做储存知识的硬盘,他传导给学生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这种与学生充分互动的教学,必须是学养深厚足够自信的老师才能做到,而灌输式教学给老师最大的安全感就是,一切都是准备好的,老师不必接受学生意外提出问题带来的挑战。灌输式教学最大弊病就是老师接受不了质疑!没有质疑,只有继承,怎么可能有创新?!而一言堂的教学必然成为课堂上的催眠曲。先生的课堂从来不点名,他喜欢与同学交流沟通,他更喜欢见解独特深刻的学生,课上谁能得到他一点赞许,将是莫大荣耀,那会赢得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甚至报以掌声响起!

一个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掌声响起的先生,一个花甲老人仍被80后90后称为“铁哥”的先生,无论何时走在校园,都会有成群学生簇拥的先生,就像一只骄傲的天鹅,人群之中,矮小的身躯却从不被埋没,永远鲜活醒目!在《信》杂志头题稿中,学生送给敬爱的刘铁老师一个深情地评价——《宁愿被倾倒,不肯被催眠》!

今天(2019年1月13日)凌晨,先生接到一个20年前学生刘鑫从英国发来的短信(先生没有微信),学生当日去莎士比亚故居了,去的路上,他的记忆里全是先生当年讲莎士比亚的样子:“您戏剧家一般的声音,穿透了我年轻的记忆,让那个来自17世纪的英国文学家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您分享这些感受,因为,是您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样子,在我二十岁的年纪。二十年后,我想把这份机缘讲给您听,因为您在气质和灵魂上,与莎翁是相通的。”

记得刘铁老师喜欢明亮的地方,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换到阳光充足的教室去上课……心明眼亮的先生不知在这明亮的教室里为多少灵魂注入了“诗意”和光明!

(王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